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上海楼市自从二手房成交超越一手房之后,一、二手房间的价格便互相影响,尤其当下,市场更是进入了典型的存量博弈阶段。
开发商的新房定价,二手房个人房东的心理预期,以及监管的价格浮动上限,买房人的心理预期……多重因素,构成了楼市买卖双方的心理博弈。
当新房与二手房在较大价差时,络绎不绝排队买新房,本质上是一种套利行为,博的就是一二手房的价差。面对被管制的价格,所有人都心怀期冀,万一摇到号呢?那往往意味着数十万、数百万的无风险套利。
另一方面,排队摇号、日光盘的新闻,刺激着二手房房东的心理预期,不断调高挂牌价,也让购房人唯恐再涨的情绪拉满,市场在一个价格上涨的正反馈中,不断强化。
一些投资性的买家,甚至在未拿到房前,就已经售出了自己的期房,从而实现了投机增值,但这一切有个前提,即房价不断上涨的预期。
回到当下,当楼市的上涨预期不在,二手房源与新房的价差快速收窄,甚至消失。二手房东的急切套现行为,让房价下滑,也对购房人形成吸引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买房淡出市场,有的只是自住的购房者。对自住购房行为而言,只要价格合适,二手房比新房天然具有吸引力。能精挑细选多方比对的房子,显然比一两年后交付,只能看沙盘和样板间的楼盘更具吸引力,何况还有房地产下行期,开发商交付时货不对路的潜在风险。
投资客消失,非迫切的改善客不着急,只有那些首次置业、刚性改善的客户在出手。这样一个没有增量,只有存量博弈的市场,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反转,不断调低的挂牌价,“再等等看”的购房人预期,新盘的打折促销,构成楼市的新常态。
一个价格负反馈的生态中,降价只会迎来更多的降价,以及更进一步的低价预期。
在此背景下,对开发商而言,新房定价,是一个需要仔细揣摩的心理游戏,一旦价格定出,不应轻易调整,因为降价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项。
这就是存量博弈市场的真相。
2023年11月初,行业龙头房企万科出现股债双杀。作为行业最为稳健的公司之一,万科的遭遇,是投资者对房地产业信心极度缺失的鲜明体现。
站在行业角度来思考,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万科都有问题,那整个行业还有谁是安全的?又有谁能平安度过行业低潮?有深地铁国资背景的万科尚且如此,那些财政有困难的地方国资房企,那些没有国资背景的纯民营企业呢?
尽管事后证明,万科的股债双杀,不过是金融界的一场虚惊。但这更像是一声警钟,提醒着整个行业,整个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尚未过去,甚至可能只是中继。
除了房企,房价同样走在一个不容乐观的通道中。
当市场泥沙俱下,价格信仰就会崩塌。
以上海为例,可以看到房价泥沙俱下的深刻体现。
克而瑞数据监测显示,11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59.61万平方米,环比微降0.65%,较去年同期下降43.31%;成交金额为393.91亿元,环比下降9.15%,同比下降41.39%。
这个数据并不会带来深切体会。但如果看热门项目,便会如临深渊。
多年来一直是大热门的前滩板块,多个入市新项目更是爆冷未能触发积分,认购率只有六成左右。此外,曾经的热销项目中,安高申宸院弃号率高达61%,汇元玺弃号率36%,保利滨江天珺弃号率也有27%。这些本应享受日光盘待遇的楼盘,遭遇了信心危机。
从企业到楼盘,现实表明,这就是一个泥沙俱下的市场。
泥沙俱下的市场牵引出一个关键问题,行业什么时候出现转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确认,这个泥沙俱下的市场趋势进行到什么阶段,中期、末期,还是刚刚开始?
在一个充斥负反馈,且有疫情打断、宏观因素叠加,历史并未有如此长周期低谷的复杂现实面前,以往的经验都会失效,给出明确的答案并不现实。
影响一个市场运作趋势的关键,无外乎内外部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行业中短期周期波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二是货币政策。
临近年末,多地出台新一轮楼市新政。12月14日,北京、上海两地先后调整优化多项房地产政策,包括下调购房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调整普通住宅认定标准和延长贷款年限等。
从产业政策的角度,当下楼市利好不断,但市场向下的趋势并未见明显逆转。而且在楼市行业政策的诸多组合中,可预见的利好已经屈指可数。
至于货币政策,针对开发商融资、购房者利息成本已经推出一系列组合拳,但效果并不明显——除非有超预期的资金投放,比如数倍于2008年的4万亿刺激,以及大幅降息等一系列组合拳。但货币政策牵涉通货膨胀、汇率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外部环境也对国内货币形成制约。
因此,楼市的转机主要取决于市场自身的运行。简言之,楼市需要进入以价换量阶段。
一是随着房价下行、利息等购房成本不断下滑,能够上车的潜在购房人数量增多;二是随着时间积累,刚需、改善、资产配置等各种需求不断累积。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内外部因素叠加共振,持续调整的房价有了上升空间,日益累积的需求形成节点性爆发,行业便会迎来拐点。购房人的预期全面转变,市场重回上行通道。
至于具体的时间节点,或许可以参考2015年楼市新一轮上涨周期之前的波动,市场的混沌期持续了两年半之久,尤其是在当年股灾之后迎来全面上涨期。
这其实是一个以价换量,时间换空间的过程,如同亘古不变的金融市场波动,只要价格够吸引力,否极泰来的那一刻终究会来临。
而在这之前,对房地产企业、从业者而言,审慎行动,降低预期,熬过低潮仍是不变的铁律。
事实上,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正如金融行业所揭示的那样,当新机会来临,重要的不是有否判断对方向,而是保持参与投资的能力。
▶详见本期《东地产财经周刊》P5-P9
原创稿件,欢迎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