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宫民族食品街(二)至美斋(上)

文摘   纪录片   2023-04-10 20:53   天津  
                  文 | 学刚
        一九八五年,百年老店至美斋,在西北角文昌宫民族食品街重新开张,我就是在这个时期,知道了至美斋这个字号。不久之后参加工作,每个月有了固定工资。自从有了收入,就常去至美斋买酱牛肉和酱牛肚,每次买酱牛肚,都会和看摊的刘姨或者老六说:“来块酱牛肚,给我切块肚领。”只要大瓷盘里有肚领的位置,他们都会满足我的需求。偶尔上中班我会把酱牛肉、酱牛肚带到单位与同事们分享,没想到大受欢迎,同事们称赞酱牛肉,酱牛肚食材新鲜味道好,从此以后单位的同事常常请我代购至美斋的酱牛肉和酱牛肚,他们拿回家中分享,又得到了家里大人和孩子的称赞。
       追根溯源,至美斋始创于一九一五年,是由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正道村来津的刘义元先生创立,开始起的字号叫“刘记酱牛肉店”,地址坐落在西北角大伙巷,由太平街进入靠左手的煤铺那里,老年间叫春德永。近代天津经济发展迅速,他本来是投奔本家二哥来的,当初二哥在天津西站上班,是个领导。但是西站暂时没有招工指标,二哥就给兄弟出主意“与其上班,不如自食其力,发挥你好吃会做的特长,在西北角回族聚集地,卖酱牛肉等牛羊系列,西北角紧邻运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漕运贸易南北往来兴盛,带动的周边一片繁华,保证以后能养家糊口,西北角与西站相距不远,我照顾起来很便利。”

       回族三把刀,拥有一技之长,便可安家。刘义元先生选中了大伙巷里的春德永,开始自制酱牛肉,销售经营。地道的味道,合理的利润,慢慢的被人们认可,逐渐立稳了脚跟。经过多年的日积月累,攒下积蓄,在二十年代中期成家,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八日(龙年),当日恰好是民间传说“秃尾巴老李回家下大雨”的日子,妻子生下次子,取名刘振华。

-第三代传人刘忠敏先生讲述至美斋的百年经历-(一)
       刘振华先生解放前和大哥一起参加了八路军,后来大哥牺牲,母亲一直在正道村享受烈属待遇。刘振华先生在一九四八年参加了济南战役,一九五〇年转业到济南柴油机厂工作。一九五一年,经人介绍与文益清女士喜结连理。由于当地安置不了媳妇的工作,生活上未免捉襟见肘。穷则思变,他继承了父亲勇闯天下的基因,想到自己有艺在身,到哪里都有饭吃,又想到东北的黑土地盛产大豆,两口子一合计,与其在这里艰苦度日,不如去闯一闯,“人挪活,树挪死”,开个豆腐坊,也比困在这里强。于是辞去工作,携妻辗转来到鹤岗,经营起一家豆腐坊,两口子起早贪黑,舍得付出辛苦,生意日渐兴隆,多劳多得,比之在济南的生活提高了一大截,还积攒下一笔财富。入乡随俗的同时,结识了不少当地朋友,但有从家乡来投奔他们的老乡,两口子也是尽心竭力的帮助家乡人,体现了乡谊之情。
       “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之外的父母,思念远在他乡的小两口,同样他们也想念养育自己的父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由此产生了归乡之念,在五十年代中期回到天津。
       刘记酱牛肉店,历经了民国时期,抗日时期,直至解放后的公私合营之前,一直都在经营着。之前是由刘义元先生和三子刘振清共同经营,考虑到二儿子已经成家,父亲就让小两口再干一摊,独立经营。刘振华先生行伍出身,但是他有一个知识渊博,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好友,听闻他要自立门户,就参照各地回族干勤行的字号多带斋字的特点,如桂顺斋、月盛斋、霞顺斋、清雅斋等,给他起了“至美斋”这个字号,寓意至善至美,从此刘记酱牛肉店,过度到“至美斋”这个字号。

