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慈禧一生为数不多闪光点之一
文摘
2024-11-14 13:50
山西
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的主笔林白水,对慈禧无视国家积贫积弱,大费钱财操办70大寿十分不满,于是,他写了一副对联刊登在《警钟日报》上,内容如下:“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对联的最后一句“每逢万寿必无疆!”反映了当时有识之士对清王朝频频割地赔款的行为颇为愤懑!但你要说慈禧太后一无是处,也不准确客观,最起码她在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重大事件方面还是值得高度肯定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地区遭遇了空前的动荡。1865年,来自中亚的浩罕国将领阿古柏趁清朝内忧外患之际入侵新疆,并在那里建立了“哲德沙尔”伪政权,期间对当地居民实行残暴统治,并与外国势力勾结,对西北边疆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沙俄对新疆虎视眈眈,企图通过各种手段蚕食清朝的西部疆土;东南沿海也不太平,日本正在图谋侵占台湾。面对这种形势,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海防西征,力难兼顾”,“移西饷以助海防”,“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主张承认阿古柏侵占新疆的既成事实,集中国力专心海防,有意放弃新疆。对于这种思想,左宗棠很是气愤,他上书慈禧,力陈放弃新疆将遗患无穷,他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反之,“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不仅陕西、甘肃、山西“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无宴眠之日”。慈禧太后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后,决定采纳左宗棠的意见,并定下了“海防”“塞防”并重的战略。1875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开始了收复新疆的辉煌篇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这位晚清时期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政治家付出了巨大心血,他以60多岁的高龄率军出征,队伍前面抬着一口硕大的棺材,表明自己“马革裹尸”“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他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正确战略方针,精心调集兵力,合理安排战术,以最小的代价摧枯拉朽般地迅速结束了战争,将新疆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留在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可以说,收复新疆,左公居功至伟!但在这件事情上,我们还要肯定慈禧的功劳,在晚清政治格局中,慈禧太后作为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她对左宗棠的支持为收复新疆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没有慈禧的充分认可和支持,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就无从发挥。为了保障左宗棠军事行动的成功,清政府全力支持左宗棠整顿军务,经过大刀阔斧的整顿后,左宗棠集结起了一支人数约七八万人,由汉、回、满等多民族爱国官兵组成的战斗力强悍的西征部队。面对军饷匮乏,清政府命令各省“协饷支应”,1867年1月,清廷命令户部拨银200万两,“并准其借用洋银500万两,各省应解西征协饷提前解拨300万两,以足1000万之数。”清政府还允许左宗棠以各海关关税收入作担保,向外国银行借款总计达千万两之巨,保障了西征军军费的充足。清政府的全力支持为左宗棠在战场上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我们要看到,收复新疆是在清廷内外危机交织、财力严重不足、统治岌岌可危的背景下完成的,尤显难能可贵。在此过程中,左宗棠居功至伟,他力排众议,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顽强斗志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但慈禧在政治上给予左宗棠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他能够专心致力于军事行动,这一点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郭卫东评价慈禧:始终将个人权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慈禧在多数时段内是一个不称职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领导人,晚清中国在她毫无理念、毫无章法的领导下加速了不断坠落的过程。这个评价不可谓不犀利!历史人物是复杂多面的,对于慈禧这样一位在近代史上整体评价负面的人物,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可能是她在位期间为数不多的闪光点之一。
考古与历史
以物见人探寻历史细微,以史为鉴求索人间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