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学刚
四月,春光如海,赶在五一前后结婚的新人多。到了金九银十,瓜果梨桃飘香,蔬菜品种丰富,赶在秋季里结婚的新人更多。我从小就喜欢吃结婚当天中午的喜面。
最近几年的自媒体,常常看到或听到说“天津人的命,全是捞面给的。”,这样形容天津人,的确有道理。不禁想起一个古老的笑话,某人嗜豆腐如命,常对人说:“豆腐,吾之命也!”然赴一宴,见鱼肉埋头啖之。人戏之曰:“尔命亦在,何不食豆腐乎?”某回曰:“见鱼肉就不要命了。”,我想说天津人的命,全是捞面给的人,大概是从这个笑话里拓展出来的“绝妙好词”。
我喜欢把结婚、生孩子、过生日做的打卤面,区别开来,尽管打卤面的做法一致,都是中午吃面,时间一致。但是年代不同,还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有一个恢复和演变的漫长过程。我更喜欢把结婚吃到的喜面叫“结婚喜面”,简称“婚面”,生孩子做满月,百岁吃到的面叫“喜面”。七八十年代,说喜面,指的绝大多数是结婚喜面,以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才增加了生孩子和过生日吃全菜码的打卤面。
记忆里,我第一次吃到喜面是七十年代初,大概五岁左右。一天中午,从外面胡同里玩饿了,跑回家,闻到香气扑鼻,看到联二桌子上,小盆里有一盆面,与平时吃到的面不同。面上有黄瓜丝、胡萝卜丝、菠菜、芹菜、绿豆菜、长豆角、青豆、红粉皮点缀其中,菜码齐全,五颜六色,卤里有羊肉、面筋、木耳、黄花菜、香干和鸡蛋。
我问娘:“这是什么面?”
娘说:“喜面,胡同邻居孩子结婚刚送来的面,就着热快吃吧。”
说着的同时拿出碗筷,给我挑面,拌好,递给我,我早已馋涎欲滴,食不语的吃起来,一碗喜面下肚,心满意足,我与喜面,一见钟情,一见钟吃。
以后,知道了这个规律,院里胡同里邻居有结婚的喜事,都会有热心人出头,上门找邻居通知结婚的好日子,出头的人,在我的眼里是娘婶级别的长辈,都是能说会道。随礼不随礼,随意,不强求,标准是一元人民币,约定成俗。这种随礼方式,官称公礼,也叫“随大流”,特殊年代里,在单位同事和老街旧邻中流行。结婚当天中午,主家会派人送来一大海碗喜面,差不多够两个人吃的,这碗喜面的成本大概几毛钱,主家还能赚几毛钱,赚钱是次要的,主要是追求一个喜庆的气氛,让老街旧邻都沾点喜气,同喜同乐。一般情况下,跨胡同上门敛分子的很少,偶尔也有,只要有找上门的,我娘都不会拒绝,就是和主家不熟,出头人的面子,是一定要给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但凡赶上有人上门敛分子,随礼了,我看到了,便偷偷地记下结婚的日子,等待着那天吃喜面。上学以后,还会翻开日历牌,算算相隔的日子,做个记号。大喜日子,有时候赶上我上学,中午放学回家,一碗喜面,已经到家,静静的等待着我的开吃,偶尔放学回家,喜面还没有送到,肚里早已是饥肠辘辘,又不想吃娘做的家常便饭,心中不悦,嫌主家不准时送面,更怕主家忘记给我家送面,等待过程,望眼欲穿,饥饿的滋味,特别难受,一会儿,喜面送来了,心中大喜,吃面的速度比往常快了许多。
敛分子与送喜面,承上启下,就像市井生活中的折子戏。敛分子还有个试探,引导的过程,随机应变,有点变数。送喜面则是照本宣科,照着剧本演,自由发挥好,即可。通常是女性送喜面,她们头上别着红喜字儿,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送的情况都有。
见面先说客气话:“大娘!给您了送喜面来啦。”
