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素包铺

文摘   纪录片   2024-03-01 13:50   天津  



                       文 | 学刚

       天津西北角回民素包铺(全称)始创于1914年,简称“西北角素包铺”,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最初是由当地回族张恩德先生在三道街经营油煎素包,推车串街走巷叫卖。积累下资本后在附近的二道街租下一间门脸房,由行商升级到坐商。用哥俩名字的组合命名了“恩德成”的字号,和弟弟张成德、侄子张文明三人共同经营,可以说怹们是天津绿豆菜馅素包的始创者,我个人的感觉素包和卷圈是近亲,到底怹们是受卷圈的影响创立的素包,还是卷圈受怹们素包的影响创立的卷圈,由于年代久远,现在谁也说不清了。“恩德成”一直经营到1958年,主管部门下令调整餐饮网点才被迫撤销,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市场。


-三道街中学旧址,门前就是老二道街,左侧就是老三道街-

      时隔十五年之后,1973年红桥区饮食公司,突然又想起来了西北角曾经有过的“素包铺”,决定恢复“素包铺”。撤销与恢复,都在“他们”的一念之间。不过恢复“素包铺”总归是件好事,使得住在附近的居民得享口福,善莫大焉。

      素包铺店的新址建于西北角西马路上,坐西朝东,与文昌宫大街近在咫尺。细长条的房子,“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模式,前面的店堂大约有二十平方米的面积,两侧摆放着桌椅板凳,后面的厨房大约有十个平方米的面积。在我从小的记忆里西北角那里就有素包铺、奶站、糕点糖果店,店与店之间紧密相连,大庆来糕点糖果店在西马路与文昌宫大街交口处,西马路这边开着一个门,文昌宫大街这边开着一个门,出入方便。         

 -文昌宫东口,牌楼左侧是西北角素包铺-

       早上的奶站,牛奶冒着热气,奶香飘向四面八方,那才是真正的原生态牛奶,这个味道一辈子也忘不掉。只是我从小喝惯了母乳,喝不了牛奶,但是我喜欢闻牛奶的奶香味,不过隔壁糕点糖果店卖的二分一块的奶油糖,我是喜欢吃的。素包铺的素包,都是父母买回来在家吃,没有在店里吃素包的经历,第一次吃到绿豆菜馅的素包,就惊艳于这个素包馅,心想原来还有这样美食的素包,这个味道一辈子也忘不掉。

      当时的素包有三种馅,绿豆菜、韭菜、茴香,一斤卖0.80元,两个素包一两。素包不但收钱,而且还要收粮票,人民币不是万能的,必须配套粮票,才能买到素包。素包铺主打绿豆菜馅的素包,其它两种馅的素包为辅,因为大部分的食客是奔着绿豆菜馅素包来的。经理张玉亭,技术指导张文明,加上员工有六七个人,员工分早中两班。每天卖三餐,以中晚餐为主,从早到晚排队购买素包的人流不断。张文明先生正值壮年,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在寺南胡同的石记豆腐房,周围人尊称石老豆腐房,自己生绿豆菜,大概一个星期就能生好,一套压着一套走。豆腐房就在寺南胡同的南口,坐西朝东,黄油漆的大门,是我去二道街小学上学的必经之地,经常看到员工进进出出豆腐房,小时候应该在这里见过张文明先生。

       -老员工凤姐讲述西北角素包铺(一)-

      天津素包以其选料精,做工细赢得众多回头客。主料是富强粉、绿豆菜、绿豆粉皮、面筋、香菜,佐料有麻酱、酱豆腐、香油、盐等,运用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外形美观,有弹性,有光泽,皮薄馅大,清香爽口,味道醇厚,吃后满口留香。素包用的油是大槽油(行话),又叫2号香油,比现在的普通香油还好,麻酱粉皮、面筋、酱豆腐等调料,都是海河食品厂和调料厂出产的优质产品,保证了原材料质量

,   1980年10月西马路西侧实施平房改造工程,西北角素包铺拆迁,挪移到后面的二道街,靠近文昌宫大街的位置,临建的房子有百八十平方米的面积,后来在这里盖欢庆楼,又挪移到西青道长途汽车站对面,105厂这里,一同挪移到这里的还有文昌宫大街上的丰收小吃店。欢庆楼交付使用晚于民族楼和团结楼,1985年素包铺才还迁西北角,基本上还是文昌宫东口南侧的位置,素包铺的底商变成了坐南朝北,建筑面积107平方米,营业面积77平方米,仍然由张成德之侄一一张文明先生担任技术指导。张文明先生退休之后,仍然牵挂着素包铺,每个月都要来一趟素包铺,看看同事和素包铺经营情况。有的食客是素包铺的“铁杆”,素包铺搬到那里,他们就跟随着吃到那里,在他们的美食宝典里生活中不能缺席了素包。

