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气温下降,民间有“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的谚语。天津人讲究“不时不食”,总是要等到大白菜下来之后,才开始吃涮羊肉。羊肉性温,冬季里吃羊肉,可以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从养生上讲也是科学的,涮羊肉的确是冬季里最好的美食。
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第一次吃到涮羊肉,已经是个小小少年,算是幼时缺嘴,少时进补。点起铜火锅,羊肉片配上调制的酱料、大白菜、粉丝、冻豆腐、烧饼和杂面,第一次的品尝,总是记忆犹新。当时的铜火锅,并不是家家必备,但是亲戚邻居之间可以互相借用,有条件的讲究木炭铜火锅涮羊肉,没条件的将就在炉子上放个钢精盆涮羊肉。第一次吃涮羊肉,感觉很神奇,开水里涮涮就能吃了,之前最多吃过葱爆羊肉,已经很奢侈,这次涮羊肉可以放开吃,吃个饱吃个够,这顿大餐真正用体感,诠释了大快朵颐这句成语。
-李国立先生谈手切羊肉片-
八十年代,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渐露峥嵘,但计划经济还没有完全褪去,老百姓生活在两个轨道之中。老字号永元德,老传统的手切羊肉片,讲究刀工,店里有许多刀工好的师傅。师傅会根据羊肉的位置下不同的刀,刀功决定着肉片的口感,老饕一片入口,便知师傅的功力有多深。手切刀都是长刀,比家庭用的菜刀窄且长,手切羊肉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来回拉,斩断纹路,刀长才能有来回拉的余量。切片时还有把羊肉片从中对折起来的讲究,摆在盘子里高度一致,形状美观,并且有利于筷子的夹起,入锅中涮肉。
八十年代初,首开先河,在西北角推自行车卖手切羊肉片的人,是永元德的少掌柜,后衣架驮着纸箱,码着整齐的羊肉片,有家传手艺的底蕴,刀工仍然保持传统技法,麻冻切片。
李国立先生受到启发,也卖过一段时间的羊肉片。利用母亲工作的大丰路小吃店的冰箱,卷羊肉冷冻,当时的羊肉片零售价1.50元一斤。开始是涿州的亲戚给送羊肉,后来就打“时间差”,傍晚在市场里敛羊肉摊未卖出的羊前腿、后腿、肋条,一斤能便宜一两毛钱。一元二、三就能买下来。卷羊肉喷点水既能加速冷冻,又能增加利润。
稍后,还有在大伙巷农贸市场,卖手切羊肉片的刘生先生夫妻,他用的刀与众不同,是把带弧度的弯刀,切出来的羊肉片整齐划一,其中切软片和冻片的刀,也是有所不同。用柳木板,大顸麻秆备刀,这样备出来的刀刃不卷。销售的旺季,一天能卖出几百斤的羊肉片,家里拥有辽河、冰熊等品牌的七八个冰柜,有的顾客不想排队等候手切羊肉片,就直接买一卷羊肉,回家自己切片,羊肉卷大小不同,大概一卷羊肉有四五斤左右。
我第一次在饭馆里吃涮羊肉,记忆里是八四、八五年,饭馆的羊肉片标价是1.80元一斤,实际是八两的量,几个人吃一顿涮羊肉,花十块钱绰绰有余,还能找回点零头。
-刘生先生谈手切羊肉片-
一九八七年的冬季, 西关街东口与西马路交口,路南的便道上,如雨后春笋,一下子冒出来十来份卖手切羊肉片的小贩,他们推动了涮羊肉的大众化,致使涮羊肉“飞入寻常百姓家”。其实真正的背后推手是一九八六年底取消了肉票票证,牛羊肉票证是一九八七年取消最晚,从此牛羊肉才进入到无票证的时代。
