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学刚
天津的菱角汤准确说是“舶来品”,从外地引进,但是,菱角汤的这个叫法是天津人独创的,体现了天津语言的象形生动,恰如其分和聪明才智。一晃儿,菱角汤在天津存在了四十多年。前期还不被人们熟知,卖菱角汤的小店,局限在回民区周围。从九十年代之后,卖菱角汤的店铺逐渐增多,才声名远播,现在已经是天津回族早点里重要的一个美食。
我是从1990年开始在西北角吃菱角汤,因为1988年初居住的肖巨川胡同周边拆迁,改造后的小区就是现在的西关北里。还迁的时间是1990年初,大部分的居民是赶在春节之前搬入新居过的新年。现在的西关北街,就是拆迁以后开辟出来的路,当时没有路名,所以叫了无名路,改称西关北街的时间并不长。
西北角头一家卖菱角汤的时间,大概是我住在别处周转房的时期干起的。位置就在西马路与西关北街交口,靠近民族楼有荷花雕塑的那里,居住在西北角的老人都能回忆起来这个荷花雕塑。
-民族楼楼角曾经有荷花雕塑-
还迁回到西北角的一天早上,路过无名路第一次看到棚子里有回族人卖菱角汤,心里纳闷,以前没听过也没见过,菱角汤是什么吃食呢?先人说:“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自己不亲口品尝,听一百个人描述,看一千篇文章介绍,也还是在门外徘徊,个中滋味,永远不懂。”我不妨先食为快,一探究竟。后来知道卖菱角汤的商户姓杨,给牌子上写菱角汤的是过去住在义学胡同的穆祥莆先生。
走进棚子里,要了一碗菱角汤,大概记得是八毛钱,带鸡蛋的菱角汤卖一元,碗是大碗,就像盛牛肉拉面的碗,至今卖菱角汤的店铺,仍然保持着用大碗盛菱角汤的传统。看到棚子角落里放着一个四个眼的砂锅炉子,燃烧着蜂窝煤,一个人收钱,一个人在桌前包菱角,菱角的绞馅绝大多数用的是牛肉绞馅,极少数有用羊肉绞馅的,一个人在用砂锅煮菱角汤,先从大罐里舀出羊棒骨汤,再把菱角下进砂锅里,微微的用勺搅动,以免菱角与砂锅底粘连,再在大碗里快速放入食盐、味精、虾皮、香菜、紫菜和冬菜,手头就是秤,下的恰到好处,待菱角煮熟倒入大碗里,一碗成品菱角汤就算出品,可以食用了。有要鸡蛋的,就在小碗里快速打散鸡蛋,声音清脆悦耳,在菱角煮的差不多的时候,飞入鸡蛋,鸡蛋开锅即熟,端下砂锅倒入大碗,菱角汤上飘着黄澄澄的鸡蛋花,白色的菱角皮透着肉色的红馅,还有紫菜,虾皮,香菜点缀,看上去比不带鸡蛋的菱角汤漂亮有卖相。
菱角汤里的冬菜会沉在碗底,冬菜是天津独有的特产,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发源于天津市静海县南部,在沧州“艺丰园”酱园,首创“素冬菜”基础之上加以改进。运河水滋润着两岸菜田,所产白菜为“小核桃纹青麻叶”,筋细、肉厚、口甜。以本地红皮大蒜和高温加工的精制海盐为辅料,经发酵制作而成。冬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甘咸适度,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冬菜的加入给菱角汤起到了提味的作用。
-团结楼,今改称族谊里-
1990年之后卖菱角汤的棚子迁到对面的团结楼这里。1980年10月,西马路西侧实施平房改造工程,建成了单元式楼房。由于红桥区段这里是回民区,新建楼房北起西北角、南至西关大街,依次命名为“欢庆楼”、“民族楼”、“团结楼”,取“欢庆民族团结”之意。“团结楼”后来改称“族谊里”,寓意中华各民族团结友谊。
迁到这里一段时间之后,卖菱角汤的商户更换了主人。新搭的棚子面积增大了许多,加了两三张桌子,增加了煮砂锅方便面的品种,预备了主食大饼果子。还是保留着四个眼的砂锅炉子,还有一个中号的炉子,这个炉子专门用于大罐吊汤。每天下午把洗干净的羊棒骨,投入罐中下好佐料,煮的差不多的时候,就不再续煤,改成文火,小火慢炖,等到炉里的煤燃烧尽了,汤也吊好了,转天早上正好使用。好的羊棒骨汤对菱角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菱角汤不同于羊汤,羊汤还可以放点别的调料“把水搅浑”,菱角汤追求的是汤白,味道清香。
