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棠松|可亲可敬的杨奇春校长

美体   2024-11-15 00:02   江苏  

可亲可敬的杨奇春校长

文/吴棠松

  在阜宁教育界,上了年纪的人,都认识或者知道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杨奇春校长。杨校长中等偏瘦的身材,高高的鼻梁,白净净的肌肤,悠长的脸庞上架着一付近视镜,给人文质彬彬的学者模样,讲起话来慢声细雨,走路沉稳有力。

  杨校长江苏泰兴人,苏州新苏师范毕业后响应号召支援苏北,来到阜宁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都奉献给了阜宁的教育事业,在阜宁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阜宁地方文化人的形象。

  文革前在阜宁教育界有三大教导主任齐名,阜宁中学的梁德贵,东沟中学的潘秉杰,陈集中学的杨奇春。此三位主任在阜宁教育界那是大名鼎鼎,不同凡响。但在那个年代,他们也都作为当时的资产阶级学术代表,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冲击批判,到文革后期,阜中的梁主任在文革中不幸含冤而去,东中的潘主任从阜宁师范副校长位置上进而到阜宁教育局担任副局长多年直至退休,杨校长则先后担任了阜宁中学校长,阜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直至到龄退休。

  我师专毕业后,出来工作的第一家单位就是阜宁教师进修学校,杨校长应该是我迈出校门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位导师,或者是因为资历、经历、学识,抑或是年长等方面的缘故吧,那时的杨校长在大家的心目中享有着较高的威望,他言语不多,眼神犀利,不怒自威,大家也都很敬重他。每到周六上午,全校几十个教职工,集聚在学校会议室里,聆听他的教诲演讲。

  杨校长待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朱某某老师文革时期因家庭问题造成影响受到了不公正的处理,从阜中被调去东沟中学任教,人住城里,工作在乡下,几十公里的路,那时的交通并不发达,来往车辆又相对较少,工作生活很是不便,后来是杨校长顶住压力,在进修学校收留下他,解决了他苦闷多年的工作生活两不便的难题。我是82年暑期毕业分配到进修学校工作的,跟我们同批次分过来的一共五人。记得我刚到学校,任教的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跟我同期任教该课程的是教导处杨某主任,由于全校就我们俩参加过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教育师资培训班,故也属于专业对口。1985年初,江苏省教育学院教管系印发简章,在暑期招收在职本科班学员,进行招生考试,脱产学习两年,颁发本科文凭,招收对象是各类学校的在职干部和后备干部,对照招考条件和所教学科,我感觉我基本符合招生条件,所教课程也相应对口,就想前去报名深造,也能顺便解决学历问题,一举两得,抱着这个想法就去找教导处杨主任,说明来意,谁知他不同意,其后我跟他一起去滨海教师进修学校监考,两个人有三天同行机会,我就跟他软磨硬泡了三天,可他始终不肯松这个口,理由就是我出去学习了,没人再帮他上这门课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想到了杨校长,就冒昧地找他,我清楚的记得,上午下班前我把报纸上的招生简章递给他看,他说下午答复我,下午上班前,他来到我的办公桌前亲口告诉我,学校同意你去报考了(那时带薪脱产学习机会教育主管部门是卡得很紧的)!由于他的关心,我于当年顺利考取省教院教管系本科班学习,并在我们那班同学中率先取省得了本科文凭。当时跟我们一批分配到学校的顾克天老师是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来到进修学校工作后,他从一名普通老师,到校长室秘书,教导处主任,后来晋升到了学校副校长这些都是杨校长一手栽培的。

  杨校长对待事业执着真诚而无私心。祝某某是时任学校较为年轻的副校长,后因工作需要调到县计经委项目办工作,由于调动前杨校长不知情,也没征得他的同意,他很纠结,感到此举打乱了他的接班人三递队培养计划,便亲自出马出去找人找关系,千方百计又把他从计经委项目办主任位置上返调回学校继续担任副校长,这件事回过头来想想,在当时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被到县社教办工作时,已经借用在外近一年的时间了,为了争取让我还能回到学校工作,杨校长他前后八次去县社教办公室找到我,做我工作,希望我社教结束后还能继续回到进修学校来工作,并就在我尚未答口,人员还借用在外的情况下,他向组织上申请提拔了我学校教导处副主任的职务。

