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退回到1969年,从头来讲讲这架传奇飞机的故事。
1969年4月8日,这架序列号为46082/458的DC-8-62H*在道格拉斯长滩工厂下线。同年5月14日,意大利航空(Alitalia)接收了这架DC-8,注册号I-DIWK。该机以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命名。*注:这架DC-8是MTOW达350000磅的升级版本,故型号名称后多了一个"H"。
喷涂意航第一代涂装的I-DIWK
绘/RWY19_
(Airlines-airliners.de)
停在里约热内卢加利昂机场的I-DIWK (Airliners.net)
1979年1月,I-DIWK结束了在意大利航空的运营,转手给了“美国最丰富多彩的航空公司”——布兰尼夫国际航空(Braniff International Airways),注册号变更为N801BN。1978年,为庆祝布兰尼夫航空成立100周年,在广告主管乔治·戈登(George Gorden)的建议下,公司正式推出了全新品牌形象"Ultra"。品牌更新包括了内饰、制服和涂装。其中,新涂装采用了七种配色方案。N801BN的涂装被称作"Corvette Blue",克尔维特蓝。
"Corvette Blue"
1982年,布兰尼夫航空终止了飞行业务。两年后,一家名为Quiet Nacell Corporation航空工程公司接手了这架DC-8,并把它作为飞机静音套件"Hush-Kit"的测试平台。
"THE QUIET DC-8"
新的开始
这架DC-8由NASA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Dryden Flight Research Center,DFRC)负责运营和维护。DFRC是美国最为重要的试飞科研机构,X-15、X-29、X-36、X-43A、F-18AAW等著名飞机均出自这里。另外,DFRC还运营着一支专门执行各种地球科学任务的机队,DC-8就是其中一员。
正式开启科研生涯
这架飞机主要用于传感器开发和验证、航天器发射或再入遥测数据检索和光学跟踪,以及对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其他研究。NASA对这架飞机进行了高度改装——机舱内外安装了数十台可更换的科研设备。另外,它的四台普惠JT3D-3B发动机被换成了更高效的CFMI CFM56-2C1,机型名称也因此改成了DC-8-72。
刚刚接手时,NASA仍保留了上一家公司的蓝色腰线涂装,只是在垂尾添加了“蠕虫(Worm)”标志和飞机编号。
1987年,NASA地球科学部(NASA ESD)的地球科学项目(ESPO)和机载科研计划(ASP)启动,DC-8成为了ASP机队的第一位成员。ASP的主要目标是进行卫星校准和验证、新传感器开发、地球系统过程研究和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
改装后的它可以携带30000磅的科研设备,最多可容纳45名研究人员和机组人员。它还具有铱星和Inmarsat海事卫星通信能力,其中两个基于铱星的通信系统分别用于机组人员通信和科学团队通信。
改装后的NASA DC-8机舱 (Knaviation.net)
1998年,它的注册号从N717NA变为N817NA。另外,它垂尾上的NASA标志从“蠕虫”换成了重新启用的“肉丸*(Meatball)”。*注:上世纪七十年代,NASA认为1959年启用的“肉丸”标志太过复杂且不够前沿,于是在1975年推出了“蠕虫”标志。然而就在1992年,NASA突然决定放弃“蠕虫”,重新启用“肉丸”。飞机上的标志是特殊版本,去掉了代表地球的蓝色圆形图案,仅保留了代表太空旅行的弧线和代表航空学的红色V形机翼。
“肉丸”回归
飞机上的“肉丸”没了“肉” 绘/RWY19_
大约在2004年,这架飞机的浅蓝色腰线变成了深蓝色+金色腰线。
再一次更换涂装
执行AIRSAR测试任务时的状态 绘/RWY19_
这架飞机的机身前段和后段各有几个“大鼓包”,这是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设计并制造的全球首个多波段多极化机载合成孔径雷达*(AIRSAR)。AIRSAR支持全天候成像,它能够穿过云层、森林、沙层、积雪来收集数据。AIRSAR获得的数据对地球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AIRSAR甚至还对考古工作做出了一些贡献,它曾在以往的任务中发现了隐藏在森林之下的古代文明迹象。AIRSAR于1988年启用,并于2004年完成了最后一次任务;2009年前后,AIRSAR从DC-8上拆除。*注:美国是首个开始研究机载SAR的国家。在AIRSAR之前,JPL于1985年研制了全球首个机载SAR并安装在NASA的CV-990飞机上进行测试,但这个机载SAR不具有全极化工作能力,且仅在L波段工作。JPL三年后研制的AIRSAR是一种可以在P/L/C三个波段同时实现全极化的多模式SAR系统,精细化探测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机载SAR的研发工作。2011年,我国首套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SAR测图系统研制成功。
AIRSAR天线示意图 注释/RWY19_
2005年,NASA与美国北达科他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UND)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将DC-8空中实验室移交给大学,并建立一个以该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亚轨道教育和研究中心(NSERC),进行航空、大气科学、空间研究和计算机科学教育活动。移交给北达科他大学后,该机的注册号暂时变更为N436NA。通过该协议,大学负责运营和管理教育科学飞行任务;NASA保留飞机的运营控制职责,包括适航和任务管理。
空中实验室移交给北达科他大学
绘/RWY19_
2007年,它重新回到NASA,注册号改回了N817NA。2014年,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更名为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Armstrong Flight Research Center,AFRC),它机身上的英文名称也随之更改。
重回NASA的N817NA
绘/RWY19_
除DC-8外,ASP的机队中还有两架洛克希德ER-2(由U-2改装)、一架洛克希德P-3B、三架马丁WB-57F(由RB-57F改装)、一架湾流G-III、一架湾流C-20A(G-III军用型)和一架湾流G-V。
[虚构]兰利研究中心777空中科学实验室
N577NA的前身
正在进行改装的N577NA (WTKR.com)
N577NA的机上任务规划区改造方案 (WTKR.com)
今年2月,DC-8空中实验室来到亚洲,开始执行它的最后一次科研任务——亚洲空气质量机载和卫星探测(ASIA-AQ)。与DC-8一起执行这次任务的还有它的“兄弟”湾流G-III N520NA。
4月1日,它圆满完成了ASIA-AQ任务,回到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5月15日,它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在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上空进行了低空告别飞行,随后飞往爱达荷州的波卡特洛机场,正式宣告退役。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进行第一次极地平流层臭氧运动飞行探测,到专注于冰盖、海冰、陆地生态、温室气体、空气质量探测等等,它的科研工作持续了近四十年。如今,它告别蓝天,功成身退。
它的最终归宿是爱达荷州立大学。在那里,它将成为用来培训飞机工程技术人员的教学用机,发挥余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