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锦海
风雨潜入夜,未及品秋浓,初冬已过大半。
清晨,又下了雨。雨停后,空气中夹着湿润的水份,呼吸后感觉冷冷的,同时又感沁人心脾,大脑也清醒许多,道不出来的那种体感舒服、神经放松。我随意溜达走在乡村小道上,此刻农村的清晨是那么的安静,只闻鸟语声。在乡下,入睡也是那么快速,那么轻松。这条乡间小路有多长、到哪转弯,因为是从小长大的地方,所以路况是那么熟悉,不夸张地说闭着眼睛多能摸回家。
现在社会经济富裕了,国家惠民政策又好。为实现路路通,镇里和村民共同出资修成了现在的水泥路,也不再是儿时常走的那条泥巴路了。过去每逢这个时候,泥土和雨水混合着,就像妈妈纳布鞋底儿的浆糊一样,能让你无处下脚,深怕把自己鞋子弄脏了,家去又要被妈妈凶一顿。“你走路脚底下不能望望哒,马上泥鞋子自敢(自己)去洗掉。”那个熟悉的声音也教会了我很多其他生活小道理。现在生活节奏快,为了生活我们多忙的不亦乐乎。但是周末得空,就多回乡下老宅子看看,还有我们留守在广大农村的父母。稻子已收,田地里留着水稻根杆,一片片。面对旋田拖拉机,放佛也有一股“化作春泥更护麦”的舍身勇气,心甘情愿地随农民大伯撒下的麦种,不久一起翻入土地,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化成肥料,变成来年丰收的希望。
不远处,罕见一家平房农舍烟囱里,已经炊烟袅袅。在当今电气化、燃气化的时代里,还能看到土灶台烧火做早饭,倍感熟悉和亲切。记得儿时,小身板猫在厨房锅门口揣了一锅镗的稻草或麦草,不熟练地拿着火剪帮家长烧火,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共同经历之一。田窝边上芦柴编成的棒子,估计哪家晒自制萝卜干用的。这种腌制后晒的萝卜干,也是我和玩伴们过去穿梭在田里,抄近道步行去上学路上必尝的,还会吐槽点评哪家咸了、哪家五香多了、哪家腌得好吃,空口吃嘴里也不觉得齁人(咸的意思)。此刻,瞬间回忆满满,放佛一下子回去了。走着走着,到了一座桥口,以往这里人声鼎沸,热闹得狠,早早有人端着早饭碗在桥头上拉家常了,这里是夏天晚上拿着芭蕉扇子乘凉必去的地方,甚至卖小鱼的、卖豆腐卜业的、卖茶干豆芽菜的多会在这里停留几许等待着。如今,桥上冷清很多,因为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化建设,基本搬迁进城了。我也是其中一个。因为工作和小孩上学关系,无特别事也很少回去。不禁让我想起唐朝大诗人贺知章老先生的《回乡偶书》,诗人在外多年,归来之时,村里依然人气满满。少小离家老大还,蓬头稚子笑问他,客从何处来。人在村落在,这或许是归来最大的精神慰藉。
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唱得很好,因为表达了我们最真挚的感情,所以火遍大江南北。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爱人常回家看看。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根!老人何尝不像地里的水稻根杆,不图子女回报,甘愿化身,默默奉献自己的一辈子。
我长大的地方是盐都区郭猛镇的一个小村子,农舍建筑布局完全是按上世纪“样板框”要求建设的。“样板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建的,九十年代后又翻建了,这也是几辈人的时代回忆。村舍四周环水,农户聚集而居,为了方便灌溉农田,里下河的这些小河小沟很多是靠祖父辈、父母辈人工挑泥挖出来的。那个年代热闹地称之为“上河工”。随着城乡的融合发展,如薛庄几个村居,以前靠着水运西大河那么兴旺,现在村居已经被拆迁了,消失了。但也会有新农村的诞生,比如远近闻名的“杨侍生态园”“三湾台创园”,建设的村貌属实好看、别致。还有一些具有农家特色的“休闲农家乐庄园”,多是在依托原来的农村自身特色,再结合新时代,在寻求新的农村存在的生态发展方式。在新时代下,如何留住人,如何让现在的乡村还能恢复过去的生机,农村里哪些东西值得我们保留和传承,我们对现在乡村的状态需要停下脚来认真思考!
作者简介
zuo zhe jian jie
成锦海,出生于江苏盐城郭猛,财税工作者,爱好写作、淮剧、旅游、打羽毛球。
醉里挑灯文学平台简介
醉里挑灯文学网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曹艳春女士创办于2006年10月,系非盈利性纯文学公益网站,发源地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汇聚了全国各地众多的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目前注册会员已逾十万人。
醉里挑灯文学论坛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7月开通,每日择优推送网站和邮箱原创投稿。赞赏金额50%奉作者稿酬,50%用于平台建设。
2017年4月注册成立醉里挑灯朗读者协会,诵读团队被评为“盐城市首届十大优秀阅读组织”。
2019年5月出版发行《醉里挑灯》文学期刊。
醉里挑灯文学网网址:
www.9000xp.com
投稿邮箱:327470068@qq.com
主编微信:yan1976zi
副主编微信:jls703
编辑:林慧妮 | 校审:曹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