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学刚
老城里西门外的三角地,曾经繁荣一时,颇有历史渊源。其实最早叫三角地的地方,是指三道街与二道街丁字街口的那块地,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以讹传讹,把红艺剧场周围叫成了三角地。东西走向的三道街东到二道街,西到横街子,南北走向的二道街北到文昌宫大街,南到西关街。两条街道的形成,最早的用途是为了拉冰修建的,老冰窖胡同就是过去冰窖的所在地。早先天津卫筑城的时候,从这里取土筑城,留下了大坑,又从西大湾子那里引水入坑,连上南运河,变成了活水,冬季里取冰储藏,夏季里供给城里高门大户使用。附近一些卖牛羊杂碎的小商贩,近水楼台先得月,就在坑边洗杂碎。后来南运河裁弯取直,这里没有了储藏功能,填坑盖房,故而留下了许多带坑的胡同,如坑沿胡同、东坑沿胡同、坑东胡同、坑北胡同、坑北一条、二条、三条胡同等,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与坑的关联。
三层楼的老建筑,是区分过去三道街与二道街的地标建筑,门前是老二道街,左侧是老三道街。现在是天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公安交通管理局)红桥支队,之前是三道街小学,后改为三道街中学,有一批学生,小学和中学都是在这里读书度过的,他们小升初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也小升初,所以就在这里原地踏步了。三道街中学,以后又改为西北角中学,回民中学。
三角地的繁荣,主要是指清末民初,直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这段时间。三角地与三不管、鸟市、谦德庄、小营市场、北开、六合市场、地道外等并称为天津八块明地。现在的西北角南大寺,成了网红打卡地,但是略显单调,只突出了一个“吃”字,反不如过去的三角地热闹。过去的三角地就像一个“小南市”,餐饮娱乐等,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以前的人普遍文化低,三角地书场多,书场先生谈古论今,同时也启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老居民贾二舅说:“早上,有串街走巷的小贩卖各种早点,有包子、果篦、大饼、烧饼、果子、黍米饭等,胡同里充斥着他们的吆喝声,居民们边辨别着吆喝声,边琢磨着吃什么,其中卖果蓖的小贩,用头顶着盒子,里面放着果蓖,保证了果蓖完整不破损,现在没有用这种方式卖果篦的了。还有黍米饭,现在失传了,非常可惜,过去卖黍米饭的,挑担卖。黍米饭必须择干净,一个沙子都不能有,好黍米饭的标准,关键看火候,从半夜里下米熬,到熬好了需要几个小时,稀汤挂水儿糊底子不行,讲究黍米饭浮头儿撒上青丝玫瑰和糖,不往下沉,起锅以后都是黄痂儿,喝到嘴里软绵绵的还能感觉出黍米粒儿。有时候,天气寒凉,大人疼孩子,就让孩子趴在被窝里擦擦手脸簌簌口,趁着热吃几个包子,就饱了。”
三角地的早上,总体是寂静的,白天看不见外面的人,只有附近的居民出来进去的。下午,过了四点,夕阳渐渐西下,三角地开始聚拢人气。贾二舅谈起三角地,最喜欢用劝业场比喻三角地,爱说“劝业场热闹吗?三角地比劝业场还热闹。”,一会儿,人头攒动,胡同里站满了人,人挤人,人碰人,就像春运绿皮火车的车厢,满坑满谷,人声鼎沸。推车的、挑担的、手提的商贩集中往这里赶来,穿行于各个胡同之中,有烤山芋、煮山芋、乌豆、花生瓜子、磨牙的崩豆、药糖、切糕、牛羊杂碎、烧鸡、素包、牛羊肉包子等,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所谓“车多不挡道”,小吃零食应有尽有,夜宵的煎饼果子、嘎巴菜等的小吃就更多了,许多以前夜宵的小吃,现在变成了早点……