  杨校长关心人那是心思缜密,无微不至。知名散文家黄毓璜是当年苏北一代的资深文人,文笔犀利,文风泼辣,从研究鲁迅,郁达夫开始,曾作为全国知名散文家代表,出席过全国文联举办的文艺代表座谈会,是文笔十分老辣的散文作家,代表作有《鸡鸣丛书》等。在电大任教文科班习作时,全市组织对电大学员的习作进行评比,我们这里送去的几篇习作范文没能入围,但任课老师寥寥数语的批注点评,却受到了在场评委老师的一致赞扬,获得满堂彩,当得知任教该课程的是大名鼎鼎的黄毓璜老师时,大家纷纷竖起了大姆指。黄老师的批注言语不多,三两个字或者一个字,一个词,但那都堪称点晴之笔,言简意赅,十分精彩。黄那时担任学校的教导处副主任,由于他的个人影响力,当时南京的《雨花》等多家刋物都看上了他的才华,纷纷发函协调,均被当时的地区、县里阻拦住了,时任盐城地委刘必元副专员称咱们苏北就这么一个人才,不能放,就这样黄在这里被留了好多年。黄主任在进修学校工作期间之所以好作不断,其根源就得益于杨校长给了他一个特殊的弹性办公制度,让他除了上课,其他工作时间自行安排,不受坐班制的限制困扰,这样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工作时间。内行人都知道,创作是需要灵感的,处处制关制肘是难以孕育出精品来的。多年后,黄主任当到了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一次我陪杨校长出差去南京有机会一起去他们家看望他,他在家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谈起当年往事,他还是满脸激动,心存感激。

  杨校长十分注重学校建设,关心职工生活。那时的学校尚未完全放开,计划经济占主导,生源少,财力资源匮乏,搞教师进修,教师培训又没有其他的收费项目,发展缺少后劲。且进修学校地处县城西北角,离主城区距离远,位置较偏,门前向阳路又一直未接通,在那里工作的人出行很是不便。尤其是到了刮风下雨天,学校门都难出。学校校舍绝大部分沿用的都是当年五七中学的原有校舍,房屋陈旧,质量老化,为了能帮助大家有效地改善住房条件,他不止一次地找县局,找县领导去争取资金。当年的教育局领导有不少是他过去的学生,陈寿柏局长就是他在陈集中学任教初中时的跟班学员,大家对他都很客气,很敬重,但提到要钱他们也都是面露羞涩,表示无能为力。记得89年的一次,他从省城回来,一连几天表情严肃,满脸不开心的样子,我估计他此行肯定是不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在学校集体劳动时我刚好碰见他,就打趣地的跟他老人家开玩笑说,我在省城有讨钱的路子,您信得过的话要不要让我帮您去试试?他开始不怎么相信,我就进一步宽解他说,您又不用费什么周折,只要把打到省教委的报告抬头换到省财政厅就行了,要到要不到,最多花几个差旅费,又赔不了多少本钱的,不去试试怎么知道呢?他被我说动心了,于是决定让我去试试,我还清楚记得他当即叫来总务处副主任周九如,让他协助我前去办理此事。那年头真是不操作不知道,冒冒失失地这么一说容易,真正办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到省厅要戴帽子的钱,必须先要完善相关手续,也就是先要到县市教育部门、县市财政部门去加盖公章,完善基本的手续程序,没在机关工作过的人就不懂得这一点,不知道这方面的苦,这个章那是那么好盖的呀!我们拿着学校的报告,先到上面教育部门找领导盖章,听说能去上面要到钱,教育部门的领导大都是通情达理,理解支持的,一路绿灯,热情盖章,畅通无阻。可再等你到财政部门去盖章,那就不是那么轻松了,可以说是处处刁难,典型的就正如后来人家总结出来的那样“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章难盖”。当然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也难怪人家,他们一是担心你是不是吹牛皮的,根本不可能要得到嘛,没眼的笛子,一个普通的县属学校,一名普通的老师,去省财政厅要钱,简直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二是怕你真的把钱要回来后,不声不响地就占到了他们当年财政下达的补贴指标,这是他们最为害怕,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故就跟你东扯西拉,拖延找茬,就是不肯盖这个章,多年后我还依稀记得,市财政局行财处那个颇为老道的处长,像审犯人似的,盘根问底,十万个为什么!其中印象尤深的是他直接问我,你到底找谁去要这个钱?我就在你们拿来的报告上就直接签署上答应给钱人名字行不行?听他这么一说,我知道他这明明就是在刁难吓唬我,索性就跟他说你爱咋签咋签,只要盖章印给我就行,最后他提笔斟酌再三,还是签了个同意教育局意见的滑头意见,给我们加盖上了市财政局公章。我拿上手续完备的报告,去了省城南京,找到相关人,仅仅一周时间,报告就批下来了,江苏省财政厅就真的戴帽子给了阜宁进修学校基本建设费用十万元(报告当时就打了十万,那时的十万也已是一个不少的数目了),此事在学校,在阜宁让我大大的长了一回脸。

