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儿,长到了十二岁,心想自古临清有“小天津”的别名,想必天津更为繁华,心里升起了一股到天津闯一闯的念头。盘算着到了天津先投亲靠友,自己的亲姑姑就嫁到了天津,下定决心,付诸行动,找个机会,搭乘运河上的货船,一路之上,为船老板干点杂活,抵消船费。
船到天津离岸,找到姑姑家,跟着姑姑住了一段时间,逐渐熟悉了天津的风土人情,姑姑给他添置了新衣服,“人靠衣装马靠鞍”,穿上衣服,使得少年贾云鹏更加的精神,漂亮。
姑姑姑父考虑到侄子年少力不全,不宜去码头卖苦力,就想托人给他找个学徒的地方,学门手艺,日后就有了饭门。不久之后,经人介绍去了勤行,一个高级回民饭馆学徒。一个饭馆一台戏,店内的掌柜、店外的瞭高儿、跑堂的堂倌、墩上和灶上的师傅等都是角色。掌柜看到少年,聪明伶俐,就安排他跟着堂倌学徒,从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学起,到接人待物,迎来送往,一步步的熏陶调教。如果说厨师是饭馆的硬件,那么堂倌就是饭馆的软件,两个不同的工种,珠联璧合,缺一不可。
由于贾云鹏悟性高,人机灵,很快学会了跑堂的套路。常常被掌柜派去给达官贵人上门送餐,达官贵人门槛高规矩多。贾云鹏都能应付自如,讨得主人欢喜,主人高兴了还会给他赏钱。
满师出徒,贾云鹏学会了一身的本领。跑堂的拿手好戏,算账时当着食主的面,不用算盘,不用笔,先唱菜名、菜碟直径尺寸,再唱酒水、主食和汤,都要逐一报出价钱,并算出总数,此为鸣堂最精彩处,鸣堂的吆喝还显出了生意的红火,起到了招徕顾客的作用。清代《都门纪略》中有如下赘述:“走堂,市井茶馆酒肆,俗尚年轻,向客旁立,报菜名至数十种之多,字眼清楚,不乱话,不粘牙,堂内一喊,能令四座皆惊……”
彼时天津的督军喜欢吃清真菜,经常点菜到家,贾云鹏常去给督军送菜打交道,一来二去,和督军熟识,贾云鹏服务到位,深得督军喜爱,想让贾云鹏跳槽到身边做侍从,贾云鹏称自己是回民,生活上不方便。为了摆脱督军的执着,就离开饭馆,煮过一个时期的杂碎,在三岔河口的金钢桥下销售。主要的职业,还是勤行里的饭馆。天津卫人对临清一带各种经营大小买卖,头脑灵活的人统称临清猴子,贾云鹏先生精明强干,是个不参假的临清猴子。
结婚不久,贾云鹏两口子搬到西北角万兴胡同,与丈人杨先生住在一起。杨先生鼓励他挑摊单干,就做牛行的生意,在丈人的帮衬下,慢慢地把生意做了起来。首先,他有饭馆的底子,和勤行人熟悉,刚起步的时候,给西开教堂附近的饭馆,配送牛肉和杂碎,亲力亲为。
随着生意扩大,贾云鹏先生在坑北胡同买下一个院子,院内有四间房,搬离了万兴胡同。又购买了许多杠子、挂钩、刀具、刀棍,大铁锅等牛行工具,在院内盘了两个大灶,紧杂碎,熬牛油用。兼做批发和零售,雇了六个伙计,腾出一间房给伙计们住宿,都在一起吃饭,不分主仆。到了年节,伙计们返乡,都给伙计们带着牛肉和杂碎,亲如一家。贾二舅说:“过去的挂钩都是铜的挂钩,看上去金光闪闪。熬出来的牛油,卖给做肥皂的商家,干牛行靠的就是熬牛油赚的钱。并且,天津人剔牛,手头利落,剔出来的牛肉看着漂亮,剔牛的技术就是在全中国也是名列前茅。”,贾二舅还笑谈若干年之后,住进楼房,冬季里点蜂窝煤取暖,他用留下来的刀棍桶炉子,被来家的大哥看到,说他大材小用,浪费了好刀具,把刀棍拿走了。
解放前,早上去小西关清真寺附近的牛市挑选活牛,牛行的规矩“买卖动手不动口”,看好那个牛,都是在袖口里用手指谈妥价格,再用剪子剪上记号成交。“袖内拉⼿”是中国商贸的传统。古代商⼈为了不让别家知道⾃⼰出的价,⼀般都⽤商⾏⾥通⽤的⼿势⽐划,双⽅秘密地议妥成交价格,旁⼈很难知道⼀个真实的价钱,始终保持着⼀种神秘⾊彩。这种袖内谈价解决了很多不必要的⿇烦,双方不存在谈不拢伤了和⽓的情况,其次,这样谈价有很好的隐蔽性,如果这轮交易不成功,也不影响下⼀轮的讨价还价。在农村集市,⾄今还保存着这种古⽼⽽原始的交易⽅式“捏价”。
农耕原生态的活牛,有少数的牛会自然形成牛黄。据出身贵胄的民俗大家唐鲁孙先生记述“牛黄可治疾病。照中国医学说法,凡是患有肝脏疾病的牛,可以从内脏里启出牛黄来,有的牛黄普通,有的牛黄异常珍贵。北平四大名医孔伯华,在他书房琴桌上,放着一只大玻璃罩子,里面放着两只雕镂精巧的紫檀架子。左边架子上有一只比鹅卵还大一号的牛黄,颜色灰中泛紫,右边一块颜色黄紫相兼,黄中透明。左边一只,据孔伯华说,叫西牛黄,是甘肃一位病患送给他的。像鸡卵大小那只,比大药铺所见还大若干,是极为罕见的广牛黄。两者治小儿惊风极为有效,西牛黄合以辰砂,医治瘫痪尤有神效,是他在福州药市上无心遇上,以高价买来的。风瘫患者得病即治,可以痊愈,而且也不会再发。这两种牛黄,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神药呢!“
贾二舅说历来牛黄就比黄金贵重,牛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分为多少种,其中栗子黄是牛黄中的上品,售价高。他家的牛黄和万年青药铺签有合同,常年收购。
致富之后,贾云鹏先生拿乜贴做出散,做了许多公益事业,胡同的下水坏了,都是自掏腰包,没让邻居们掏过钱。由于有常年在饭馆工作的经验,时不时地就有勤行人登门请教。有一年,西马路佳乐饭馆的厨师,一路打听着住址,找到坑北胡同,向怹请教百合汤的制作方法,怹耐心的告诉他原材料和制作方法,厨师一听原来这么简单,就像“一层窗户纸”,瞬间被捅破,得到真传,高兴而去。
坑北胡同的牛肉铺,经营了几十年。到了解放后的公私合营,无可奈何,关门歇业。一段牛行传奇,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