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文明初现的时期,一种文化类型的形成,大多会伴随着相应的玉文化类型,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推进,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及形成已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过。我们自认是龙的传人,有崇龙尊龙的传统,制作佩戴龙形玉器是重要的礼仪典范,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玉器龙纹饰在战国时期曾达到了玉器发展的历史最高峰,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翻天覆地的变化。
快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场寻龙之旅,探寻战国时期龙纹玉器的艺术特点吧!
tips
战国时期是群雄纷争的时代,为了谋求霸权,各诸侯国锐意进取,变革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通过不断的兼并和扩张,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主要的诸侯国,都具备问鼎中原的能力,史称战国七雄。周王室式微,原有宗族礼法俱已破坏,甚至于一些原有诸侯王亦被卿篡位,改弦易辙局面随时在上演,典型的事件便是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国出现。诸侯在这一时期是充满了危机感的,只有使自己强大,变成强者才能立足于世,故此打破旧的规则,建立新的可增强国力的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受以上历史背景的影响,玉器龙纹饰从早期的慢条斯理、按部就班的图案构成开始变得张扬,威武凌厉,充满王者霸气。圆雕件也越来越多,图案造型更为立体,浮雕、圆雕、镂空雕成为主流工艺,并深刻影响了汉代玉器风格。
图 1
图1的这件龙凤纹玉璜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早期作品。长15.2cm、宽4.6cm、厚0.6cm。
这件玉璜,镂空雕琢而成,浅浮雕为主,纹饰内容十分丰富。单面工,另一面光素无纹,整体图案呈左右对称布局,主纹饰为两两相对的四只龙纹,如图2。
图2
图3把其中的龙凤图案提取出来,便于更好地观察研究。其中正中的两组龙纹用黄色填涂,龙纹呈几字形,前肢短细,后肢粗壮有力,趾尖锐且弯,龙回首张望。长尾伸展,并用单阴线装饰,圆卷鼻,所有表示结构的关键节点都用涡旋形图案加以强化,并用涡旋起凸的工艺,更显得 富有变化。对比春秋时期龙纹玉器的特点,就会清晰地感受到战国时期玉 器龙纹饰图案逐渐立体起来,就好像在从二维平面表现向三维立体表现方式过渡,关键节点也成为龙形结构的要素点,被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图4将五官及细节加以标注。
图3
图4
更外侧的两条龙用蓝色填涂表示(见图5)。这条龙形体更健硕一些,更雄性化一点,头顶与出脊结合在一起,宛如戴着王冠般,凸显威武雄壮的气势。与前面的黄龙比较,构成元素虽并无不同,但总体气势却更威严霸气,一刚一柔、一大一小区分出了雄雌不同。龙眼睛为椭圆形,胸前飘逸着鬣毛,又似乎可以理解为下方鸟形的羽翼,一个图形两处借用。
图5
璜的上下边缘处还装饰有类似蛇的形体,或可称为小螭,对称分布,共有6条,用浅绿色来标识。采用浅浮雕工艺,用阴线琢出头尾及身体,从图案关系上看,是6条小螭围绕着4只大龙,俨然表现出龙族一脉的组成与传承。
整个玉璜下部还有凤鸟一对,在雄龙的前爪之下,显得十分小巧(见图6)。如果按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来分析,主要人物占比大,次要的次之,居于一隅,形成主次分明、协调平衡的场面。龙与螭、凤的尊卑主次关系一清二楚。从工艺上来看,战国时期,随着工具的突破性发展,玉器加工和表现方法日益完善和丰富,这件玉璜上由镂空、拉丝、透雕、浅浮雕、阴刻线等多种工艺方法组合在一起,呈现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满足了其主人追求富贵堂皇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对曾侯乙墓出土玉器的总体印象。玉器遵循严格的礼仪规制,装饰华丽、用料考究、工艺精良。
图6
tiips
战国早期的龙纹玉器,深受春秋龙纹玉器风格的影响,龙纹玉器上的图案组合十分丰富,整体效果设计感十足,龙纹图案从平面向立体化过渡。玉质材料也愈加精良,大量和田玉运用。玉器制作水平也显著提高。战国早期的龙纹玉器,曾侯乙墓出土的精美玉器作为代表,是战国早期玉器的巅峰作品。
图7
图7的双龙首玉环于湖南省临澧县九里茶场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直径3.3cm、孔径1.9—2.1cm、厚0.2cm。青白玉。玉环呈宽扁环状,双龙首相对,龙嘴合衔一素面长条形物,龙身相连成环。一条龙的龙尾与另一条龙的龙鳍相连,对称地排列在龙身中部。龙身饰有网格纹、绳索纹、云纹。中孔呈椭圆形,上窄下宽。
图8
图8把玉龙环绘制标注出来,可以看出此玉器龙纹风格较为独特,为双龙首玉环,龙的形象开始趋于具象,鼻尖上翘,嘴微张,梭形眼,上眼睑似弓形且长一些,竹叶形耳,颌部的关节用圆形凸起表示,龙爪位于颌部下方,呈尖钩形,但不典型,示意而已。颈部有三片鱼鳞纹,双阴线勾勒而成,用网纹填于其中。
图9
整体风格偏战国中晚期,线条圆润流畅,有奔放之气。双龙对称相望,尾交会在一起,错落有致,有律动感,局部有斜索纹,这种交尾的形态在表现远古伏羲女娲的图案中经常见到,有繁衍生息的寓意。
图10
图10的龙凤形玉佩于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长15.4cm、宽 6.8cm。青玉,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器扁平,上部为龙首相背、身相连的“几”字形双首龙,龙昂首张口,身饰勾连云纹。龙身下镂空透雕一对站立的长冠卷尾凤。龙身上方和下腹部各有一小圆孔,可系佩。两面工。此器造型新颖,雕技精湛,线条流畅,表面光亮。
