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挚友杨子禹
文/吴棠松
杨子禹老师跟我是忘年交,算得上是人生挚友吧。他阜宁三灶镇人,大学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早年在三灶镇九灶中学任教,担任过九中的教导主任。
杨老师治学严谨,教学踏实细致,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颇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周其豪担任阜中校长时一度曾萌发想调他来阜中任职副手的念头,后期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是金子在那儿都会发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阜宁组建广播电视大学,由进修学校副校长孙开乾牵头出任首任电大校长,理科由进修学校杨钟尔老师组阵,文科只有九灶中学的杨子禹老师前来担纲。阜宁最早的广播电视大学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早期的阜宁电大,座落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内部,西侧第二第三排的平房教室和教学楼里面,理科80届一个班,82届一个班,文科82届一个班。82届这个文科班的班主任就是杨子禹老师,那时的电大虽然有了框架结构,但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整个教学秩序无法正常运转,为了保证学校日常教学,不得不从就近的教师进修学校已有的教师队伍中选人兼课,我还依稀记得当时的兼职辅导教学班子是:黄毓璜主任兼教习作,朱作霖老师兼教文选,许一琳老师兼教数学,我兼教中国通史,顾孟生老师兼教政治。也就是从此时开始,我跟杨子禹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的我刚刚毕业不久,单身一人,平时除了备课上课,别无它事,时间精力旺盛且充沛。杨老师他刚刚从乡下进城,一个人还带着个上小学的孩子(杨轶凡),爱人她们还在老家没过来,他开头的工作是又做爹来又当妈,学校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加上家里面这一头,整天忙得是不可开交。于是我和他们文科班的一些比较要好的学员,就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帮手,菜也能帮着拣,饭也能帮着做,孩子有空也能帮着去接送。我们之间像同事,又更像家人。
那时候的电大,基本条件是很差的,广播电视大学,其主要特点就是听广播录音,那时还没有电视,教学授课大多看不到图像,学生看不到老师,靠听录音磁带,老师靠录音授课,学生对着录音机听课做笔记,大家听一段时间都要歇一歇,整个听课过程很累,其中重要的关节点还需要倒回来仔细回头再听再对照。辅导老师备课异常吃力,学生听课也是十分头疼。每一轮课程磁带听完了,就需要更换新的磁带,翻录新磁带就要去上一级电大翻录,每次我们去盐城翻录新磁带,就像征战沙场的将士,工作强度也是很高的,他跟我两个人,每次都大约需要准备三天左右的时间,为了赶进度,我们就都采用歇人不歇机的办法,从早录到晚,夜里也不停机,再一夜录到天亮,夜深人静时,房间里听到的就是录音机的开机,换带,关机和录音机发出的滋滋滋的声音,很静,也很神圣,两个人轮番上阵,有序,也有章法,每次一录几十盒,一盒几十分钟,就跟战争年代指挥部那些报务人员守着话机差不多,机械动作,紧张而不敢懈怠,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友谊也就是当初那么熬出来的。日久生友情嘛。
我那会刚刚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阅历经验都不足,心高气傲,锋芒太露,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单位工作,自己总觉得把自己的课上好了,学生们反响满意,其它的也就不重要了。所以平时考虑的就不全面,想到做得的也不那么周到,总有一些人不满,背作你讲这讲那。对于这些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时常语重心长地跟我讲,这样做人的危害,跟我讲低调做人的道理,讲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的古训。并用他自己的实例经历来以身说教。杨子禹老师他名校中文系毕业,汉文言功底深厚,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当初刚出校门时的他也是血气方刚,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一般的人根本不放眼里,他看得上的,看得顺眼的人他就去接触,愿意深交,他看不上的人他也都是爱理不理。对待一般领导也是如此,所以久而久之,不少的人都认为他清高,瞧不起人,纷纷对他敬而远之。十多年下来,他也因此吃了不少苦,走了不少弯路。他看如今的我,就是他当年的样子,他就总是不时地告诫我要火烛小心,时不时的提提醒,拎拎耳朵。在外面,在其他场合,是凡听到对我有不公正的言论,恶语中伤的说词等他都能去据理力争,直言相讥,当仁不让。在这方面我回想起来,尤为感激他。记得在我追求进步,申请入党的路上,就得到了他这方面诸多的指正与帮助。
杨老师他有着一颗高尚而又纯洁的心,对待学生视如己出。学员于洪尉,学习时是课代表,家是滨海人,人在异地学习,有诸多不便,在电大读书时,跟杨老师一家相处融洽,彼此视同家人,这种关系保持了很多年,直到后来于洪尉毕业出去工作,甚至去了滨海,去了盐城,直至到市一院担任纪检领导时,他们之间依然还保持着密切联系,杨老师后期生病住院,专家会诊,化疗用药等等都是于一手帮他联系操作安排的,他们之间的感情远远超出了师生之情那么简单。学员陈飞,电大毕业后考取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凤毛麟角,成为整个江苏省电大毕业生的翘楚,然而其升学过程也并非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连续几个年头的备考迎考,上下沟通对接等等,这里面也凝聚了杨老师不少的汗水与心血。其外,在日常工作方面,杨老师在辅导学员时也不论课上还是课下,不论工作时间还是节假日,不分早晚,他那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也都是十分感人的。
杨老师除了业务能力强之外,他的生活也很是俭朴。他刚到电大这边工作时,一家子住在一间宿舍里,20多个平吧,还是办公室兼宿舍,办公椅子靠住吃饭桌子,里面就是睡觉的床,孩子小,上学需要接送,买菜做饭洗衣服,这些家务活只能穿插进行,男人当家,手忙脚乱,也无计划性,一天到晚屁股难粘上板凳。吃饭靠对付,夜里也睡不到个整夜的觉。搬去电大教舍后,我去过几次,也只是居住在一间大教室里,地方是大了不少,可那是作为教室设计的,表面看上去就难有个家的样子,一个大房间里搭了几张床,到处是窗子,那那都透亮,床与床之间拉着个隔帘,看上去根本不像宿舍,倒像军营,门口再搁个炭炉子,生活也好像一直在凑合着过。瞅瞅咱们这些农家子弟,都是吃过苦的底子,过苦日子是不怕的,若是能把这种苦日子也过得那么有滋有味,给别人的感觉是苦并快乐着,那也不失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态度。
人的一生往往会经历过很多事,也会结交过诸多朋友,但能走到最后,走到心里面的能有几何?杨子禹老师他就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园丁,没有干过多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做人,他的品行!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不正是每一位耕耘的老师所不懈追求的吗!如今上了年纪的我每每躺在摇椅上,手捧茶杯,缅怀起当年的杨兄好友,追忆起那些过往趣事,心里面依然是阵阵泛蜜。
【作者简介】
吴棠松:号江淮尚木公,出生于江苏阜宁陈良,现随子女居住杭州。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自幼酷爱书法,在大学就读时就曾参加过全国大学生书法展;先后担任过中等师范学校教师,县委宣传部、县住建局干部,系原县文联、县书美协会负责人,首届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阜宁盐阜书画典藏馆的创办人。
醉里挑灯文学平台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女士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7月开通,每日择优推送网站和邮箱原创投稿。赞赏金额50%奉作者稿酬,50%用于平台建设。
2017年4月注册成立醉里挑灯朗读者协会,诵读团队被评为“盐城市首届十大优秀阅读组织”。
2019年5月出版发行《醉里挑灯》文学期刊。
醉里挑灯文学网网址:
www.9000xp.com
投稿邮箱:327470068@qq.com
主编微信:yan1976zi
副主编微信:jls703
编辑:林慧妮 | 校审:曹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