铁架、木墩、大刀片、大篮子、杆秤、自行车或者三轮车,是他们的统一标配。小贩统一站在铁架木墩之后,两只眼环顾左右,瞅着行人,察言观色,判断是不是来买羊肉片的食客。纯心来买羊肉片的食客,也在瞅着他们,看谁长得顺眼,以貌取人,是我们人类的共性,再看看谁卖的羊肉片卖相好,就会买谁摊上的羊肉片。
这个小贩队伍,绝大多数是住在西北角周围的人,他们每天早上到大伙巷农贸市场进羊肉,拿回家泡水、卷羊肉卷,然后骑上车,驮到杨庄子大明电机厂旁的冷库,把羊肉卷放到冷库冷冻,取走冷冻好的羊肉卷,冷库收费不高。下午三点到西关街摆摊,销售羊肉片,七点左右收摊儿回家。
八十年代初,是喷点水卷羊肉。这个时期升级为泡水卷羊肉,后期还有人用小牛肉冒充羊肉片。这个时期的羊肉片,零售价已经涨到三元左右一斤,毛利接近一元钱。听说,现在还有不法商贩发明了用鸭肉切片,冒充羊肉片,“挂羊头卖狗肉”,做到了跨越式的升级。见利忘义,劣币驱逐良币,都是从造假开始的。
马路摊位的手切羊肉片,与老字号传统刀法,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现场切片,追求的是快钱,又没有经过培训,与其说是切,不如说是推,两手握住大片刀的两端,用力切卷,就像刨子刨木头,薄厚不均,大小不均,属于羊肉片的粗加工。卖羊肉片,也是靠天吃饭,如果温度下降,大雪纷飞,销售额立马提高,一个摊能卖出百八十斤的羊肉片。
马路交口,下班的高峰有点拥堵。卖羊肉片的一溜小贩,多少妨碍一点交通。路口交警过来管,没想到小贩之中有人是从大西北刚释放回津的,手里拿着释放证,与交警据理力争,说自己为了糊口,交警一听是大西北回来的,就对他们网开一面。释放证在当时管用,比营业执照还管用。
-西关街东口与西马路交口-
大概是一九八九年左右,西关街西口,靠近掩骨会交叉路口这里,西北角周围有了第一家卖机器切的羊肉片,日本进口的机器,一台切片机卖六千多元,当时是巨款。机切羊肉片是个新鲜事物,肉片大小均匀,薄厚均匀,色彩漂亮,虽然机切羊肉片售价贵一点,但是人们还是趋之若鹜,排队购买。机器就放在窗口位置,用以招揽顾客,吊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起到了广告作用,人们走过路过,一眼就能看到这款机器,有人会停下脚步,驻足观看切片,感觉机切羊肉片很神奇。前几天,做牛羊行生意的同学,告诉我这家的老板,九十年代中期去了美国,是不是把中国的涮羊肉,也带到了海外,同学不清楚。但愿他能把中国涮羊肉带到海外,发扬光大。
过了一段时间,太平街又有了第二家的机切羊肉片,字号六合益,公私合营之前的字号叫三合益,于一九二九年创立,老店旧址在法租界的长春道一百号,当时的生意兴隆,在广播电台做广告,有流传甚广的一句手切羊肉片广告词“薄如粉莲纸”。现在西马路路西,六合益的羊肉片还在经营之中。工业化机器的兴起,提高了生产力,马路边手切羊肉片的粗加工方式,逐渐被市场淘汰。虽然切片机的诞生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可也让手工切羊肉片这门手艺遭遇了危机。当然,传统老字号的手切羊肉片,永远不会淘汰,并且传统刀工,更显得弥足珍贵。
时代变迁,市场丰富,现在网上卖的家庭用小型切片机,物美价廉,操作简单,有条件的可以自己购买好羊腔,卷羊肉冰冻,吃放心的羊肉片。现在的主涮品种,不但有羊肉片,还增加了水爆肚、大虾等海味,蔬菜品种,也增加了不少南方小菜,空心菜、茼蒿等叶菜,还有菌类品种。
立冬了,吃涮羊肉的季节到了,点起铜火锅,羊肉片,大白菜,冻豆腐,粉丝,烧饼,杂面……热气腾腾,香气弥漫,外面大雪纷飞,室内家人围坐,灯火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