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卫东|浙江、福建沿海行

美体   2024-11-27 10:32   江苏  

浙江、福建沿海行

文/还卫东

01

逛南塘老街

  早餐,一笼小笼包子,一碗紫菜蛋汤,舒展了一夜蜷曲的身子。于是,脚步轻盈,向着仅有三四百米的南塘老街行进。

  一路阳光斑驳,和风拂面,不觉已过尹江桥,“南塘老街”便赫然在目。

  这是一条在原址基础上精心打造的有着百年历史文化的老街。老街依“江”而建,尽显明清及民国民居建筑风貌。步入老街,街巷相串,呈鱼骨状分布左右。脚下,褐色石板铺就的路面排列整齐,一尘不染。信步拐入杨家巷,可见一处人文景观,市级文物保护点:电影大师“袁牧之故居”。虽大门已锁,透过门缝,亦可见庭院深深、绿竹幽幽。沿街续行,忽听得古琴声深浅远近,飘然入耳。“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雅乐好听不易弹。近前,方知是一位青年男子在抚琴练曲。续行,有一处斑驳的旧居引起了我的兴趣,驻足观望,壁匾文字记载,此处是“南门袁氏居宅建筑群”的其中一处,属于清中期木结构建筑,因保存完好,是研究古代建筑的实物佐证,其家族中人袁燮曾在宁波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宋代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短短五百米老街,悠悠百年历史再现。财神庙的香火,越来越旺;永善亭的廊风,越吹越爽;老戏台的戏骨,越演越棒……

  南塘老街,宁波古民居的縮影,它虽身在城市的包围圈,却无意突围,且能由静生远。老街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渐趋陈旧,也会因游者呵护的目光,而闪闪发光。

02

前童古镇行

  南宋末年,江山欲易,战乱频生。有一童姓官员在避乱“游历”中,途经一个“山环水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地方,于是,心生欢喜,举家迁于此。因居前有寺,故名“前童”。在匆匆岁月的更迭中,前童镇已历经700余年。

  今天,有位寻古探幽的行吟者,慕名经此,他将把足音压低再压低,只想用心静静地体味这份来自久远的魅力。上午的天空尚在夜雨的疲惫中挣扎,显得不太给力,灰蒙蒙,冷丝丝,但丝毫没有降低我之于前童古镇的热情。

  踩着鹅卵石铺就的前童古镇主道,仿佛历史在脚下缓缓铺陈开来。一泓由天台山脉流下的清泉顺流直下,急急地经过古镇,不知去往何方。溪间,一群逆流而上的锦鲤悠然嬉戏,半点不受居民捣衣洗菜的惊扰;古民居依水而建,恍惚间,似见历史的尘埃飘落水中,慢慢沉入溪底,化作那短短柔柔的苔丝,飘然溪底却无招摇之意。刚将思维放飞,不觉一只抬高的腿已迈入一处经年古宅。这宅名曰“职思其居”,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座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台州式四合院。阳光渐渐洒落的院内,有四口大缸立于四角,另有不知名的四棵绿意盎然结着一串串大红色圆果的盆景分别点缀其侧,似让这仍有后人居住的古宅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勃勃生机。古宅为二层木质结构,木格门窗精致,圆柱顶撑有力,灰黑色板瓦最够得着天空的蓝白。目之所及,皆为陈迹,突然让我有所悟:最能看懂这经年过往的当属这白昼难得眨眼的天空。

  出得古宅,转身遇见“明经”。“明经”是块清道光年间浙江学政奉道光皇帝之命而书立的匾额,也是一座浙东风格的古书院,同时也是书香门第。左右门墙上“礼仪”“孝悌”四个砖雕篆书体现了主人的道德准则与思想规范。

  小小前童古镇,浙东历史文化缩影,这里有看不完的古宅,道不完的春秋。前童大祠堂的子嗣腾达飞黄;雪汀书院的书画相得益彰;“群峰簪笏”的马头墙仰天咏唱。另有尺木堂、鹿山别院、花桥游居、书院阁、上木堂,静立其间,各自流芳……

03

石塘镇印象

  温岭石塘镇之行给我留下了不错印象。

  “千年曙光碑”是个值得一立的标志,它是全镇的骄傲。2000年中国大地上的第一缕曙光曾幸运地爱抚这山这海这镇这人。

  “后山”的石屋是独特的,这是古老石塘渔村的表征,依山而建,就地取材,屋融于山,山衔着屋,建筑与自然的互辉互映亮了世人的眼,同时也成就了今天的石塘。

  “小箬村”的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由来已久,打造出石屋之外的民居风格,为这渔港小镇着实“增色”不少,今天已然成为游客来此必去的网红之地。

  “绿道”是一条通往“中国最美渔村”的幸福之路,宽敞而平坦。山居依山傍水、海天相连,是一处非常浪漫怡情的好地方。

  可以想象,住在这里,在一个暖暖的日子,清晨推窗:阳光、海风、沙滩、船儿、海浪和那目不能及但心之所往的遥远与苍茫,仿佛一个人便拥有了整个世界,那是何等的惬意与满足……

