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并蒂花
巾帼绽芳华
文/戚思翠
《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于是,便有了“巾帼不让须眉”之说。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战争从没有让女人走开,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女人在战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她们身份各异,社会地位各异,但当国难临头,大敌当前之际,她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篇华美篇章:付吾之韶华,耀吾之中华!
这里,笔者说的是白象姐妹花:陈洛涟和陈克秋。
温州市乐清县有个北白象镇,是抗日英雄地。在莲池头村的历史建筑卧云楼下,曾经诞生了陈洛涟、陈克秋一对革命姐妹花。被叶挺军长誉为:抗战并蒂花!
陈洛涟
陈洛涟,1919年12月出生。陈克秋,1921年出生。陈家9个子女中,她俩分别排行老三、老四。当时的陈家家境殷实,是书香世家,在不少女孩没有机会上学时,姐妹俩都接受了当时少有的新式教育,双双考入浙江省立温州中学,还接触了进步思想,姐妹情深,亲如手足。在全面抗战的第二年,陈洛涟心中一直有个信念在指引着她:“到皖南去,到延安去,参加新四军,走向抗日第一线!”
1938年,日寇的飞机狂轰滥炸。冬天的一个夜晚,陈洛涟找到了四妹陈克秋,她对妹妹说:“我与几个同学去皖南,参加新四军!”而陈克秋当即回答:“我也要去参加新四军!”“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日军入侵,战火与硝烟遍布中华大地的时候,就在乐清市北白象镇,陈家姐妹花趁着夜色,与几名同学偷偷爬出围墙,告别了学校,踏上抗日的征途。这趟远行,一路既要翻山越岭,也要渡河,还常常有宪兵和警察来检查。途中,她们作了认真细致的分工,陈克秋年纪最小,不容易引起注意,负责保管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开具的介绍信。年纪较大的姚瑾春,负责应付宪兵盘查。每当宪兵检查时,她们就装睡,一副若无其事之样,其实心里砰砰直跳。经过数百里的行程,她们终于抵达安徽,找到新四军兵站,并被安排至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第八队(女生队)驻地学习,受到队长和指导员的热情接待。当时无论抗日救亡运动还是新四军,都需要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
她们脱掉了学生装,换上军装,剪短头发,戴上军帽,俨然革命军人。在为期8个月的军训生活中,她们姐妹俩系统地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教育。陈洛涟担心妹妹陈克秋不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反复嘱咐她:“你已经是革命军人了,不能闹小孩子脾气,要学好本领到前方打鬼子!”军训生活很快结束,军长叶挺亲临教导总队观摩结业考核。当结果揭晓时,叶军长还与姐妹俩握手致贺,并嘉勉:“报国比翼雁,抗战并蒂花,期待你们在战场上著立勋功。”
陈克秋
结业后,陈克秋转云岭新四军军部军需处学习财会,半年后,她被派到教导总队队务处担任会计,负责总队部的整个财务管理。而陈洛涟结业后因成绩优秀,被分配在教导总队部总教室工作,不久后被选调到新四军军部参谋处任机要参谋。陈洛涟还曾寄照片给家人,并在照片背后用“她”代指自己,写下对未来的憧憬:“首先她要谢谢鬼子,把她赶出了‘道义之门’,幸运的涌进了时代的洪炉,使她由一个幼稚的孩子,得到充分的养料、和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培养着她成长,迅速地壮大,使她自豪——不久将成为胜利的主人翁!”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而陈洛涟和陈克秋幸运躲过一难。她们作为非战斗人员,按要求提前撤离所在地,先后随军转移。在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报到后,陈克秋被任命为新四军财经部的金库主任和随后成立的江淮银行金库主任,那时她仅20岁。部队领导看中她忠诚可靠,放心将财政大权交到她的手上。为了守护党的“钱袋子”,陈克秋特意缝制了件灰色背心,将10多公斤重的金条全都缝在背心口袋里。“人不离金、金不离人!”这是她给自己下的死命令。每天背着金条,还要随时转移,让她吃了不少苦头。冬天浑身冰凉,夏天大汗淋漓。每当睡觉时,她最渴望的就是能睡在稻草上,这样能轻松些。这件“金条背心”,她两年不离身,直至1943年春,部队稳定后才取出上交。