大娘迎出来,请进屋,笑着说:“哎呦,道喜,给您道喜啊!还这么周到。”,说着的同时,赶紧拿出个盆儿,从碗里倒出喜面。如果互相熟识,送喜面的人,就会坐下来,休息片刻,老姐俩聊几句家常话,对话有时会带点八卦的内容。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转眼到了一九八一年,我大姐出嫁,父亲开始动脑子,想办法怎么在家做喜面和应酬回族邻居。经过商议,决定请前院的回族三姨,在她家做喜面,一切的锅碗瓢盆等家伙,都使用三姨家的,并且请我们后院,三姐的回族同学霞姐,给各处送面,让回族邻居吃着放心。我们只管去大伙巷农贸市场采买好食材,直接放进三姨家,准备好了原材料,三姨和我父亲说:“吴大爷,明天一早,让孩子再去买几斤虾,咱们做个三鲜打卤面。”,父亲遵照执行,转天早上让我大哥去市场买回来几斤海虾,三姨安排人剥虾皮挑虾线,记忆里海虾的价格是一斤一块八。当时的市场还是羊肉居多,牛肉并不常见,羊肉一斤一块三、四,所以买了许多羊肉,打卤没用完,三姨就给酱了一大块羊肉,告诉我父亲羊肉富余了,给您酱出来留着吃吧。这是我第一次吃到三鲜打卤面,感觉喜面又提升了一级。大喜日子,爹娘欢喜亲朋贺,都对三姨做的三鲜打卤面,赞不绝口。记忆里给回族邻居送的一家一份喜面,一碗卤子,一碟菜码、一斤切面,随公礼与单随礼的喜面一样,一视同仁。
天津人吃东西喜欢创新,有新的食材就爱往卤里加,为了增加卤子的丰富,使喜面好吃的同时还有惊喜。腐竹好像是在八十年代初,进入天津餐桌的,当时算是新鲜时髦的食材。一般打卤子里面放的不多,印象里远没有木耳面筋的比例高。再有就是果仁,也是在那个时期被加到卤子里,放的果仁更少,吃一碗面也就能吃到三四个。 要求果仁去皮、风干开口的效果,才算合格。果仁卤,现在还有人回想,留恋过去的果仁卤,但是没有人留恋腐竹卤,我给放一堆腐竹的卤子起名“破烂卤”。许多年之后,市场上的香菇多了起来,有人尝试往卤里放香菇,增加喜面的惊喜,吃过带香菇卤的喜面,可以说效果不佳,如果要是把泡香菇的水,倒入卤里,就更坏了,香菇会抢味,把喜面卤的层次感破坏,令人大倒胃口,我是坚决反对喜面卤里加香菇。
再说菜码,以前物资匮乏,菜码一般是白菜丝,土豆丝,豆芽菜和应季的蔬菜,紫菜头一年四季都有,偶尔菜码里也会出现。青豆与黄豆,必有一种,我个人比较偏爱青豆,由于青豆比黄豆略贵一点,所以菜码里黄豆的出镜率居高。红粉皮是菜码里的画龙点睛,在碟里的位置居中,各色蔬菜围绕,绿叶配红花。当时的副食店没有红粉皮,需要买食色,自己把白粉皮染红,如果结婚当天没有买到粉皮,也有拿粉丝替代粉皮的,白粉丝也要染成红粉丝,色彩不能乱,效果自然不如红粉皮,聊胜于无。
结婚当天,院外的大门两侧贴喜字,贴双囍字代表这家娶媳妇,贴单喜字代表这家聘闺女,从字面上就能区分出来。我在胡同里吃了近二十年的喜面,一年之中,总要吃几次喜面,直至平房改造,才算告一段落。家做喜面,也能显示出一个家庭为人处世的家风。抠门的打小算盘,会在卤里参入过多的面筋、腐竹、果仁,降低成本。大方的好脸好面,不计成本,送喜面的同时,还会带上几块喜糖,生怕做的不到位,落个话把儿,让人笑话。
记忆里,从八十年代中期,才陆续有了配喜面的四碟炒菜,到了我二姐出嫁,与时俱进,家里才做了带四碟炒菜的喜面。其实天津的四碟儿面,古已有之,说恢复才算合理。四碟炒菜,基本上是炒鸡蛋、炒虾仁、炒面筋丝、炒肉丝。民国时期,讲究的家庭会炒四个高档菜,炒山鸡片、烩海杂拌儿、溜鱼片儿、炒虾仁。这种高档四碟儿面,我只是听说过,但是没吃过,不由得感慨“今不如古”。
饭馆里的喜面席,何时兴起的?大概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四碟炒菜有炒虾仁、炒面筋丝、炒香干,前面三个菜基本上固定不动,第四碟的饭馆不同,有做木须肉、炒羊肝、葱爆羊肉、烧三丝的,皆可,凑四碟炒菜就行,没有死规矩,“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但是其中炒虾仁,应该是清炒虾仁,如果加了辅料,就有点耍奸猾了,破坏了老天津的传统。在大伙巷回民食堂工作的老员工穆大哥和我说:“八十年代,我和刘三旺师傅出外台子,四碟炒菜有炒虾仁、炒面筋丝、炒肉丝、炒羊肝,基本都是这四个菜。”
我偏爱吃在家做的喜面,绝大多数做的比饭馆里的喜面席好吃,也不用往返饭馆,折腾亲朋好友。虽然现在住进了楼房,但是我居住的这里是原拆原盖,还都是老街旧邻,知根知底。借点桌椅板凳方便,打卤的人,帮忙的人也好找,主要是喜庆的气氛好。由于工作量大,头天就要把白锅牛肉炖熟,虾仁剥皮挑好虾线,摘好蔬菜,放入冰箱,预订好切面。转天早上,安排人拿回切面,切菜,焯水,码盘,那边卤打好了,分碗里,安排人给随礼的老街旧邻送面,一碗卤子、一斤切面、一碟菜码、加上香烟喜糖,十一点左右该送的就送完了。开始一锅一锅煮面,亲朋好友陆续吃喜面,边吃边聊,个个面带喜色,喜气洋洋。
