大雪,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不仅仅是冬季里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智慧。同时,也标志着冬季的深入和气温的进一步降低。人们在这一天,可通过各种方式庆祝这一节气的到来,比如堆雪人、打雪仗、赏雪景等。
时令养生
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我们不仅要穿上厚厚的棉衣来抵御外界的寒冷,更要关注体内那股温暖而强大的生命力——肾脏的养护。
首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生髓通脑,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水液代谢以及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而冬季五行属水,与肾相应,此时天地之气收敛闭藏,人体阳气也趋向于内藏。因此,在冬季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养肾,有助于调和阴阳、增强体质,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冬季气温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血液循环相对减缓,这对肾脏的滤过功能和排泄功能都是一种考验。加上冬季人们往往活动减少,饮食相对丰富,如果不注意控制,容易摄入过多的盐分、脂肪和蛋白质,增加肾脏的负担。因此,冬季养肾,不仅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更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与调整。
那么,如何在冬季有效养肾呢?其实,方法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内外兼修”。内修,主要是调整饮食习惯,可适当多吃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黑豆、核桃、黑芝麻等,同时减少寒凉、生冷食物的摄入。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也是养肾的重要一环。当然了,情绪管理同样不容忽视,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抑郁,有助于调和气血,维护肾脏健康。
外修,通常是指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体质。虽然冬季寒冷,但适量的户外活动仍然必要,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当然,运动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出汗和劳累,以免耗伤阳气。
心肾阳虚可引起胸痹
心肾阳虚,简单来说就是心和肾这两个“大佬”阳气不足了,便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胸痹。症状通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动一下就更严重,还容易出汗、面色苍白、神倦怯寒、四肢不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一、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这里得推荐一款经典的中药方剂——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参附汤可大补元气,温补心阳;右归饮则可温肾助阳,补益精气。两者合用,有助于补益阳气,振奋心阳,缓解胸痹症状。
二、调整生活习惯
饮食:适当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生姜、红枣、桂圆等,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
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加快新陈代谢。
三、心理调适
中医常说“心主神明”,心情的好坏可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因此,咱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抑郁。遇到烦心事时,不妨试试深呼吸、冥想等方法,让心情平静下来。
四、对症调理
若症状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更具体的调理方案,如使用真武汤加黄芪、汉防己等温阳利水;或使用四逆加人参汤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等。(柔嘉医派可免费提供线上问诊,可代煎,可做成丸剂、膏滋。)
柔嘉医派何医生建议方
心肾阳虚:桂枝10 白芍10 生姜10 大枣10 人参10 (注意:要中医辨证诊治后开处方)
五、艾灸
艾灸通过温补命门火、振奋心肾阳气,有助于缓解心肾阳虚的症状,如心悸、胸闷等。
一、主要穴位
肾俞穴
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艾灸此穴,可直接作用于肾脏,有助于温补肾阳、增强肾功能、促进肾脏血液循环,缓解因肾阳虚而引起的不适症状。
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艾灸此穴,有助于补中益气、调和气血、提升机体免疫力,缓解因心肾阳虚而引起的身体虚弱、易感风寒等症状。
命门穴
命门穴,是督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命门穴与肾脏的关系非常密切。通过艾灸此穴,有助于温补督脉阳气、振奋全身阳气,促进督脉的气血运行、增强肾脏功能、温补肾阳、固摄肾气,缓解因心肾阳虚而引起的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不适症状。
二、辅助穴位
关元穴
关元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艾灸此穴,有助于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温补肾阳,改善因心肾阳虚而引起的腹痛、肠鸣等不适症状。
神阙穴
神阙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也是全身强壮穴之一,其位于肚脐中央。艾灸此穴,有助于培元固本、温中散寒、回阳救脱、调和气血、和胃理肠、温补脾肾,缓解因心肾阳虚而引起的消化不良、腹泻等不适症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