                 -西北角文昌宫民族食品街-

       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了公私合营,“至美斋”这个字号被用到一个国营糕点店做字号,以至于后来人,以为是现在的“至美斋”是借用了糕点店的字号,其实是酱牛肉的字号在前,糕点店的字号在后,是糕点店当初成立的时候,借用了“至美斋”酱牛肉这个字号,不明就里的人,对“至美斋”的认知完全颠倒了,这也是时代更迭留下的历史烙印。

       公私合营之后,刘振华文益清夫妻,被分配到一个街道办的线材厂,离开了勤行这个老本行,从前是挣的活钱,现在挣的是死钱,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却又无可奈何。转眼到了一九六七年,对居住在城市的部分居民,大规模开展了遣送原籍的运动,他们一家人,也被列入遣送原籍的名单之中,先是动员说教,做思想工作,两口子拒绝回原籍生活。一家人扛过了一九六七年,却没有没躲过一九六八年,当初一家七口人住在西关街三十号大院,院外就是理发馆和照相馆,街对面就是委托店,膝下最大的长女才十三四岁,下面还有长子、次子、三子、小儿子才三岁,并且刘姨还有孕在身。秋季的一天,警察和街道干部,突然闯入,把他们一家人连人带物,全部清理到西关街上,随后把房子贴上封条。事到如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家人强忍悲伤,上了街道早已安排好的卡车,背井离乡,一路颠簸着回到正道村。这样的强遣方式,极像现在的强拆方式,缺少了法制,背离了人性和对人的尊重。

       回到农村,首先是没有房屋居住,还好村中的大队书记,是本家的侄子主事。“人不亲土亲,河不亲水亲”,虽然还在运动之中,但是村里还幸存着淳朴的乡谊之情,侄子想到村里的清真寺,自从”破四旧“运动开始后就闲置了,房子虽然不大,但是一家人暂时栖身尚可,就把他们一家人安置到清真寺居住,解了燃眉之急。
-第三代传人刘忠敏先生讲述至美斋的百年经历-(二)
       几个月之后,五子呱呱坠地,七口之家,升级为八口之家。回乡务农,从头开始,大一点的孩子,也锻炼着帮助家里打理农活。春去秋来,走过四季,突然有一天,家中来了贵客,是天津线材厂的师兄到访,师兄弟见面,百感交集,落座之后,问起到访的缘由,师兄说:”有个黄骅县下辖的吕家桥公社高家口村,准备筹建一个电机厂,聘请我负责,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想到你们两口子回乡务农,不如跟着我,咱们一起筹建电机厂,怎么也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强。”两口子见到师兄,如见亲人,诉说着回乡之后的种种坎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心有不甘,开启了上访之路,一个是给上级领导写信诉说一家人的遭遇,一个是找有关部门当面诉说被遣送原籍的强遣事件,希望能得到公正的解决。其实,两口子听完师兄的来意后,就心动了,进厂务工,毕竟比下地耕种强,基本上能有稳定的收入,即便是电机厂没有搞起来,再回乡务农也有退身步。师兄师弟的利益达成一致,筹建电机厂也就水到渠成。
       夫妻拖家带口,又迁徙到了高家口村,投入到建厂的工作之中。由于他们这代人的付出,底子打的好,至今这个电机厂仍然存在,正常生产,为当地解决就业和纳税,做出了贡献。饮水思源,厂里的新老职工,都感恩为创建电机厂做出贡献的几位创始人。
       一九七一年,刘姨又在高家口村生下六子,并且母子是同一个属性,心情愉快。添丁进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八口之家,又升一级变为九口之家。刘姨经过多次的迁徙和经商,逐渐展现出个人能力,能文能武,特别是外交沟通能力突出,兼顾工作的同时,还能把家庭照顾的有条不紊,并且百折不挠,继续上访,不辞辛苦。
       一九七八年的一天,家中又来了贵客,在南大港油田工作的一个亲戚来看望兄嫂,闲聊之中把采油二部扩大规模,准备建办公楼和职工宿舍等基建工程,急需大量木材,遇到了难题,东北的木材好采购,但是运输的车皮不好批的消息透露出来,刘姨随即说:“我们两口子在东北生活多年,结交了许多朋友,有办法解决车皮和木材,保证不误工期。”