书场园子外的露天空地上,有算卦相面的、打把式卖艺的、摔跤的、民间艺人唱念坐打,表演着十项杂耍,被打动的看瓜群众,就会掏钱打赏,也可以白听白看,来去自由,不用花钱。平民百姓也有享受娱乐之需求,进不了中国大戏院,可以去书场听书,也可以去红艺剧场,计时收费,想看谁的玩艺,就进去看几段再出来。老居民说评书大家陈士和就是从三角地成名的,天津后来的许多曲艺大角,当时只能在园子外空地唱。过年啦,名角来三角地义演,资助同行,不像现在内斗。
由于窑子分布在胡同里,那些夹在胡同门脸居住的居民,会在门外贴上”民宅“二字,以免不速之客上门打扰。附近的居民,晚上不想做饭了,就在家里熬锅粥,等着串胡同的小商贩过来,买点小菜和包子,包子馅抱团流油,唇齿留香,小菜新鲜干净。那个年代,干勤行的回族人,比现在还多,这些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利润都不高,微利而已,附近的居民都吃得起。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行商,“好汉子不愿意干,赖汉子还干不了。”,他们懂得和气生财,与人打交道客客气气,为了养家糊口,起早贪黑,踏踏实实,舍得付出辛苦。做勤行赚钱并不容易,必须手艺地道,东西不好,卖不出去。
赶早过来的人,看累了,走饿了,过瘾了,回家吃饭。不想回家吃饭的人,就在周围吃点东西,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吃饱喝足,继续看继续听。好的美食太多,好的艺人太多,顾此失彼,颇有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感,有来自听觉上的满足,视觉上的满足,嗅觉上的满足,还有低级趣味的满足,真正做到了“逛一逛也是享受”。味道沁人心脾,诱惑着回头客,曲艺绕梁三日,扣住了人们的精神食粮,令人心向往之,流连忘返。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点像“毒品”,令人欲罢不能。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过瘾的看客散去,新的看客顶进来,始终保持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夜幕降临,一家家店铺的汽灯点焰,高高挂起,照的夜空锃光瓦亮,五颜六色的幌子儿,迎风飘展。夜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检验城市社会文明和经济发达的晴雨表。子夜时分,打牌散局的牌友,从园子里出来的看客,四散到各处吃夜宵,胡同里的人不降反升,又是一个餐饮的黄金时段。总是要到了下半夜,这里才慢慢地静下来……
五〇后的老居民穆大哥说:“六十年代初,他刚上学,有时候跟着大人去听戏,那时候听相声,大鼓每十分钟二分钱,听有点名气的演员每十分钟三分钱。”到了公私合营之后,陆陆续续的店铺,都停业关门,那些经营各类小吃的小商贩,仿佛一夜之间,都消失了,三角地,彻彻底底的静了下来。
余生也晚,不曾见过三角地往日的繁华。但是,小时候见过三角地红艺剧场和书场的旧址,七十年代初,进到过红艺剧场里面,看居委会开会,传达最高指示,场内是一排排的条凳。当时,好像理发馆还开着,过去的水铺,变成了居委会的办公室,几个老娘们和一个老头子,在这里发号施令。
八十年代初的夏季里,一位居住在东方红大院的老艺人,曾经在坑沿胡同,给邻居们免费说书《封神演义》,晚饭之后,大人小孩带着马扎凳子,围坐在一起听书,比在学校里还认真听讲。
一九八八年,三角地周围平房改造,变成了现在的西关北里。在没平房改造之前,西北角周边有许多又热闹又有人气的地方,文昌宫大街、小石道、大伙巷农贸市场、西大湾子、北马路、北大关、西站站前、旱桥大红桥、邵公庄铁桥,南开区的西门里、掩骨会、老桥烈士路、西南角、南开花园等,都充满了人间烟火气。住进楼房后,生活质量提高了,烟火气却丢失了。
现在的西北角南大寺,风头正劲,清真小吃能走红,是有传统底蕴的。但是美中不足,只有吃喝,缺少娱乐,如果增加一点曲艺场所,复古一下老年间的老园子,计时收费,想看几段就花几段的钱,来去自由,这样既锻炼了民间艺人,又搞活了当地经济,更提升了西北角人文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