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叔带你读论文86|什么是数字新闻视野下的主流媒体受众观?

文摘   教育   2024-10-16 18:55   英国  
后台回复【瓦家择校】:
领取《新传主流院校考查题风总结》
后台回复:“25公益群”“25考研”
或添加小助手:泡芙 waluojia54 / 糖藕 waluojia59
加入25考研群





新闻媒体环境下,我们了解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变化,包括生态变化,生产变化,技术变化等等,但是有一个变化让我们经常忽略,这就是受众观的变化。如果你还只知道一个受众的分化,那么现在你题目分数可能就要有些逊色了。那赶快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维系与再造:数字新闻价值视野下的主流媒体受众观》吧!


内容:

数字新闻生态中,受众掌握比以往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主流媒体有时面临着公信力下降的危机,如何吸引受众、提升新闻传播效果成为主流媒体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过程中,传统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生产者中心”的新闻实践理念,形成面向受众、考虑受众、重视受众的受众观,这一受众观的转变在新闻实践中体现为生态开放、时空贴近、情感共鸣、沉浸互动、专业权威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以生态开放为原则。在数字新闻生态中,普通的新闻受众作为数字新闻网络中关键节点/行动者的地位日益突出,专业新闻从业者不仅需要认识到受众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从概念、方法和规范层面重新考虑新闻受众,关注其“生产”维度。公民新闻、参与式新闻、众包新闻等新闻样态的演变呈现出新闻实践数字化过程中不断凸显的开放性特征——以往相对封闭的新闻生产过程逐步开放给普通民众,受众不再单纯被动接收新闻,而是直接参与设定新闻议程和赋予事件意义。在这一背景下,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秉持生态性思维和开放性姿态,积极进行受众协同的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拓展新闻报道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形成开放的新闻生产机制。例如,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曾在河南暴雨等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上线求助通道,收集受众的求救和救助信息,汇总提交给职能部门,有效获取实时的第一手信息。开放性的新闻生产机制能够形成更具多样性的新闻内容和视角,更加贴近受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和社会情绪,有助于实现理想的公共文化目标,进而促成社会合意。

二是以时空贴近为方式。除了“生产”维度,机构媒体和新闻生产者对受众的思考也应包括“消费”维度。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从受众新闻消费方式的角度出发,重新评估和考虑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流程和机制,倡导新闻实践与受众的日常生活时空节奏紧密连接。在时间维度,互联网技术带来数字时间的延伸性,从事实发生、新闻生产和新闻消费三个维度形成全时化新闻时间观念,受众的新闻消费完全嵌入日常生活节奏,表现为一定的任意性和随机性,因此,新闻生产与传播的节奏也随之更新。当前,不少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十余次,推送次数越多,意味着提供的新闻越新鲜,公众号停留在受众订阅列表的机会也就更多,用户点击公众号的几率也相应更大。在空间维度,互联网平台生态系统作为基础设施深度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因此主流媒体不仅自建平台,同时也入驻其他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商业类平台,利用流量高地积极拓展接触受众的渠道,进行受众数量积累,并进一步将其引入自建平台,增强受众黏性,形成全方位媒体矩阵的受众覆盖效果。

三是以情感共鸣为导向。情感因素始终都是中国新闻业的建设性的组成部分,对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批判、对先进人物或事迹的赞扬与宣传、对危难群体的支持与声援等都是具有情感色彩的新闻内容,其能够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强化情感共同体内部的连接。此外,数字新闻生态中的技术手段和参与主体更为多元,情感化策略也因而更为丰富。在文本表征层面,考虑受众的移动端新闻阅读习惯,使用具有接近性特征的人称代词打造对话感,讲述个人故事实现严肃新闻简单化;在叙事方式层面,追求与受众构建起情感关系,利用真实的音视频素材获取受众信任,设置持续性的、具有情感倾向的报道不断激发受众情感体验,采取评论等方式与受众互动;在情感切口层面,注重对现代人情感底色的挖掘,通过选择奋斗、爱国等贴近当下生活与受众心理的情感角度,营造具备亲和力和人情味的场景,加强对受众情感的调度以实现凝聚共识和舆论引导。例如,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视频《献给春天的演讲·向前》,邀请资深演员、“济公”“爷叔”的扮演者游本昌作为讲述人,以年代感的场景搭建、长辈交流般的内容安排和有感染力的个人故事讲述等方式,传达前进、奋斗的正能量情感,实现与青年群体情感共鸣。

