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做为綦开元烈士的亲属,参加平津战役纪念馆举办的守护与传承(活动名称)——纪念天津解放75周年纪念日活动,并且利用新媒体市委宣传部“你好,天津”抖音号平台直播,使更多的国人一起参与进来,善莫大焉。
老舅綦开元烈士生于1924年(部队登记綦开元),属相属鼠,河北省泊头市郝村镇中郝村人。原名綦凱元,凱是凯字的繁体字,凱字有军队得胜所奏乐曲的释义,冥冥之中姓名里就有了与军队的联系。 綦开元从1943年参加革命,在1948年东北长春参军,从东北一直打到天津,平津战役时期为东北野战军炮兵团排长,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牺牲。牺牲时间是1949年元月,牺牲地点在杨柳青西边的位置。
战争是残酷的,綦开元烈士的牺牲,造成了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女儿失去了父亲。今天我们来参加这个颇具纪念意义的活动,就是想表达和平年代,来之不易,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前些日子,看到平津战役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号刊载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与天津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一文, 由此使我联想起大舅綦治源(部队登记记录),原名綦智元,生于1906年,属相属马, 听我妈妈讲述大舅从小聪明好学,在私塾里名列前茅,在交河中学毕业(现在的交河县,已改称泊头市)天津这座城市,与我的两个舅舅都有渊源,大舅綦治源曾经在1935年至1937年期间在天津工作,负责审查新闻报道和缉私,相当于现在的宣传部工作,“卢沟桥事变”之后,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成都本校14期6总队步科第3队(本校,就是总校的意思。)毕业之后在16期当教官,后领兵带队抗击入侵之敌,报效祖国,1946年10月28日被授予抗战胜利奖章。老舅綦开元参加革命早,南来北往的奔走,中转站就是天津,最后也是在天津牺牲的。
1月15日是天津解放75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老舅綦开元诞辰一百周年,同时今年也是大舅綦治源所在的黄埔军校诞生一百周年,2024年在我们亲属之中也是颇具纪念意义的一年。
大家都了解的四野司令员林彪元帅就是黄埔军校四期,政治部主任陶铸是黄埔军校五期,由此又联想起著名的战地记者唐师曾先生写的《从石河看内战》,文章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看到,经过何鲁丽先生提名颁发给唐师曾先生一个老舍散文奖,何鲁丽先生夸赞唐师曾先生的文章观点结论好。还有许延滨少将也夸赞文章里的一句话写的好“说英文的人,不和说英文的打仗,所以说英文的国家都变得强大起来。”许延滨少将是许光达大将的儿子,许光达大将是黄埔军校五期。
在这里我想引述唐师曾先生写的《从石河看内战》一段文字,“自大清国以来,列祖列宗“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在祖宗留下的狭小空间建功立业者大多是内战英雄。良田化焦土,生灵遭涂炭。战争、动乱进而带来大范围的惯性运动,使祖国原本有限的资源极大损耗。我从美国西南向东开下来,发现纪念碑、博物馆中供奉的大多是科学家、发明者、教师、神甫,偶尔有个军人也是为美国版图开拓疆土的。任何操同一种语言的敌人都是短暂的,操同一种语言的同室操戈都被视为内战。140年前爆发的南北战争,是讲英语的民族内部爆发的最后一场内战。南北战争后全世界讲英语的白人开始奉行“同种同文不动枪”原则,不再用武力解决纠纷。美利坚为自身利益先后向讲德语、意大利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的异族开战,在讲英语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内部维持上百年的和平发展。”
《中国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曾对陈立夫说:“中国人早在13世纪就发明了火药,但只有到了西方才发展成为火箭。中国人有无限的聪明才智,但由于以往几百年间的动乱,从此一切落后,真是不幸。其中原因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由此又想起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我父亲在1938年初,十二岁被祖父托朋友带到西安学徒,不得不放弃了私塾学习,祖父是睿智的,为了传宗接代,留条根苗,怕全家人都死在河北省的农村里。父亲学徒期满,成为高级技工,曾经在西安国民党兵工厂工作过。我的叔伯叔叔吴志全是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作战勇敢,有勇有谋,立过功受过奖,后来以部队营级转业到地方担任领导工作,他们都是在抗战期间,在不同工作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过贡献的一辈人。
不同的年代,造就不同的人和事。但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和平年代,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国富民强,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