新更换的商户里有一位姐姐,手头麻利。因为我除了一年四季里的夏季不吃菱角汤,其它的三季里都喜欢喝菱角汤,所以对她印象深刻,她其中的一只手有一个手指断了一截,大概是在单位里造成的工伤,留下了的伤痕,接手卖菱角汤,可能是她下岗后的自谋生路。她能同时收钱包菱角,下四个砂锅的菱角,还要在大碗里下各种调料,真正做到了眼到手到腿到口到,看着她干活的麻利劲,都是视觉上的享受。她叫着到个的食客,按着顺序端菱角汤,从来不会叫错顺序。有忌口的食客会提前说与她,那个东西不放。白胡椒各个桌上都有,谁想吃自取,悉听尊便。
一般情况下,带鸡蛋的菱角汤,都是飞鸡蛋,不给窝鸡蛋,因为早上黄金点耽误时间,除非过了黄金点,或者是门口的熟人,可以享受窝鸡蛋的待遇。我的忘年交贾二舅与她家有亲,他每次都是吃不带菱角皮的菱角汤,变相变成了丸子汤,我知道的只有贾二舅有这样的专利,也是亲戚对他照顾。
2000年之后,西马路对面的老城里拆了毁了,盖起了高楼大厦,成了高档小区,住户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在大胡同市场做生意的江浙人居多,他们也常常过马路来吃“菱角汤”,他们往往是操着家乡口语的普通话说:“给我来碗云吞”,他们说的“云吞”的口音,听起来就像是说“伦敦”,卖菱角汤的姐姐用天津哏都幽默的语言,笑着解释回答:“我们这是清真小吃,不叫‘伦敦’,叫菱角汤。”市场经济下的商户比以往多了许多包容,明白“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
-老西南角-
听门口人说比之西马路更早卖菱角汤的是小马路先春园,据国立先生说比之红桥区西北角更早卖菱角汤的是南开区西南角,清真的向群小吃店,当时的经理是杨德宝,他在八十年代初参加天津与陕西的食品技术交流会,看到当地回族餐饮人做的牛肉疙瘩,就灵机一动,引进到向群小吃店,门外挂牌写的也是“牛肉疙瘩”。可是进店的顾客看到了就口称“云吞”,当时的售货员听到“云吞”就别扭,及时纠正顾客说:“我们这是清真店,叫“牛肉疙瘩”,门外的牌子上写着了”,加之语气急躁,听上去就像打嘴架。包括有的回族人看着“牛肉疙瘩”也别扭,就和杨德宝说:“引进这个不犯忌吗?不挨骂吗?”杨德宝回答:“这怎么了?人家西安清真饭馆就这么对外卖。”由于杨德宝先生的坚持,卖来卖去,“牛肉疙瘩”逐渐也被西北角回民区的人接受。引进“牛肉疙瘩”的同时,还引进另外一种“糖圆”的小吃,有点像油香,又有点像炸糕,只是没有卖起来,自然淘汰了。
比之南开区西南角更早卖菱角汤的是河东区,老东站项家胡同里的回民饭馆。回族邻居三哥,过去住在河东区郭庄子,对周边回民饭馆了如指掌,据他说:“天津老东站项家胡同,有一家回民饭馆,七十年代末就卖菱角汤,当初起的名就叫菱角汤,卖一角二分一碗,因为饭馆里有一个职工,是我父亲的朋友,所以我买一碗给我一小盆好多菱角。”
过去的勤行都有这样“潜规则”,人性化的人之常情,只要是亲朋好友来店里消费都多给,就是领导在场,也不受影响,因为领导也有亲朋好友来店里消费,体现了勤行人的款曲周至。与现在流行用语“潜规则”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潜规则”已演变成为贬义词。
-老东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性的风土人情,都有其独特性和局限性,比如菱角汤,在北京的清真饭馆叫元宝汤,保定的清真饭馆叫荷叶汤,近一点的沧州清真饭馆就是叫馄饨,远一点的南京清真饭馆也是叫馄饨。回族在中华大地各省和直辖市都有分布,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文化积淀和习俗,想了解更多,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