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学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更是千差万别。还有宗教信仰不同,办理红白喜事,也是各不相同。
三哥回族,现居红桥区西北角,原籍河北省沧州市西赵河属刘氏八门,九世祖刘治中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9年)为求生存谋发展率众子弟移居天津河东于家厂,即河北区于厂大街。
-华世奎题写的刘氏族谱-
初到天津居无定所,次子肇壁白天在码头做搬运工,夜晚常宿于厂街范记柴草场。三百年前的满清时期于厂街附近有不少柴草场,以供居民和骡马需用。肇壁借宿的柴草场东家姓范,东丽区范庄子人汉族,一天夜晚,东家来柴草场发现肇壁在此借宿,对伙计讲“我们这是柴草场,哪能随便住人,着了火了不得。”经盘问肇璧得知,刚从沧县西赵河庄来,只是借宿。东家见肇壁小伙个头有,像个有力气干活的,便主动提出你在外扛活谋生,不如就在我这干得了,肇壁应允。
经数年观察见肇璧勤快能干,东家喜爱,便将女儿许配给肇壁,但是东家不是招女婿。婚后夫人范氏皈依回教,肇壁自立门户。离开柴草场,肇璧又不愿与兄肇珍一起干,丈人就引荐肇壁到开杠房的亲属处工作,由此进入杠房业。后来自己单干,带领子孙克服民族习俗的约束,艰苦创业,越干越大,首先取得清政府颁发的龙票(或称皇票),然后建立寿材加工厂,先后成立以庆吉堂为堂号的恩寿、恩顺、权立三处杠房门市,仪仗齐全,有专门存放倚仗的院子并对外租借,家中雇有长短工 ,从事具体工作,三处杠房均有杠房刘家族人员领东。因有皇票,又有门市,当时以承接官府达官贵人和大买卖家的丧事为主,期间不断发展在老河东一带成为知名字号。
-河北区于厂清真寺-
关于龙票,或称皇票是由京城签发的营业执照。在满清时期对特殊行业,如盐业、钱庄、殡葬业的大买卖家必须由京城签发龙票。(既特殊行业的营业执照,文字表述的衙帖)办一个皇票要由县衙、府衙直到京城工部衙门,各级衙门都要上交银子才能办下来,没有实力,没有上下打点的银子是办不下来的,所以说当时于厂街庆吉堂杠房刘记是极具实力的企业。龙票具有官差的性质,除服务官衙和大户人家的丧事,还要完成官衙交办的无偿为无力办丧事的居民服务,在民国时期与当时社会局有约定,天津著名乡贤回族报界三杰之一,西赵河刘十门十七世时任天津贫民救济院长的刘孟杨先生安排杠房刘负责天津老河东、奥租界、意租界,为无钱无力办丧事的居民义务办理丧事,有了扶危济困的名声。 同时对回族同胞的亡人送白布,给钱帮助埋葬不计其数,体现了扶危济困的传统。杠房刘能延续十代人从事杠房业,并成为旗帜跟其积善之家的家风有很大关系。
据恩寿杠房最后一任东家壁桂之子生昌回忆,家中曾存有清末民初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先生为杠房刘书写的庆吉堂牌匾,华家曾居住在河北区建国道附近与相邻不远的杠房刘多有往来,家中还存有大量清末民初为天津达官贵人办理丧事的照片,公私合营后由自家保存,文化大革命中照片和匾额全部毁掉。
肇壁先生从事杠房业做大后其子孙陆续在于厂街恩寿杠房附近盖房定居,逐渐形成一条巷子后称杠房刘胡同,晚清时由政府定名为杠房胡同,杠房胡同坐落在近两华里长的于厂街中部,东西走向三十米,南北共有四个宅院,杠房刘男丁有崇尚习武的传统,胡同里有片空地专为刘氏子弟练皮条,摔跤等活动使用。同时在于厂街下坡、马集胡同、六尺胡同也购置不少宅院,住户全是本家族成员。
肇壁从事杠房业其后代子承父业从十世肇字开始,至十九世生字共十代人,尽管后代有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但是代代有人继承杠房祖业,后因经营规模大资本充足,交由专业人士和伙友料理,各代经营者已成不参加业务活动的东家,时间延续二百余年,故河东于厂街杠房刘在天津回族群体中名声很大,但是杠房刘的后裔们作为回族始终不变。
其中恩顺杠房传至壁林,建国初期其子生祥壮年去世,壁林不久也去世,恩顺杠房倒闭。
-于厂清真寺大殿前的石碑-
到了三哥的曾祖父这一代,膝下有三个儿子,长子刘壁权生于一九〇〇年,是三哥的祖父。刘壁权跟随父亲经营杠房多年,积累下许多经验。成家以后,看到天津工商业蓬勃发展,移居到天津的外阜人,逐年增多。就和家里人商量去河东发展,相中了郭庄子这一带风水宝地,准备自立门户,把恩寿杠房老店交给两个弟弟经营。
天津卫海纳百川,回族人做白事生意,丝毫不受影响,只要会做人,诚实守信。刘壁权一家人搬到郭庄子后,租下门脸房,取了自己姓名里的一个权字,创立了权立杠房的字号,方圆十里的人,知道杠房是杠房刘后人开的,所以也简称他家杠房刘。刘壁权初来乍到,低调做人,广结善缘。一来二去,与本行业的其它店铺结成联手生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郭庄子权立杠房的创立人刘壁权-
在权立杠房和其它店铺苦心经营下,逐渐把这里形成了丧葬一条街,有租赁桌椅板凳的、茶壶茶碗的、搭棚子的、扎纸铺、棺材铺、寿衣铺、电料行等(专指照明拉灯,与现代的电料行商店不同),杠房对门是陈家药铺,药铺的陈先生有文化,毛笔字写的好,他专管写材头字。
尽管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但是权立杠房在刘壁权先生的经营下,还是稳步向前,一家人衣食无忧。并且对待店里伙计宽厚仁慈,换来了伙计对东家的忠诚。后来进入文革时期,工人阶级当家做主,过去店里的一个伙计当上了革委会主任,他知恩图报,为了报答以往东家对他的呵护,暗中保护东家的财产,派人把东家的家具贴了封条,还把东家留在厂里保护居住,对外宣称是交代问题,以免受到社会上的批斗和人身攻击。
几年下来,刘壁权膝下已有了四女二儿,长子刘生元十几岁就跟随他做事,机敏过人,颇具商业头脑。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到了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父子及伙计,都合到了大直沽铁木加工厂。于厂街杠房刘的老店,同时进行了公私合营,刘壁权的二弟合到了民政局,三弟合到了木材厂。至此河北河东两处杠房都被迫无奈的退出历史舞台。刘氏三兄弟,好汉不挣有数钱的日子,随之告一段落。
几经拆迁,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杠房胡同和于厂街恩寿,恩顺杠房门市,以及河东郭庄子杠房门市遗址,现在都已不复存在。杠房刘家族生成在清朝康熙年间,成长在乾隆年间,嘉庆至晚清是这个家族在天津回族群体中逐步知名的历史时期,清光绪年间因办丧事得罪官府和社会的进步,杠房业务一落千丈,开始衰落,到民国期间杠房业是维持年代,公私合营后,再没有人从事杠房业,而今只留下了于厂街杠房刘的传说而已。
参考书目,刘生林先生编写的《沧县西赵河刘天津河东于厂支脉传说》《沧县西赵河刘暨天津市河东于厂杠房刘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