四是以沉浸互动为指征。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新闻呈现与消费提供互动式、高仿真、多感官的多样化选择,受众能以交互的方式亲身参与或“融入”新闻作品的场景,全面、立体地了解新闻事件,感受新闻现场的氛围和情绪。在二维平面作品中,可缩放矢量图形(ScalableVectorGraphics,简称“SVG”)技术的互动性特征让受众参与新闻作品的呈现过程,如封面新闻《成都爬墙熊猫出逃了》等作品以情感性或趣味性的互动效果提升信息获得感和视觉层次感,增强内容传播力和受众感染力;在音视频作品中,全景声空间音频技术能全方位采集新闻现场的声音,还原真实空间的声场效果,新华社的《听见绿水青山》《沉浸式回顾“梦天”圆梦之旅》等作品利用该技术形成比传统音视频更真实、沉浸的音效体验,营造强烈的现场感;在立体空间之中,VR作品重塑场景体验,拓展受众的新闻消费界面,如新京报客户端的《转动中轴》打造360度VR全景视频,受众可以自行转动或滑动屏幕参观中轴线上的各个历史景点,享受丰富、沉浸的感官体验。

五是以专业权威为核心。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专业记者对事件报道、意义阐释的垄断,大众媒体时代的目击者、在场者都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拍摄、记录、上传新闻现场的图片和视频,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消息;不在场的“自媒体”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充足的资料,通过信息整理制作出聚合类或评论类文章、视频。数智时代主流媒体受众观的转变突出表现为新闻实践的水平化传播架构,虽然水平化架构为民众提供了多元表达与发声的机会,但同时也给互联网信息空间带来了更多混乱和嘈杂:“自媒体”推动新闻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却只能提供碎片化、描述性内容,甚至是错误的、极端的信息;主流媒体的权威与地位可能衰退,同时新闻反转、虚假新闻、内容侵权以及“新黄色新闻”等现象不断出现,既危害社会秩序,也消解了主流价值观,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公众对于主流媒体的高质量内容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流媒体也及时回应了这一需求。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在主流媒体受众观的引领下,一方面,主流媒体第一时间进入现场,获取第一手画面和访谈资料,发挥专业能力进行资料分析、谣言诊断、事实揭露,甚至直接参与社会公共治理。例如,在广东暴雨、甘孜火灾、巴以冲突等新闻事件现场,主流媒体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站在离新闻事实最近的地方传回报道:澎湃明查、新华社“求证”等事实核查平台围绕国际新闻、社会热点提供权威、真实、可靠的核查辟谣。另一方面,“党媒算法”肩负起主流媒体正向引导舆论、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责任,将主流价值观细化为可具体执行的规则参数,既以“千人千面”的形式缓解了信息过载和内容泛滥等问题,又呈现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求的算法逻辑,体现党媒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受众观,受众消费形态变迁,尤其是近两年新闻受众消费的变化,以及我们的应对,这是一道考题中常出,但是同学们不一定复习得到的题目。原因很简单,作为传播学,其实我们还是很有受众概念的,因为受众有很多相关理论,但是作为新闻学,因为我们在新闻学中主要是以宣传者记录者这个身份出现。所以在新闻学里其实我们对受众这一部分是比较忽略的。尤其是近一两年新闻受众的变化非常之大,凭借网络用户的特征虽然也能写,但是会写得很零散。咱们今天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凝聚了各个关于网络受众的各个细节知识点,这里补充给大家。


论文提取链接
-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rgKuhXJzqAVG2Fu4PsR-g?pwd=hkn6 提取码: hkn6 


‍‍‍‍‍‍‍‍


编辑:瓦叔 团子
撰文:瓦叔       ‍‍
排版:李子       






瓦叔讲传播
(原ID:传播学考研必读)分享新闻传播考研、考博话题,以及关于新闻、传播、舆论、科技与相关热点议题分析讨论。在这个新闻传播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前进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