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建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现为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联合考古队领队。)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发现石破天惊。其400万平方米的三重石城,堑山砌筑石墙护坡的巍峨皇城台,瓮城、墩台、门塾俱全的守卫严密的门址,精美诡谲的浮雕,数以千计的玉器,填满青年女性头骨的祭坑,都昭示这是存在过一个有别于中原和东方的早期国家或早期文明社会。很多人或许会问,完成如此壮举的“石峁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在古史传说中有没有他们的位置?
从考古学上来说,石峁遗存主体应当属于老虎山文化的前期偏晚到后期阶段,绝对年代在大约距今4300—3800年之间。老虎山文化以内蒙古凉城县的老虎山遗址命名,代表性的陶器有双鋬鬲、敛口甗等,属于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年代约在距今4500—3800年。
以距今约4200年为界,老虎山文化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地方性差异。就后期来说,以石峁为代表的陕北遗存就和鄂尔多斯、晋中北、冀西北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存并不完全一样,可称其为老虎山文化的石峁类型。当然叫石峁文化也未尝不可。
和中原等地相比,前期阶段的老虎山文化还是比较“落后”的,虽因战争频繁而常见石墙山城,但缺乏大城大墓和精致物品,社会分工不明显,我们曾称之为社会发展的“北方模式”。同时期,在晋南临汾盆地已经出现了发达的陶寺文化,陶寺都城近300万平方米的宏大体量,豪华大墓、精美玉器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陶寺文化的势力范围可能已经南达黄河沿岸,西越黄河进入延安地区,分别以芮城清凉寺墓地和延安芦山茆遗址为代表,这两处遗址也都以出土大量精美玉器而闻名。我们推测,石峁石城的超大规模,玉器、兽面纹装饰等的出现,可能正是与陶寺、芦山茆等文化碰撞交流的产物,其根源在东方的海岱江浙地区。
老虎山文化后期之初,风云突变,老虎山文化大规模向南移动,晋中的老虎山文化游邀类型人群挺近晋南,造成陶寺古城出现暴力屠杀、摧残女性、疯狂毁墓等现象。原本有斝无鬲的临汾盆地出现大量类似晋中的双鋬陶鬲,陶寺文化因此也就变为了陶寺晚期文化。这说明,晋中和晋西南之间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战争,可能对应《古本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稷放丹朱”事件。
关于稷或后稷,即传说中周人的始祖,钱穆等认为,后稷与其母有邰氏姜嫄的居地,就在晋西南地区。丹朱传说中为尧子,其始居地应该就在“尧都平阳”,即晋南临汾盆地,所对应的考古学文化当和尧一样,为陶寺文化。由此推测,老虎山文化游邀类型有可能是最早的后稷族系或者最早的姬周文化。邹衡早年曾将先周文化的渊源追溯到所谓光社文化,也就是晋中地区晚于游邀类型的文化,可谓有先见之明。这样一来,同属老虎山文化的石峁类型,即便不属于后稷族系,也当与其关系极为密切。此其一。
陶寺晚期文化,也即稍晚的后稷族系文化,在晋西南地区延续了约三四百年,直至距今约3800年之后,随着二里头文化势力从洛阳盆地进入,才彻底告一段落。令人奇怪的是,陶寺晚期文化典型的大肥袋足鬲、深腹簋、三足杯、单耳杯、鬶形器、折肩罐等陶器,在晋南消失,却突然出现于陕北北部石峁类型末期,以及鄂尔多斯地区的朱开沟早期遗存等当中。我们曾认为,这对应《国语·周语上》记载的稷周先人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的事件。如此,则石峁类型就很可能是“戎狄”或者“戎”与“狄”之某一支的文化。此其二。
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虽与晋南文化面貌各异,分庭抗礼,但其渊源却都是仰韶文化,都受到过晋西南、豫西和关中东部的庙底沟类型的深刻影响。我们曾撰文论述,庙底沟类型可能是黄帝族系的文化,那么,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就有可能和游邀类型一样,同属于黄帝族系后裔的文化。游邀类型可能对应后稷族系,后稷姬姓,而据《国语·晋语》,黄帝诸“子”中第一姓即为姬姓,可知黄帝和后稷可能确实存在渊源关系。
无独有偶,《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荒北经》也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可知,北狄、白犬、犬戎在传说中也都是黄帝后裔,或者说这些本来就是对同一群人的不同称呼,白犬或即白狄。《世本》又说:“鲜虞,姬姓,白狄也。”据此推测,白狄可能也是姬姓,与后稷同宗黄帝。此其三。
老虎山文化的继承者,是内蒙古中南部和陕北等地的朱开沟文化,至其后的晚商时期,则发展为陕北的李家崖文化和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岔文化等,陶鬲、甗、三足瓮延续,石城衰落,新出各种刀、剑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属于半农半牧文化。
根据田广金、吕智荣等考证,李家崖文化等可能就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和武丁长期争战的方,或者《周易》中所说“高宗伐鬼方”的鬼方,而无论是方还是鬼方,应当都属于狄人之属。据《古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此“西落鬼戎”应即“鬼方”,属于狄(翟)人。而诸狄中的赤狄,被认为属于隗氏,也当与鬼方有关。可证鬼方很可能属于狄之一支。由此上溯,也可证“石峁人”可能属于狄人。此其四。
以上四证,就可得出石峁人属于传说中的黄帝后裔北狄先民的推论。也可知狄人至少4000多年以来就生活在今长城沿线,和华夏同源而交流,同根而相煎,《墨子·节葬下》“尧北教乎八狄”的说法并非全属妄言。石峁所出的人面形象,着意强调突出的颧骨,说明狄人和华夏人具有类似的形貌特征。狄人曾经达到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文明高度,为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长云曾认为,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与学术界一般认为的石峁所在的龙山时代和尧舜禹时代大致对应的观点冲突,难以成立。但若说石峁石城属于黄帝后裔所建,就没有问题。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7日第1605期 转载自: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