      凤姐是西北角素包铺的亲历者,1979年夏季顶替母亲进入西北角素包铺工作,从学徒工干起,第一年月工资17元、第二年和第三年月工资是19元和21元,每个月还有几元的奖金。跟随着张文明先生学习素包的投料和制作,师傅口传心授,凤姐认真学习,练就的基本功扎实,手头利索,与师傅感情深厚。据凤姐介绍素包采用的是半发面,温水和面,一袋五十斤的面,加入五六斤的面肥、碱、起子,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面,用口一尝,面发甜了,就证明面发好了,这样发出来的面不糠,吃起来筋道。拿出来醒上一段时间,就可以包素包了,遇上停电,和面机不能使用,就要手工和面。生好的绿豆菜用热水焯一下捞出,再拦上几刀,用手攥一下挤去水分,这样做出来的馅洒利。包素包是个技术活,每个素包都在十八个褶以上,不能涌顶,如果包出来的素包涌顶,既不漂亮也没卖相,属于素包的残次品,这是学徒工初期难免犯的毛病,不过“熟能生巧”,时间一长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凤姐说张文明先生包素包的时候,连带着身体都是抖动的,肢体语言丰富,凤姐继承了师傅的衣钵,在八十年代代表西北角素包铺参加天津市饮食比赛,现场操作,一举斩获大奖,并且获得了涨半级工资的奖励。

           -老员工凤姐讲述西北角素包铺(二-

      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素包的售价,也是逐步提价。从提价1.20一斤到1.60元一斤,再到8元,12元一斤,后期领导为了市场化创收提价,加入了香菇,有了香菇馅的噱头,每斤卖18元。开始的时候,张文明先生反对加入香菇,表示就做传统素包就很好,奈何不了领导的“一言堂”,还是推出了加入香菇的素包,绝大多数的食客,品尝过后,还是买传统素包,西北角素包铺还是以绿豆菜馅的素包,主打市场,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我知道的一个从外区嫁到西北角的嫂子,就是在红桥区妇幼生孩子期间,还不忘吃素包,点名让对象去买绿豆菜馅的素包解馋。

       西北角素包铺还迁西北角欢庆楼之后,我经常光顾,与三两知己小酌,再吃上几个素包,喝碗稀饭,酒足饭饱出门去,不亦快哉!我一般都是吃绿豆菜馅的素包,几乎不吃别的馅素包,因为来这里吃饭就是奔着绿豆菜馅的素包来的。1985年,石头门坎素包店在南市食品街开业,之前的技术人员都是在西北角素包铺代培的,就是开业的时候,也是从西北角素包铺带走了不少东西。石头门坎的素包与西北角素包铺素包馅有所不同,石头门坎的素包是打卤的馅,但是石头门坎的素包,历史不如西北角素包铺悠久,从时间上推断石头门坎的素包,应该是受到西北角素包的启发,才研发出打卤的素包来。

       改革开放,泥沙俱下,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期的国营食品厂慢慢地退出了市场,工厂倒闭,职工下岗。新兴的私企良莠不齐,素包铺的原材料质量直线下降,主料佐料全不是原先食品厂出品的东西,只能勉为其难的替代,没有了好粉皮,馅里只好加入一点粉丝。天津市众多的企业厂房,如今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出来的水泥森林。与此同时,城市的地下也在拓展,地铁增加了许多线路,老的地铁站出口也在增加,2003年地铁1号线西北角地铁站C口施工,欢庆楼L型楼拆毁,西北角素包铺一同拆毁,退出了餐饮的历史舞台,使西北角失去了一道美食。西北角素包铺是红桥区,乃至是天津市的一张城市餐饮名片,以如此方式告别餐饮舞台,令人扼腕叹息,老西北角的人都怀念素包铺曾经的辉煌。不久之后,凤姐听到了师傅张文明先生去世的消息,不知道张文明先生是不是生前知道了西北角素包铺拆毁的消息,如果知道肯定是对怹的一个打击。

       西北角素包铺始创于1914年,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一直经营到1958年,主管部门下令调整餐饮网点才被迫撤销,时隔十五年之后,1973年红桥区饮食公司,才恢复西北角素包铺。2003年西北角素包铺又被迫撤销,撤销与恢复,都在“他们”的一念之间,真心希望有识之士能推动恢复西北角素包铺,从2003年撤销到如今的2024年,又时隔二十一年,什么时候能让热爱西北角素包铺的食客吃上正宗的素包,得享口福,还要再等待多久?



城外往事
回顾历史,口述历史,记载社会的变迁和人情的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