家做喜面,比在饭馆吃喜面,一点也不省钱,还费时费力。第一打卤的食材要比饭馆里实惠,第二要给随礼的人送一份喜面,还要一起送喜烟喜糖,一般是两盒香烟,一包喜糖。新千年之后,我吃过一次邻居家做的高级喜面,头天落桌,一只散养鸡,鸡毛油光发亮,杀活鸡吊汤,精挑细选好牛肉好部位,煮白锅,选用麦德龙超市的好虾仁,木耳、黄花菜、豆制品、蔬菜,都用最好的。转天早上打卤,鸡汤,白锅牛肉汤,双汤下锅,离着老远就能闻到香气,虾仁、牛肉多放,汤少食材多,不敢说是绝后,可以说是空前。
美中不足,闹出一个花絮,值得记录在册。临近中午的时候,主家派邻居甲给邻居乙家送喜面,甲端着大托盘去了,一会儿,原封不动的又端了回来,甲偷偷的把主家叫到一旁说乙两口子都在家了,就是不肯接受喜面。
到达乙的单元房, 敲门说:“乙哥,主家让我给您送喜面来了。”
没人开门,媳妇在屋里说:“兄弟,不好意思,你端回去吧。”
说:“ 嫂子,我是给主家帮忙,大喜的日子,您们留下吃吧。”
门还是没有开,屋里传来了乙哥的声音:“ 兄弟,不是驳你的面子,端回去吧,你不知道里面的事,不好意思。” 乙的妻子也在随声附和。(这里套用《红楼梦》书中的一句话“却不知邻居乙与主家发生过什么事,未见真切,此系疑案,不敢创纂。”)
我说:“ 要不我把喜面放在屋外吧。”
门仍然没有开,屋里两口子异口同声地说:“千万不要留下,谢谢你了,端回去吧。”
邻居甲继续和主家说:“我是没辙了,这样吧,反正我家也要送面,这份面拿我们家去吧,别往屋里放了。“
主家无奈,邻居甲远去。后来,有八卦传出,说邻居乙曾经托人去主家求亲。
新千年之后,一次和朋友去河西区的一个洗浴洗澡,朋友在里面遇见了一个故人,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朋友,他们的相识是”借道交友“。朋友夸奖故人,许多年前,为共同朋友结婚,做的喜面太好吃了,牛肉拉面替代切面,来宾反响不错,都说好,自己至今回味。故人笑道:“也是赶巧了,当时,我正在开牛肉拉面馆,就带着家伙和拉面师傅一起过去,并且在拉面上下了功夫,配上喜面卤,没想到还很搭。”,我听到拉面的喜面,想想拉面的筋道,喜面卤的滋味,差点把口水流出来,又联想起古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正好抒发我此时的心情。
又有一次,去河北省亲戚家,住上几日。吃了几顿河北饭,天津人的老毛病发作,胃里泛起了思乡饭,我便毛遂自荐,说给亲戚们做顿三鲜打卤面,同时达到自己跟着解馋的目的。亲戚里一名女性,自告奋勇,说她负责擀面条。市场采购回来打卤面的食材,一道道流程完成,中规中矩的三鲜卤做好了,那边手工面擀好,刀切,做水下面,挑面蒯卤,手擀面筋道,略带咸口,比我做的卤出彩,使我惊艳,向她请教怎么做的?她回答:“简单,我在面里加了鸡蛋和盐,面是新磨的,和面、醒面、揉面、擀面再下点功夫就行了。”,亲戚们夸奖我做的三鲜卤好吃,我听到了,体感很受用。
让我夸奖一个姿色平平的女人叫”美女“,我是乐见其成。让我赞美一顿味道平平的喜面,我会难以启齿。
手擀面,手工拉面都是三鲜打卤面的高配,有机会品尝一下拉面的高配。再有机会,还想品尝一下四个高档菜,炒山鸡片、烩海杂拌儿、溜鱼片儿、炒虾仁高配的喜面席。喜欢吃喜面的同时,我还喜欢和亲朋好友在一起的喜庆气氛,同时吃喜面的喜庆气氛,也起到了给喜面的加分作用。写着写着,居然把我写馋了,又想吃喜面了,就此搁笔。
后记
新千年之后,三姐送给我一部日本原装数码照相机,此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但凡被邀请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我都会携带上照相机,抓拍一些婚礼进行中的镜头,偶尔,也能拍出佳作。虽然数码照相机,不用花钱买胶卷,但是洗照片,还是要花费一笔钱,彩扩店冲印一张七寸照片,大约一元,给亲朋好友洗照片,都是我自掏腰包,洗好了,送给他们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