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发现于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中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而命名了仰韶文化,这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最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厦门大学等单位对仰韶村古人类DNA的研究带来了多个重要的新突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填补了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群古基因组数据的空白。
通过提取和测序仰韶村遗址的古人类DNA,研究人员首次发表了8个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个体的古基因组数据,为理解黄河中游地区人群动态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2. 揭示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关人群的高度遗传连续性。
研究表明,仰韶村遗址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相关人群之间具有高度的遗传连续性。这反映出从仰韶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遗传结构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也就是说龙山文化人群就是仰韶文化人群的后裔,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人群基本保持稳定。
3. 明确了仰韶文化对中华民族形成的遗传贡献。
仰韶村古人的遗传数据显示各地汉族人群有57%-92%的遗传成分来自以仰韶村古人为代表的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古代人群;西藏藏族人群中70%-80%的遗传成分同样源自仰韶村古人及其相近人群;华南地区的苗瑶和壮侗语人群也有大量血统来自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村古人。这个研究结果证明了汉藏语系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基因联系,也佐证了中华文明“多源一体”或“多元一体”的正确性。
4. 分析了南方基因成份对龙山文化人群的影响。
此前的研究表明,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瓦店、郝家台和平粮台遗址的古代人群受到来自东亚南方的遗传影响。然而,这种南方基因流并未明显影响到同期的仰韶村遗址。这提示我们,尽管地理上相邻,不同遗址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能存在复杂的障碍或差异。最近,有学者对龙山文化之后的二里头文化墓葬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二里头文化有两类头向的墓葬,一类向北,一类向南,可能和龙山时代南北人群融合有关。
5. 探讨了古东北亚基因的影响。
研究表明:部分仰韶村遗址龙山文化个体显示出受到古东北亚相关基因流的影响。一些龙山文化个体既可以被模拟为仰韶文化相关血统和古东北亚血统的混合,又与陕北石峁遗址人群相对遗传同质。如果能进一步研究确认和石峁人群有关,那石峁和后石家河文化相似文化因素的远程交流就有了中间联系点。
这些突破性的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仰韶村古人类遗传特征的理解,也为探讨更广泛的中华民族起源和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