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提5分|Day 28 虚拟偶像今年怎么考?
文摘
教育
2024-12-08 19:01
北京
后台回复【瓦家择校】:
领取《新传主流院校考查题风总结》
后台回复:“25公益群”“25考研”
或添加小助手:泡芙 waluojia54 / 糖藕 waluojia59
加入25考研群
「新闻真实」有现实意义,也是考察的高频考点。新闻真实,新闻真实的重要性,包括什么是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真实,以及假新闻,考察都非常多。希望我们既能记住这个点,也能追求新闻真实。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标题:一天提5分 | Day 28 虚拟偶像今年怎么考?虚拟偶像作为新技术引领下的新兴事物,学界和业界并未对其有明确的定义标准。在呈现方式上,它可以存在于图片、视频、漫画等平面媒体中,也可以存在于3D立体形式之中,甚至可以进行在线交互;在形象展示上,它可以是虚拟人物、漫画角色、虚拟舞者等等。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是虚拟偶像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如3D建模技术、AI技术、全息成像技术,这些都为构建虚拟偶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物质条件。凭借着这些技术支撑,虚拟偶像已经可以与粉丝进行互动交流、建立强关系,甚至参加真人选秀。这种自带关系属性的强连接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特定群体的精准传播,使得围绕虚拟偶像形成的用户圈具备圈层化演进的趋势。仿真性。由于动态捕捉、实时渲染、人脸识别和人物建模等多重新技术的应用,相比于单一的歌姬式虚拟偶像,新一代虚拟偶像能够以更鲜明的“人格魅力”与粉丝进行多路径互动:不仅可以精准地控制面部表情变化,作出相适应的表情应对和语音应对,还可以做到实时的唱歌、跳舞、脱口秀等才艺展示。在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的助力下,它们甚至可以做到比现实中的偶像或角色更加逼真。虚拟偶像将鲍德里亚所称的“仿真文化”做到了极致,是后现代社会“超真实”的最好体现。互动性与嵌入性。相比于养成真人偶像,虚拟偶像给了粉丝更多的参与空间与自主权力。粉丝真正享有了文化制作权,体验了一把“我的偶像我做主”的自主式文化创造。粉丝得以深度参与到内容的生产和偶像的塑造中,虚拟偶像演唱的曲目可以由粉丝创作,粉丝还可以让虚拟偶像演唱。虚拟偶像可以全面嵌入人的日常生活,提供适配于时空场景与心理场景的定制化服务。从某种情况而言,虚拟偶像文化参与主体的文化创造是以相对平等且自主的姿态进行,虚拟偶像的“粉丝参与式文化呈现出更加平民化、权力分层和权利反转。虚拟性与符号性。作为一种缺乏实体的文化,虚拟偶像意味着文化中的人性已可以被纯粹的符号与影像替代,也意味着技术幻象自此已经可以操控大众精神世界。虚拟偶像作为一种纯粹的商品,已经彻底丧失了它的人性维度,人们对虚拟偶像的爱不过是内心自恋心理的投射。在这种消费中,从表面上看粉丝是消费的主体,在其中得到了审美的满足,可实际上,消费者是处于影像所造就的主体幻觉之中的。同样,消费物也不是直接存在于某处的物,而是由符号为中介形成的符号—物。对构成粉丝群体中坚力量的青少年来说,在心理趋于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人生阶段,虚拟偶像可能更容易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使他们容易在“拟态环境”中迷失自我。同时,需要警惕的是:虚拟偶像也意味着景观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日趋“像人”的虚拟偶像也在表为一种象征,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符码统治的逻辑下,景观社会已经极臻完美。人们对真实和爱已经不感兴趣,也不再渴望真实的爱欲与交往。偶像崇拜成为一种娱乐和消费的游戏,物欲文化操控大众精神世界。物质实体被消解、遮蔽,转而被唯美的商品影像所取代。媒介用拟像符号取代实在之物,创造出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个人已深深陷入符号异化的泥淖之中。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在物性与人性之间,在从虚拟偶像身上寻求情感寄托和精神指引时,人们逐渐模糊了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也消解了作为真实人的主体性。技术幻象不断引导大众远离社会真实,置身于浅表性、暂时性的虚拟文化空间,逐渐失去人类生活的批判意识和超越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