tips
在战国晚期的龙形玉器中,安徽省长丰县杨公战国墓出土的玉器是重要的代表,这一地区属楚国管辖,与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县(古称寿春)接壤,这一批玉器同时也是楚式玉器的重要发现。楚式玉器的思想性、艺术性对后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汉代玉器中的主流艺术风格。在汉早期的考古发现中,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就明显传承了楚式玉器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即便是汉代成熟期的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的出土玉器也承继了同样的基因。
图11
霸气十足的龙凤形玉佩可谓战国晚期玉器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之器。器形较大,汉代以前的玉器,尤其玉质好的,尺寸大于十几厘米已经罕见了。图11把这件龙凤形玉佩描绘出来,并用不同颜色标识。呈现左右对称布局,龙形身躯呈“几”字形,龙头向外,气宇轩昂,双龙的躯体是共用的,上面装饰有勾连云纹,这是战国时期出现的装饰纹样。龙嘴大张,齿尖锐利弯曲,饱满圆鼓,充满了力量,龙眼暴突,眼睑上挑,眼角修长,嘴上有胡须,龙鬣向后扬起,耳鬣合二为一,项颈分割的图案用弧线表示,充满弹性,似是鬣毛,见图12。
图12
前胸挺起,同样用单阴弧线加以强化,给人一种反弓的力量感,再用云头如意的图形反拉这种张力,给人一种力量的平衡感。龙爪及龙肢部分非常写实,浮雕工艺制成,粗壮健硕的大腿,突出的关节,用力蹬踏的小腿,爪趾弯曲有力,几乎为圆形,爪尖被凸起的趾端肌肉包裹,显得十分有力,局部还有阴线及圆弧线强化立体效果。另一端的龙首部分已残损,但可知为对称布局。
图13
玉佩正中有镂空雕琢的一对玉凤造型(见图13)。两凤首向外,后背相接,长翎后扬,尖嘴下弯,张口嘶鸣,挺胸矗立,两凤尾后扬,于正中交于圆涡球形,而后下垂,交接形成鸡心状或桃心纹,末端卷起形成勾云纹。凤的羽翅自胸前垂下至爪部分叉卷起,分别托住了龙爪及凤爪,浑然一体,羽翅及尾纹舒展流畅,顿挫有致。观之气韵流淌,毫无凝结滞涩感。
从整体方面看,从龙鼻卷起、嘴大张、翎飞扬至挺胸跃足一气呵成,实已达神品之境界。见图14,玉佩上方正中有一孔,两端龙腹部各有一孔,可知此为玉组佩之一,上为悬系用,下再挂两组玉件。从艺术风格来讲,此玉佩把神话形象写实化,尤其在眼睛、尖牙、腿爪的雕琢上,雕琢得很具体、很真实。龙的形象不再是神话的,而是真实不虚的存在。令人充分感受到龙的威严,那眼神的洞穿,气息的涌动,肌体的力量,锐利的质感,驭风的飘逸,把一个空无的形象实化,并令人真实地感知。不仅雕琢工艺考究,打磨工艺也极尽所能,过渡圆润自然,显得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玉雕师的技艺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玉佩主人的王霸之气及胸怀。战国晚期这批出土于安徽杨公墓的玉器,龙的形象完成了蜕变,这时的龙已不再是懵懂少年的形象,玉龙已至青年阶段,临渊而跃,或一飞在天,威严霸气、争雄天下的形象跃然而出,这种进取精神影响悠远,深深注入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绵延传承下去。
图14
ISBN:978-7-5171-4615-5
购买请长按二维码
原价99.80元 现价59.88元
数百件历龙纹饰玉器高清展示
娓娓道来6000余年历史
反映历朝历代的审美趋向及艺术表现水平
完美再现华夏文明的璀璨华章
中国古代玉器常见纹饰星罗棋布,精美绝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属经典的龙纹。本书对自红山文化起,距今有着6000余年历史的龙形玉器进行了深入研究,反映了历朝历代的审美趋向及艺术表现水平,对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的哲思背景及发展脉络、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深刻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王志钟
1971年生,籍贯山西。毕业于河西学院美术系。2005年任甘肃省收藏协会副会长,2008年任兰州市收藏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14年10月受聘为文化部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鉴定专家。2010年1月被评为“甘肃省首届十佳鉴藏家”。多次参加由省、市收藏协会组织的省内外收藏品展览交流、鉴定等活动。多篇研究文章在《兰州日报》《兰州晨报》《收藏界》《东方收藏》《文物鉴定与鉴赏》《艺术品鉴》《收藏快报》等报刊发表。
王晓雪
1998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201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壁画专业,取得美术学学士学位。2018年素描作品《男性全身坐像》及《女性全身坐像》被中国美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收藏。参与发表于期刊的《王玉启祥——商代龙纹饰玉器的艺术特点及演进》《王玉崇礼——西周玉器龙纹饰的艺术特点及演化》《龙纹密码——春秋时期玉器龙纹饰的发展和演变》等文章的插图绘制工作。
罗雪雁
1971年生。199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多篇研究文章在《兰州日报》《兰州晨报》《收藏界》《东方收藏》《文物鉴定与鉴赏》《艺术品鉴》《收藏快报》等报刊发表。
责编:张 桐
审核:佟贵兆
监制:廖厚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9号楼302
联系电话(融媒体中心):010-64925987
社官网:www.zgyscb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