04

大嵛山岛行

  山路逶迤,九九八十一。

  行进在嵛山岛的路上,长长的茂密的不知名的野草,丝毫不逊于春的葳蕤,却总能在我们的车前谦恭地让行。偶见身边闪过的裸露山壁,似是刚刚经过斧劈,那是逢山开路的痕迹。

  远处,起起伏伏的山峦,没有云烟,郁郁葱葱,清晰可见……

  约莫半小时,游车到达终点。这里,便是大天湖景区。天湖之水天上来。蓝蓝的淡淡的湖水,悠悠地映着绿绿的层层叠叠的茶山。观之,令人心旷神怡。

  忽儿,一只小鸟在茶园里钻了出来,发出尖尖的富有节奏的鸣叫。那灵动的脖,带动闪亮的眼,正警觉地看着我。正欲举起手机给它留影,却见它双翅一扫,箭也似的逃出镜头。

  拾阶而上,极目远眺,隐约可见茫茫大海之中有只孤帆在搏击风浪,渐渐,渐渐地消失于远方……耳畔,呼呼作响的风,吹凉了我的后颈,让我顿觉这南国的冬,正悄然而至。

  突然,听到有一群人在欢呼“好美,好美”。急忙转身,原来是落日的霞光正穿透厚厚的云层,照在山海相接的地方。这火焰般的霞光,如此猛烈,定是这天空积蓄一天的能量,它能选择在我们即将离去时激情绽放,是众人之幸,更是我之幸,正好为我的嵛山岛之行增添无尽美好的遐思……

05

古城泉州行

  从古城泉州朝天门一路南行,数步可见右侧一座高高的牌坊。牌坊后是一座通体呈褐色、造型独特的小庙堂。一旁高达数丈、粗需五六个壮汉方能合围、顶可盖机动车道数米的榕树,掩映着牌坊,遮蔽着刺目的阳光。仿佛让其下或坐或倚或蹲的休闲的市民增添了三分舒适与七分淡定。

  风,经过阳光的曝晒,再穿过绿荫时,已是轻轻柔柔,不时拂着我的颈,绕着我的身,只知让我这他乡之客舒服……

  走着走着,忽觉换了树种。榕树的纯绿换成了一大片嫰绿。问了沿街好几个店面的人,都说不知其名。正纳闷,遇见打扫的环卫工,才知是刺桐。那一枝一枝间仰面朝上的嫰绿的叶,一棵连成一大片,一排铺成一片天,让泉州的天空,顷刻换了季节。

  可能源于在福建沿海所见的寺庙众多,我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泉州人的身上,或多或少、或浓或淡的也会带有“宗教色彩”。刚从朝天门的咫尺遇见小庙堂,这里又见土地公宫,应该就是很好的佐证。一旁的“土地公公”笑容可掬地立于古榕下,另一旁的香客早已燃起袅袅香烟。信众的虔诚,总能拉近与古城的距离,这一刻似乎也让我这匆匆行者“沾染”上那么一点点宗教色彩,对眼前所见,多了几分接纳。

  古城的“古”,有时依赖于史册的记载,有时也依赖于一块砖的发现。穿过“土地公宫”,抬头便见“泉山门”。一块写着“衙子城砖使立”的城砖镶嵌于楼道一侧。此砖,是今人发现的唐天佑三年(906年)北城门上的一块城砖。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泉州城继朝天门、临漳门之后重建的这北城门――泉山门。

  沿中山路续行,可见一钟楼立于十字路口。此钟楼通体成白色,颇具西洋风格,这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熙来攘往的游客经此大多会驻足与其合影留念。这里,也是东街与西街的交汇处。经此,入西街,可见:非遗簪花与汉服着实让姑娘们美美地玩穿越;围墙内,广元寺双塔耸立,静观沧桑巨变数百年……

  泉州古城的“古”,让我感受到它千载文化沉淀后所呈现的美;泉州古城的“新”,让我感受到它蓬勃向上的那股子劲。这两者之于我,既亮了眼,又愉了心!

作者简介

还卫东,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理事。出版有《还卫东诗书画影作品集》

醉里挑灯文学平台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女士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7月开通,每日择优推送网站和邮箱原创投稿。赞赏金额50%奉作者稿酬,50%用于平台建设。

  2017年4月注册成立醉里挑灯朗读者协会,诵读团队被评为“盐城市首届十大优秀阅读组织”。

  2019年5月出版发行《醉里挑灯》文学期刊。

  醉里挑灯文学网网址:

  www.9000xp.com

  投稿邮箱:327470068@qq.com

  主编微信:yan1976zi     

  副主编微信:jls703   

编辑:林慧妮 | 校审:曹艳春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
本公众号主要推送醉里挑灯文学网原创优秀作品,同时从邮箱来稿择优推送。让纯文学走进百姓生活是我们不变的初心,醉里挑灯愿与您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