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生前曾自称自己是一个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农夫”而已。这位考古园地辛勤的“农夫”,一生勤于耕种,在考古学界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第一,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严文明先生认为,考古学文化是指能够在考古学遗存中观察到的、存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并具有一定特征的共同体。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影响,考古学文化往往分层次和结构。如把文化作为第一个层次,文化本身可以分期,下面还可以分为若干个类型,每个类型还可以分段。考古学文化之上,还可以归纳为文化群或文化集团。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严文明先生除了尊崇小地名的传统方法,不主张轻易更改久已流传的考古学文化命名。
第二,中国史前文化谱系。关于旧石器时代考古,严文明先生认为:(1)现代人起源有非洲夏娃说和多元说,中国的资料似乎支持后者。(2)关于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谱系,过去是早中晚三个阶段,现在则是早期明显分早晚,分别与更新世早期和中期相对应。(3)发现大窑和鸡公山等石器制造场,注意到了石器的拼合。(4)加强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研究,特别是农业起源的研究。
严文明先生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公元前12000—前7000年。经济上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开始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定居的小型聚落,同时还有不少洞穴聚落。
中期,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农业和畜牧业有较大发展,出现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区。
晚期,约公元前5000—前3500年。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石器以磨制为主,较多地方出现玉器。陶器发达,彩陶盛行。个别地方出现较大的中心聚落。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3500—前2500年。出现小件铜器,石器磨制更加精美,玉器发达,普遍采用切割、管钻和抛光技术,一些地方出现漆器和丝绸等高档手工业品。农业发达,个别地方采用犁耕,社会分化明显,出现设防的城堡。墓葬分化明显,普遍出现了文明化的趋势。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铜器略有增加,玉器、丝绸、漆器和象牙器等高档手工业品进一步发展。城市有所发展,个别地方出现都城的迹象。社会文明化进一步加深。
第三,夏商周考古。关于夏代,严文明先生确信它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在河南省中岳嵩山的周围和伊洛河流域,而一般统治区域则包括晋西南和豫东等地。
关于商代考古,严文明先生认为,早在夏代,商人就活跃于今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至成汤建国,重用伊尹。商代的军事扩张主要针对西北方的鬼方、羌方、土方等。商文化对东夷文化的侵入大约在商代早期偏后的二里冈上层时期。到商代晚期,商文化已侵入东夷文化的腹地。
周初借平息武庚叛乱大举东征,建立了齐、鲁等国。严文明先生1975年到湖北主持发掘楚国都城纪南城30号台基,1976年在陕西周原发掘凤雏遗址,揭露出完整的西周一号建筑基址,为西周考古作出重要贡献。
第四,稻作起源与文明起源。关于稻作起源,严文明先生提出稻作农业边缘起源理论。他认为,中国稻作农业从产生到距今1万年前后,主要是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中心扩大的。之后,公元前7000—前5000年之间,即中国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稻作农业主要是朝北、朝东发展。
严文明先生指出,中国文明起源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约公元前4000年是文明起步阶段,少数主要文化区出现了中心聚落。(2)公元前3500年是普遍文明化时期,社会分化明显,中心聚落和贵族坟墓出现。(3)公元前3000—前2000年是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上又称为龙山时代。这一时期出现良渚、石家河、陶寺等文化,很像五帝时代天下万国的情形。龙山时代可称为中国的古国时代,是真正的英雄时代。(4)从夏代开始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严文明先生提出,中国古代文明是以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为主体、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多中心联合体,或称为多元一体,可以叫作“重瓣花朵”理论。花心是中原文化区,内圈的东、东北、东南、南、西南、西北和北部自成一个文化区,其外圈从东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有东越、闽越、南越、瓯越、夜郎、滇、南诏、吐蕃、乌孙、匈奴、东胡、契丹、肃慎等,他们各有文化特点,只是进入文明的时间较晚。
第五,聚落考古与艺术考古。严文明先生的聚落考古之作,始于1981年发表的《从姜寨早期村落布局探讨其居民的社会组织结构》,认为聚落内的房屋可以分为五组,与村外的五片墓地相对应,代表着五个氏族组成的胞族或部落。他在1987年发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考察》中,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和铜石并用时代早晚两个时期共五个阶段,指出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凝聚、向心、封闭,而铜石并用时代的聚落分化,最终导致文明的产生。他在1997年发表《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一文,认为聚落考古可分为单个聚落研究、聚落内部结构和聚落演变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他于2009年发表《关于聚落考古的方法问题》,指出聚落考古需要引入地面的概念,要设法揭示完整的地面。从聚落考古来说,至少要了解遗址中是单一文化期的聚落,还是有几个时期不同范围的聚落。
严文明先生开创了考古学研究彩陶的科学方法。《论仰韶文化庙底沟彩陶的分期》是第一篇研究史前彩陶的重要论文。《甘肃彩陶的源流》从根本上颠覆了安特生的认识,提出中国彩陶西进说。《中国彩陶的谱系》(提纲)将中国彩陶划分为起步期、兴盛期、衰落期和局部复苏期,把中国彩陶划分为北方系统、东方系统、南方系统和东南系统,并与外国彩陶作了对比研究。此外,还有文章专门探讨不同类型的彩陶。
除了彩陶,严文明先生对玉器、绘画、岩画等中国史前艺术都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严文明先生把中国的史前艺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萌芽期,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2)发展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5000—前3500年);(3)繁荣期,新石器时代末期(约公元前3500—前2500年);(4)转型期,铜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500—前1800年)。
第六,古史传说与考古学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很多,其中著名的当推黄帝和炎帝。炎帝和黄帝族系属于地方类型,还是仰韶文化类型?如果属于某个地方类型,又究竟是哪个类型?他们是同属于一个地方类型,还是各属于某一个地方类型?对于这些问题,严文明先生推想炎帝和黄帝初起的时候,不会超过仰韶文化的某个地方类型;此后,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但也不会超过仰韶文化的范围。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