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巴菜之二 嘎巴刘

文摘   纪录片   2024-04-25 12:31   天津  

      下海经商,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名词。不熟不做,是经商之道,做自己熟悉的行业,可以抵御创业的风险。从解放后的公私合营,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公私剥离,下海经商,则又是一个峥嵘岁月的新时代,刘宝田先生创立的嘎巴菜铺,就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弄潮儿。天津人喜欢把姓氏与工作结合起来给别人起绰号,一来二去,刘宝田得了这个“嘎巴刘”的称呼,时间一长,成了他开店的字号。

      前文《切糕》结尾处留下一个扣子,“玲玲姐和家人卖了将近十年的切糕,在一九九〇年停了卖切糕的生意。刚告一段落,玲玲姐又和爱人刘宝田先生开始卖嘎巴菜,卖水饺,开启了“嘎巴刘”和“饺子刘”的传奇,变来变去都没有离开勤行,这个老本行。”

       刘宝田从一九七九年顶替进入红桥区饮食公司,先后在西马路金家小馆、大丰路小吃店、西关街回美香小吃店,太平街早点部等基层店工作。不同的门市,经营不同的餐饮品种。刘宝田有下夜班不回家的习惯,经常去各处餐饮网点交流,既增长了见识,又学会了不同的手艺。摸爬滚打十余年,有的手艺是向师傅学的,有的是通过观摩钻研“偷艺”学来的,掌握了炸果子、烧饼、烤饼、麻花、元宵、炸糕、切糕、卷圈、粉汤、茶汤、面茶、豆浆、老豆腐、嘎巴菜等各种小吃的传统手艺。

      “好汉不挣有数钱”,一九八五年南市食品街开业,刘宝田利用下夜班的业余时间到食品街广兴成小吃店打工,干第二职业。主要负责龙嘴大铜壶冲茶汤,0.50元一碗,碗是带蓝边的瓷碗,比现在卖茶汤用的餐具大许多。和同事冯伟先生搭档,两个人珠联璧合,配合默契,特别是刘宝田冲茶汤的姿态,潇洒飘逸,吸引了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国内外顾客围观、拍照、品尝,天津电视台“祖国新貌”栏目,及时跟进报道,使其成为南市食品街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一下子提高了小吃店的营业额。

      刘宝田虚心好学,听闻冯伟说起龙嘴大铜壶的起源,传承人就在他居住的清真西寺附近,两个人就上门请教,传承人杨先生是祖传的手艺,但是没有保守,对他们给予了指点,使他们受益匪浅。

       一年多之后,山东济南的餐饮同行请刘宝田先生到济南传艺,引进了天津特色小吃,刘宝田先后又把天津炸糕和元宵带到了泉城,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济南日报》的记者,与时俱进,对天津小吃进行了报道,轰动一时。

      食品街打工和济南传艺的经历,坚定了刘宝田的自信和创业之心。一九九〇年深秋,刘宝田和玲玲姐商量卖嘎巴菜,决心下海单干。先春园民丰后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有两间平房,外面的胡同宽阔。创业之初,利用居家的地理位置,先引水入屋安置了自来水,请人垒的池子。因地制宜,在屋里钉了一圈木板饭桌,淘换来一个好铸铁的大铛摊嘎巴。二娘在院里精心给女儿姑爷盘的灶,灶口小肚子大,塔形的结构,即省煤火又旺,摊嘎巴用起来得心应手。二娘盘好灶,还不忘嘱咐两口子“干餐饮一定要真材实料,好好干别哄弄人。”我见过二娘在老院屋里垒的烟道和在院中盘的灶,大铁锅煮玉米,下面是熊熊烈火,上面是满院飘香的玉米。二娘有几手绝活,炸油香、盘灶等,二娘炸的油香和煮的玉米,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油香和玉米。

                   -老院的二娘-

      刘宝田卖的嘎巴菜,博采众长,有朱家花园老大福来嘎巴菜、和西大弯子大福来的东西,由于和张茂林嘎巴菜的后人有亲戚关系,又向姑姥姥请教了嘎巴菜的知识,再融入了自己钻研出来的东西。制作嘎巴菜的嘎巴,精选当时最好的上品绿豆“大好明绿”,每斤0.85元,在三条石磨绿豆。玲玲姐兼任检验员,绝不假手旁人,每批送来的绿豆,因为怕包中夹心,鱼目混珠,并不用探子抽查,而是全部打开口袋,掏出来绿豆一包包的检验,检验合格重新缝上,再拉到三条石。无形之中,多花了一笔运费,直到一年多之后,对供应商完全信任,才让供应商直接拉到三条石加工。其它的原材料老米、淀粉等,也是精选品级最高的,真正做到了“制作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减物力,只求真材实料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店里主打嘎巴菜,一炮打响,同时兼卖老豆腐和面茶,老豆腐用鸡汤打卤,买活母鸡请梁嘴子清真寺阿訇下刀,吊一只鸡汤用三天主食自己打烧饼,打芝麻烧饼和油酥烧饼两种烧饼,配着嘎巴菜、老豆腐、面茶,招揽顾客。当时嘎巴菜的售价0.40元一碗,碗是带蓝边的瓷碗,比现在卖嘎巴菜的餐具大许多,一斤面的嘎巴,盛六七碗,烧饼0.15元一个。每天能卖二三百碗嘎巴菜,一袋面的烧饼,生意渐好之后,两口子忙不过来,就让亲戚里的子侄,跟着他们一起干。