  杨校长他心胸开阔,襟怀坦荡。我刚到进修学校工作没多久,就接到一项任务,牵头收集整理校史资料,编印校史。懂行的人都知道,编制校史,那可是一件啃骨头的事情,前面没挡案,手边少资料,没有基础,无据可查。主要就靠整理会议记录,寻找老教师,老员工来座谈回忆,登记整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有了初稿雏形,杨校长带着班子成员听取汇报,半天汇报听下来,他听得很仔细,很认真,结果也很满意,他最兴奋的一句话就是,回过头来,仔细听听,想想,对照对照,过去这些年,我们还真干了不少的事情。他就从这一次开始才真实认可我的文稿写作能力。我本身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才真正确立了我在写作这方面的自信心,以致于后来走上了宣传文化这条路的。1984年,市委党校面向全市招聘老师,我报名参加了科社学科的考试,每个学科只录取一人,我也意外地获得了该学科第一名的好成绩。党校副校长尤家裕,科社教研室主任李立晴来我们学校考察时。杨校长他听说市委党校想调我,就直接跟来人讲,这个年轻人你们无需多了解,我们学校是把他当着三梯队来培养的,你们可以放心去用。这种心胸,这种襟怀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杨校长的爱人高老师,也是一位十分慈爱的长辈,待人真挚亲切,热情大方,每次从他们家出来,感慨颇深,总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所以他们家培养出来的孩子都那么纯正优秀,走出来的路也都稳健踏实,感染力强,受人尊敬。只是她老人家晚年腿疾缠身,吃了不少的苦,受了诸多的罪,这大概也就应了那句人生终难圆满的缘故吧!

    “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行知佬的教育理念,在杨校长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曾荣获国家教委表彰的杨校长,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其操行,其职守,其威望,几十年如一日,堪称师表,堪当楷模,受人尊敬,令人动容。在进修学校工作那十多年,一辆老式自行车,一件变了色的旧雨披,东城到西街十几里,风里来雨里去,从未跟组织上叫过一声苦,也从未动摇过他那半点的执着与自信。到他退休离校时,学校账上还躺着几十万,可在当家之时从未错花过一分钱的他,依然是大爱在胸,执念无涯!如今他已乘鹤西去,但我们这些跟他一起共同奋斗过的老进修的那帮老同事每每聚到一起,都会自觉不自觉唸叨起他们心中的他老人家……

【作者简介】

  吴棠松:号江淮尚木公,出生于江苏阜宁陈良,现随子女居住杭州。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自幼酷爱书法,在大学就读时就曾参加过全国大学生书法展;先后担任过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县委宣传部、县住建局干部,系原县文联、县书美协会负责人,首届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阜宁盐阜书画典藏馆的创办人。


醉里挑灯文学平台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女士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7月开通,每日择优推送网站和邮箱原创投稿。赞赏金额50%奉作者稿酬,50%用于平台建设。

  2017年4月注册成立醉里挑灯朗读者协会,诵读团队被评为“盐城市首届十大优秀阅读组织”。

  2019年5月出版发行《醉里挑灯》文学期刊。

  醉里挑灯文学网网址:

  www.9000xp.com

  投稿邮箱:327470068@qq.com

  主编微信:yan1976zi     

  副主编微信:jls703   


编辑:林慧妮 | 校审:曹艳春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
本公众号主要推送醉里挑灯文学网原创优秀作品,同时从邮箱来稿择优推送。让纯文学走进百姓生活是我们不变的初心,醉里挑灯愿与您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