而姐姐陈洛涟的责任更为重大。刚经历了生死考验没多久的她,申请离开机关,要深入抗战一线,到群众中做民运工作。深入基层群众中的她朴实能干,善于启发群众觉悟,先后介绍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也就在同时,陈洛涟认识了她一生的挚爱——田守尧。28岁的田守尧,英勇善战的新四军年轻指挥员,曾参加过平型关大捷。两人从相知到相爱,成为新四军里的革命夫妻。1943年,新四军第三师部领导按照党中央指示,选派一批团以上干部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51人编成赴延安干部队,田守尧担任副队长,陈洛涟也在队内。就于那年3月16日早晨,他们乘上木帆船在大海中向连云港行驶,途中被日军的巡逻艇发现。先是一艘,后又增至四艘,他们以短枪、手榴弹和敌军拼杀激战一整天,双方大量人员伤亡,陈洛涟被子弹打中受了重伤。在涉水上岸时,率先探路的田守尧夫妻深陷海槽不能起身,被海水吞没……
这场战斗史称“小沙东海战”,共有16名干部壮烈殉国。时年24岁的陈洛涟,离她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延安,就差一步。1944年3月17日,一篇题为《海上的遭遇》,曾发表在《解放日报》上,在20世纪50年代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字里行间中,田守尧、陈洛涟等英勇不屈、舍生忘死的精神跃然纸上,广为人知。新中国诞生后,陈克秋从事多年行政工作,1955年以准团级别转业到地方工作,1985年从江苏省文化厅离休。田守尧、陈洛涟,也分别被批准为抗日英烈、革命烈士。新四军军部为此出了纪念特刊,刘少奇、陈毅等为纪念特刊题词,黄克诚、张爱萍等写了悼文。他们的遗体后迁葬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夹山乡王洪村的抗日山烈士陵园。而在盐城市滨海县一座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纪念馆,纪念馆展览第一张照片就是田守尧、陈洛涟夫妻合影,目前纪念馆已接待了海内外数万参观者。
在温州市乐清县陈家姐妹俩的老家北白象镇,卧云楼仍保留较为完好,它不仅是陈家留在世上的痕迹,更是日军侵华的重要罪证。此楼由姐妹俩的祖父陈星楙为防盗贼侵扰所建,墙体上依稀可见那几个外小里大的方孔,是当年射击用的枪眼。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炮台楼,是当时方圆几里最高的建筑。而于温州中学,也有一个小型纪念馆。而那个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一个叫陈洛涟的革命英雄!
如今,卧云楼已成为“卧云楼红色记忆展示馆”,在举行抗日烈士陈洛涟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已正式对外开放,里面展示着田守尧、陈洛涟、陈克秋等人的革命故事。一张张图片,一封封家属书信,一篇篇史实报刊报道,不但缅怀陈洛涟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更是展现那个年代爱国青年抗日救亡、保国卫民、不惧苦难、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不仅让抗战记忆永不忘却,更是让中华复兴的初心代代传承,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作者简介】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等,江苏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科普协会会员。于《世界日报》《泰国中华报》《加拿大报》《农民日报》《中国人口报》《羊城晚报》《社区》《翠苑》《新传奇》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小文百万多字,作品《藏在伏天里的爱》荣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类一等奖。小说《最后一次党费》荣获武汉《新传奇》“喜迎建党100周年”征文赛一等奖,并入选其作品集;散文《乡村土灶》在第五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参加全国各地文学征文获奖证书80余枚,散文《芦花礼赞》《又到粽子飘香时》《父亲的扁担》《楼顶的丝瓜》等被湖北孝感等多家列入初中语文试卷。数十篇小文编入有关杂志书籍。
醉里挑灯文学平台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女士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7月开通,每日择优推送网站和邮箱原创投稿。赞赏金额50%奉作者稿酬,50%用于平台建设。
2017年4月注册成立醉里挑灯朗读者协会,诵读团队被评为“盐城市首届十大优秀阅读组织”。
2019年5月出版发行《醉里挑灯》文学期刊。
醉里挑灯文学网网址:
www.9000xp.com
投稿邮箱:327470068@qq.com
主编微信:yan1976zi
副主编微信:jls703
编辑:林慧妮 | 校审:曹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