             -刘宝田穆怀福伉俪-

      在民丰后经营期间,还曾经演绎出几段有趣的花絮、故事,这里选取两段,其一,开业后的一天早上,西大弯子大福来的老师傅来到民丰后,坐在桌前念山音,逗闷子“都和师傅学会了,开业了,也不告诉我老人家……”老人自言自语,自然而然流露着天津人的幽默性格刘宝田虽然不算的入室弟子,但是多多少少那里学到了一些手艺。看到大福来的师傅来了,刘宝田马上笑脸相迎,给师傅盛了一碗嘎巴菜,请师傅品尝,指点,师傅品尝后夸道:“好,爷们,就照这样干,和我的手法同出一辙。”,刘宝田留师傅别走,中午到外面饭馆请师傅喝酒,饭后又请师傅到浴池洗澡,师傅酒足饭饱,开心地笑了。

      其二,民丰后周围居住的一位高邻,当时给合资的港台老板开车,吃了他家的嘎巴菜和烧饼,感觉不错,就带给老板品尝,老板和天津有缘,吃过嘎巴菜和烧饼,赞不绝口,就让司机问问,能不能打包带到香港请家人品尝,刘宝田告诉司机“没问题,怎样打包带好料,到了香港如果变质了,回来您啐我。”嘎巴菜和烧饼,果然被带到了香港,质量未变,原汁原味,老板家人吃得美滋滋,后来又让司机购买多次,被分别带到了香港、台湾、和大洋彼岸的美国,都受到了欢迎。

      一年之后,先春园街道把小马路上的花窖拆了,盖起了一溜平房,想搞活经济,安排辖区群众就业。熟人李科长找到刘宝田,告诉他平房对外出租,每间房每个月租金三百元,刘宝田租下两间平房,两间房之间还有一个夹道,用作仓库使用。凌晨三点刘宝田赶到店里,捅开炉子续煤,做水和面,五个炉子同时开火,一个炉子打卤子、一个炉子摊嘎巴、一个炉子两个火眼打烧饼、一个炉子热嘎巴,刘宝田就像一个大厨师,同时在五个炉子上耍手艺“五鬼闹判”。五点钟第一批的嘎巴菜、老豆腐、面茶、烧饼就出炉了,保证上早班的顾客来店就餐。早上七点玲玲姐准时到达小马路,七点到九点是吃早餐的黄金时间,玲玲姐低头盛嘎巴菜,忙得放不下手勺。绝不假手旁人,怕别人盛嘎巴菜,掌握不好量,少给了,得罪食客

      吃过午饭,略作休息,还要摊四个小时的嘎巴。嘎巴菜铺,每天用掉百八十斤绿豆摊嘎巴,能卖四五百碗嘎巴菜,二三袋面,每袋面五十斤,一袋面能打五百个烧饼,烧饼价格涨到0.20元一个,雇佣了两三个伙计,摊嘎巴,打烧饼,营业额比民丰后翻了一番。刘宝田和玲玲姐,正值壮年心气高,主食又增加了带馅烧饼,麻酱烧饼、糖酥烧饼、豆馅烧饼等品种,行话叫“小货”,煤火烤制出来的烧饼,吃起来掉渣,要用手接着才行,味道就像现在的白皮点心。

       刘宝田和玲玲姐对伙计特别,都在一个锅里吃饭鸡鸭鱼肉,荤素搭配,换着花样的做菜一个时期炖牛肉,把伙计吃顶。人心换人心,伙计恪尽职守,年底回家过年,两口子伙计买衣服,皮鞋,从头到脚,里外全新。伙计回家之前,提前把后几天的嘎巴摊出来,老板着想节省体力,不影响嘎巴菜铺的营业

      夏季里制作嘎巴菜,特别考验手艺人的技巧,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摊嘎巴不能多和面,多和面容易发酵变质,一次和十斤面,马上把嘎巴摊出来,再和面再摊嘎巴,要求手头麻利,反应迅速。现在有的嘎巴菜铺,不具备这样的好手艺,到了三伏天,只好歇伏。其实嘎巴菜,更适合在夏季里吃,因为绿豆性寒,甘,凉。有清热清暑,益气,止渴利尿的功效。

      从民丰后挪移到小马路,经商环境升级,店铺明,人流大,“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先春园周围有十来家嘎巴菜铺,竞争对手也多了餐饮店想长期立足,第一需要质量稳定,第二需要待人真诚,有人缘,质量是硬件,服务是软件。吃嘎巴菜讲究“一按三挑”,嘎巴不能起底子,吃到底卤子也是凝而不懈,食客是检验餐饮水平的唯一评委,刘宝田的嘎巴菜在这一方赢得了好口碑。至今还有人在自媒体上回味嘎巴刘的嘎巴菜,有人说:“小马路煤厂那,小刘嘎巴菜,每天傍晚,在大丰桥上都能闻到他炒料的味道。”,听语他是一位长者。有人说:“嘎巴,是我上学时期的最爱。”,听语他的年龄还小点。小马路嘎巴菜铺,经营到一九九六年,刘宝田和红桥区饮食公司谈妥了大丰路一家饮食店,从早餐转入正餐,起了一兰斋的字号,卖水饺和炒菜,开启饺子刘的传奇。小马路的嘎巴菜铺,转让给好朋友,西大弯子大福来的小王,由于底子打的好,小王一直经营到一九九八年拆迁,小马路上的嘎巴刘,永远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城外往事
回顾历史,口述历史,记载社会的变迁和人情的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