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敬之的青少年时代 —
1924年11月5日,贺敬之出生于山东峄县贺窑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积贫积弱的祖国、满目疮痍的家乡、一贫如洗的小家,是贺敬之童年与少年的环境。13岁时,他因为日本侵华战争而离开家到后方求学。目睹国家社会的灾难、心怀追寻真理的理想,贺敬之于1940年来到延安,成为当时知识青年奔赴延安潮流中的一员。
贺敬之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他的影响 —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此时贺敬之是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年龄最小的学员。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讲话》改变了一代知识分子关于“文学”的根本观念,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文学。在此之后的数十年间,为劳动人民写作,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以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语言习惯为文学的审美标准、语言风格,成为数代作家坚持的文学观念。此时刚刚18岁的贺敬之,也许仅仅基于自己作为贫苦农民儿子的朴素情感,去理解和接受“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劳动者是最干净的”“要做群众的先生,要先做群众的学生”这样一些对中国文学发生了深远影响的论断,在朴素的理解和接受中改变自己习惯的知识分子文艺腔,怀着青年人单纯的热情走到劳动者中间,去学习他们的生活、劳动和语言,用自己还稚嫩的笔,写下自己最初的诗篇。
— 贺敬之代表作《回延安》 —
回 延 安
一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拌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这首诗抒发了贺敬之1956年重回阔别十余年的延安时的激动与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贡献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脍炙人口的诗句在几代人中深情传唱,它之所以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灵,就在于它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情感和对延安精神的礼赞。“回延安”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象征,提醒中国人民时刻不忘初心,矢志永远奋斗。
— 贺敬之最新诗集《回延安》出版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中国言实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爱国诗文精读丛书”,其中《回延安》精选了贺敬之创作的三十六首经典诗作,其创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许多作品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
2024年8月8日和2024年11月1日,中国言实出版社编辑团队专程前往贺老家中汇报该书出版工作,该书已于今年10月正式出版。11月5日是贺老百岁寿诞,我们谨以此书向这位百岁老人致敬!
贺敬之 著
ISBN:978-7-5171-4952-1
定价:58.00 元
扫码购书享限时折扣
责编:靳嘉筠
审核:佟贵兆
监制:廖厚才
出版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9号楼302
联系电话(融媒体中心):010-64925987
社官网:www.zgyscb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