                -至美斋第二代传人文益清女士-

       亲戚回到单位,领导正为车皮的事搞得焦头烂额,就顺水推舟,举荐了刘姨,正好为领导排忧解难,于是聘请刘姨做了采购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采购工作极大的发挥出刘姨的潜能,得到了领导的器重,放手给她采购的决定权。

       事在人为,早先东北结识的朋友,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一个老朋友是宜春林业局的供销科长,刘姨赶往宜春拜访老朋友,说明来意,老友相见,格外亲切,答应鼎力相助。不久之后,一列列满载木材的火车徐徐启动,拉到沧州。供销科长是内行,找的车皮都是两侧插方钢的车皮,比起集装箱式的车皮,能更好的装运圆木,打方的时候不吃亏。
       一晃儿,一家人离开天津已经十余年,诉求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如今身处高家口村生活,却没有自住的房子,两口子思前想后,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应该在村里盖个房,以备不时之需。就向村里申请一块宅基地盖房安家。一九七九年,宅基地得到批准。刘姨也购买了一批木材,南大港派了辆进口的三菱翻斗车,送到村里,卸在晾晒农作物的场里,有枕木有檩条。
       木材到位,又开始预备建筑用的砖瓦、水泥沙子、门窗等建材,选好黄道吉日,拉土垫宅子,提前联系好了各个生产队的马车拉土。开工的前一天,家里蒸了许多馒头,虽然拉土垫宅子不用花工钱,但是干活的人,还是要管饭的。
       计划赶不上变化,“无巧不成书”,当天村里的大队书记家娶儿媳妇,刘姨的小儿子老六,跑去瞧热闹看洞房,老六刚上小学,也认识了不少字,在几个房间里窜来窜去,发现桌子上有一封信,好奇的拿起来看,收信人刘振华,映入眼帘,原来是自己家的家书,马上机警的揣入怀中,跑回家中,交给母亲。刘姨拆开信,才知道是春德街派出所来的信,上面只有几行公文,大意是现在的政策调整,刘振华一家可以回津上户口,前提是必须有居住的房子,才能上户口。一家人得到喜讯,满心欢喜,刘姨喜极而泣,流下了知恩的泪。
       当时的通讯不发达,转天别的生产队赶着马车前来拉土,才知道昨天接到书信,不垫宅子了,他们也替一家人高兴,向一家人表示祝贺。刘振华先生收拾好行囊,赶往天津。到达天津后,在西北角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房源,当时房屋还没有形成商品化,又限定只在西北角周围买房,所以房源不多,由于买房心切,花了一千零五十元,买了坑北三条胡同一间九平米的房子,对比当时的行情,还是多花了二三百元,不过心里踏实下来。后面就是为了上户口,开种种证明文件,实际上比买房的过户手续麻烦多了。
       村里不但取消了垫宅子盖房子,还为儿女们的前途考虑,虽说长女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也不舍得把她留在农村,家中就一个女儿,爱如掌上明珠,还是带在身边放心。老两口毅然决然带着女儿及六个儿子,举家返回天津。场里的木材,还有其它的建材,都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换回来一些人民币,好在天津安家。
      九平米的房子,怎么睡下九口人,还是一个问题,好在房子高空间大。刘姨又找到南大港的领导,把实际情况说明,领导马上安排工程师去家里丈量尺寸,用钢管角铁打眼拧螺丝,在屋里搭起一个暗楼,一家人分做几批回津,总算都能睡下了。就这样前赶后赶的抓紧时间,赶在一九七九年底的前一两天,时隔十一年后,又重新上了天津户口。
        -刘忠敏先生推着母亲参观建设中厂房-

城外往事
回顾历史,口述历史,记载社会的变迁和人情的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