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已经基本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文公营建的都邑——汧渭之会,曾经作为秦国都城达49年之久。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人至汧渭之会营建都邑,但其地处哪里,一直不能确定。如今,魏家崖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为争论基本画上了句号。
魏家崖遗址位于千(汧)河与渭河交汇处东夹角,与文献中汧渭之会的位置描述相符。遗址规模较大,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遗址地层堆积以春秋时期秦文化为主。从秦文公四年开始营建到秦宪公二年迁都平阳,汧渭之会作为秦国都城近50年,魏家崖遗址的规模和年代范围能够与之对应。
遗址中发现春秋早期城址一座,平面呈西北—东南向的长方形,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城内普遍分布着春秋时期的文化层。近几年来,考古人员共发掘春秋时期的秦墓26座、其中等级比较高的铜器墓6座,包括五鼎墓4座,三鼎墓2座,年代均属春秋早期。此外,考古人员还在城外发现一座长23米、宽3米的大型东西向车马坑(未发掘),在城内东部发掘一座被取土破坏的车马坑,内埋二乘车马,马跪伏状置于浅坑中,车轮置于轮槽内,年代属春秋早期。大型车马坑显示出遗址的等级规格非常高。
在城内还发现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东西约50米、南北约20米,被车马坑打破,年代属春秋早期,并且城内灰坑中出土了春秋早期槽瓦,应为高等级建筑所用,表明这里存在高等级的建筑。在城内一处灰坑中发现了大量石块、陶器、骨料、骨器,包括骨铲、骨笄、骨锥、骨觿及制骨废料等,应为手工业废料坑,年代属春秋早期,说明这里有发达的手工业,也符合都城的特征。
从遗址位置、面积、年代、城址、建筑基址、高等级秦贵族墓、大型车马坑、手工业遗存,以及往年的发现来看,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文公营建的都邑汧渭之会。这一发现对探讨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立国,在此后近600年间,为了拓展发展空间,秦人逐步向东翻越陇山向关中迁徙,先后经历西犬丘、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在内的“九都八迁”。
关于秦人起源主要有东来说和西北土著说两种,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和对清华简记载的研究,绝大部分学者已经倾向于秦人是东夷的一支,后来迁徙到陇右。例如,李崖遗址被认为是秦人的遗存,考古发现遗址中的西周墓多腰坑、有殉狗,随葬陶器组合多鬲、簋、盆、罐等,陶器器形多见商式风格,与殷商墓葬相似,从考古学上印证了秦人“东来说”。
秦人的发展史是一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终成正果的励志故事。秦人祖先非子因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邑,成为附庸,秦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到了非子的曾孙秦仲时期,秦人与西戎发生严重冲突,秦仲被戎人杀死,周宣王感念秦仲的忠勇,于是借给秦仲的儿子们士兵七千人,在长子(秦庄公)带领下击败西戎重新收复失地。周幽王时,秦襄公因护驾有功,得到周平王允诺,被封为诸侯,秦人有机会进入关中地区。到秦文公时在汧渭之会修建了城邑,最终完全控制了岐山以西地区。秦穆公时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开始图谋东进中原。秦孝公时进行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最终,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从一个边陲小国发展成为统一全国的强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