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翠|救命的山芋

美体   2024-11-16 00:33   江苏  

救命的山芋

作者:戚思翠

  “逶迤藤蔓陇间爬,翠叶垂荫掩地瓜。吕宋始发成万历,生烹炸煮烤均佳。”诗中“地瓜”即山芋,学名红薯。红薯叫起来文绉绉的,颇不习惯,更不亲切。苏北老家人称红薯为山芋,山芋就像我们孩时的乳名,很有乡土气息,被家人、同伴们叫着,听来格外亲近。而于那个“瓜菜半年粮”年代,山芋饭、山芋粥,山芋咸、山芋汤,山芋糊……离开山芋不能活!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北老家颇具时代特征的话语,也是那年代生活艰辛的真实写照。

  山芋又谓地瓜、红薯、白薯、甘薯、红苕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健康食品。山芋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颇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据科学研究,吃山芋既不会使人发胖,相反,山芋还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减肥食品呢。那么,山芋从何而来?根据郭沫若老先生的《满江红》大作,就是“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的,从郭先生写这首词的时间(1962年)反推,可知福州人陈振龙从吕宋将红薯引入中国的时间约为1593年(明代万历二十一年)。

  记得小时候,几乎家家都种山芋。开春,母亲从地窖里“请”出山芋娘(留种的山芋)。山芋娘在地窖里“孕”出紫色浅芽,移到地里育苗,山芋娘长就出一根根长长的藤蔓了。谷雨前后,从山芋的藤蔓上剪下一截一截的山芋秧子,插在地里,山芋的新藤就从那一截秧子的叶腋间长了出来,沿着地垄蔓爬、蔓爬,吐出了一串一串的绿来,活生生的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我们每天都吃力地抬水浇水,山芋藤叶在暖阳下、于煦风里茁壮成长。一转眼,藤上开出了淡紫色的小花,喇叭状,如木槿花,非常漂亮、撩人。

  金秋十月,丰收在望。秋收还未结束,那些埋在土垄里的山芋却急不可耐地拱破了土,露出十分撩人的红得发亮的,或是灰白朦胧的脊背,招摇着,炫耀着。 刨山芋虽是体力活,却更是技术活。一钉耙镞下去,每根耙齿都碰不到躲在泥中横七竖八的山芋,钉耙像长了“眼睛”。有用铁锹刨挖,一锹一锹将泥土移走,轻轻破开,拾起山芋。人们娴熟地刨着山芋,说说笑笑,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谁家山芋太小收成不好,还互送,甚是亲热,其乐融融。

  那个年代,粮食非常紧张,大米难得上嘴。而母亲素描写就的山芋美食是最快乐的童话。我们总是期待母亲将几个山芋扔进灶膛,埋在灶火灰里的山芋,总爱与我们捉迷藏。我们跑前跑后围在锅灶边,等待着故事进入新的章节。烤山芋对我们的诱惑主要是在它的皮上,母亲用火钳将烤熟的山芋夹出时,山芋皮已经结成了一层厚厚的既软又硬的壳,吹掉表面层的灶炉灰,厚、黄、焦、脆、糯俱佳的美味就落入我们的眼帘,等不到母亲分派,我们就把已经魔法变身的美味抱在了怀里,又烫又热的美味在手上掂来掂去,不待冷却,就将剥下的山芋皮卷进了嘴里……那般香甜舒畅,就像神话里的小飞船,已经将我们载入了幸福的天堂。

  那个年代,冬天特冷。滴水成冰的早上,手捧一碗热乎乎的山芋粥站在门口,边吃边看东方日出,看屋上霜雪,在初升的冬阳下闪闪发亮。隔壁堂妹亦如我,站在门口,捧一碗山芋粥,我们相视一笑,低头喝粥,周身暖和,似初升的阳光。上学路上,手里拿着母亲用铁锅烤的山芋,一边暖手,一边解馋,浑身暖洋洋的,一路吃着走着,一路笑声不断,一路甜香萦绕。放学的路上,家家户户屋顶炊烟袅袅,丝丝缕缕的山芋香甜又从草屋里飘逸出来,弥漫了整个村庄的上空,让饥肠辘辘的人们垂涎欲滴!进了自家门,母亲正卖力地把灶膛柴火烧得很旺,铁锅里放着洗净的山芋,山芋的香甜随蒸气自木锅盖缝隙里逸出来。焖一会儿,山芋熟透,揭开锅盖,哪顾得上烫,迫不及待,抓来就吃。

  那个年代,餐桌上山芋饭、山芋粥、山芋糊、山芋饼、山芋茶、烤山芋等,轮番“上阵”,天天吃山芋,顿顿有香甜。衣袋里、书包里、桌肚里到处藏着生的或熟的山芋,还有脆硬的山芋干。一到冬天我们爱钻锅门口烧火,不仅取暖,更重要的是炉膛里藏着甜蜜的“秘密”——烤山芋。从炉膛里掏出热烫烫的烤山芋,嘴“嘘”手剥,去掉外面焦皮,露出黄灿灿的肉,冒着热气儿,咬一口,暖暖的,香香的,像蜜样甜。香醇软嫩的味道,和煮着吃的山芋比,感觉就不一样。炉膛烤山芋,吃得浑身暖和和的。吃完了还不时用舌头舔舔嘴角,回味无穷,意犹未尽。那时,糖这东西精贵得要命,腊月,母亲与婶婶别出心裁地用山芋熬糖。山芋糖红褐色,粘牙,但比米糖更香甜,使我们大解馋欲……

  待分田到户,家家有余粮时,人们见到山芋就说:山芋是草根,少吃。但自内心还是十分感激山芋的,因那个饥饿年代,若不是这救命的“草根”,真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被米饭米粥、大鱼大肉给迷住,干脆将山芋冷落一旁,甚至给猪吃。再后来,人们的日子富得“冒油”了,被抛到九霄云外的山芋,却又成“香饽饽”了。原来,山芋浑身是宝,不仅营养丰富,还是养生保健、养颜防癌的好东西呢。苏轼亦爱山芋,他在《和陶诗》自序里说:“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想起徐九经的著名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否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山芋的救命之情?



 

  【作者简介】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等,江苏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科普协会会员。于《世界日报》《泰国中华报》《加拿大报》《农民日报》《中国人口报》《羊城晚报》《社区》《翠苑》《新传奇》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小文百万多字,作品《藏在伏天里的爱》荣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类一等奖。小说《最后一次党费》荣获武汉《新传奇》“喜迎建党100周年”征文赛一等奖,并入选其作品集;散文《乡村土灶》在第五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参加全国各地文学征文获奖证书80余枚,散文《芦花礼赞》《又到粽子飘香时》《父亲的扁担》《楼顶的丝瓜》等被湖北孝感等多家列入初中语文试卷。数十篇小文编入有关杂志书籍。

醉里挑灯文学平台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女士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7月开通,每日择优推送网站和邮箱原创投稿。赞赏金额50%奉作者稿酬,50%用于平台建设。

  2017年4月注册成立醉里挑灯朗读者协会,诵读团队被评为“盐城市首届十大优秀阅读组织”。

  2019年5月出版发行《醉里挑灯》文学期刊。

  醉里挑灯文学网网址:

  www.9000xp.com

  投稿邮箱:327470068@qq.com

  主编微信:yan1976zi     

  副主编微信:jls703   

编辑:林慧妮 | 校审:曹艳春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
本公众号主要推送醉里挑灯文学网原创优秀作品,同时从邮箱来稿择优推送。让纯文学走进百姓生活是我们不变的初心,醉里挑灯愿与您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