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国资入主三湘 湖南富豪体面离场

财富   财经   2023-11-18 14:00   上海  


一纸公告,一次进退,一场欲说还休的资本市场之旅,发生于这个乍暖还寒的房地产冬天。


在入主上市公司12年后,三湘印象实际控制人黄辉选择了出让公司控制权。这位在上海一度风光无限的湖南富豪,在2023年年关临近之际,选择了体面离场。


进退


2023年11月17日晚间,三湘印象(000863,SZ)发布公告称,三湘控股、黄辉及其关联方与湖北国资联投置业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联投置业受让三湘控股、黄辉合计持有的2.95亿股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5%。与此同时,黄辉关联方放弃了持股数对应的绝大多数表决权,这意味着,黄辉家族全面让出了公司实际控制权

与股权转让相伴,还有一则定向增发公告,三湘印象向联投置业的控股股东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约3.5亿股A股股票,占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前总股本的30.00%,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相关公告,在股份协议转让、表决权放弃、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完成后,联发投将直接及间接控制公司约6.5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42.31%,成为三湘印象新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湖北省国资委。

对持有三湘印象的股民而言,这是一个重磅利好。随着国资信用的加持,公司的发展前景有了保障,在各种财经论坛中,甚至有人开始计算涨停板个数。

对湖南株洲前首富黄辉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个黯然离场,但并非一无是处。

对比之下,同一时期的一众中小房企,狂飙突进如阳光城,最终也难逃退市命运,股价更是一地鸡毛。

相较而言,在股权大部分质押背景下,三湘印象还能找到买家,有一个相对过得去的价格,并保持了相对的体面。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有了一个不错的交代,对公司及员工而言,给未来谋了个好东家。

这场交易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三湘印象在摆脱房地产依赖,谋求转型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步伐


转型


2012年8月,湖南富豪黄辉控制的三湘股份通过借壳ST商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从此开启了资本市场之旅。

2013年,公司开启了首次并购,公司于当年8月收购上海中鹰置业,这次以6亿股权为代价的并购,让三湘在科技住宅领域有了一席之地,不过,资本市场并未有太多反响。

在其后三年间,公司业绩表现平平,股价波澜不惊。

直至2015年7月,三湘股份(更名三湘印象前)收购了张艺谋旗下的上海观印象股权,后者拥有《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等实景演出项目。公司股价此后一飞冲天,短时间内暴涨3倍。

彼时,上市公司以19亿价格,收购账面价值9960万的公司,曾一度引发舆论热议。其后,为契合公司在文化领域的转型,2016年,三湘股份更名为三湘印象。

时间到了2019年,这笔收购在2018年财务报表中,出现了高达11.54亿元的商誉减值,这也造成公司当年巨额亏损,也引来了深交易的问询函。2019年,观印象业绩大幅下滑,直接由此前三年1.02亿元、1.25亿元、1.3亿元大幅下降至3798万元。由此,这笔收购的相关交易合理性,遇到广泛质疑,也遭到了不少舆论的口诛笔伐。

不过,这个有名人光环的公司收购,加上印象系列产品在旅游市场不错的口碑,也为二级市场提供了炒作想象空间。每逢地产、旅游行业出现政策性利好时,公司股价总能以连续涨停的方式,吸引资本市场的目光。

2023年11月10日公司停牌之前,三湘股份仍在房地产开发类企业中保持相对强势。上半年文化传媒行业有较好表现时,公司股价也在不同程度上有跟随表现。换句话说,公司的地产加文化双主业,后者的抗周期属性得到了更多资本市场的认可


时代


在最新股权转让的进退交易中,新控制人湖北联发投主营业务涵盖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和功能园区全生命周期运营商,城市更新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工程建设全领域总承包商,是国内500强企业之一。

不难揣测并购逻辑,有绿色科技住宅与印象系列文化IP加持的三湘印象,从资本收购的角度,是一个具有想象力的标的,比起一家纯开发的中小房企,具备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能够产生更多的协同效应。

或许,八年前那笔有争议的并购,在房地产开发商普遍不差钱的时代,就资金而言实在算不得什么,却也在日后为黄辉家族的体面离场,不经意间埋下了伏笔。

纵观近期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尽管各种利好不断,但面对缺乏信心的客户端,融资端,房企开发商仍然举步维艰。

在漫长的行业低谷季节,以至于稳健经营如万科,也在月初遭遇了股债双杀,最终得靠大股东深圳地铁以及深圳国资委的公开力挺,方得以恢复信心,快速化解难题,而那些缺乏背景的中小开发商,难言的结局或可以预见。

事实上,那个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效应的时代一去返了,在行业低潮,唯有信用没有天花板的央企国企,方能安然穿越行业低潮。

至于转型的房企,大多一言难尽。如果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观察,或许可以理解当下的时代偏好。近期表现最好的房企,是来自于深圳的房企皇庭国际,这家业绩普通的公司,出现了连续七天的涨停潮,原因在于公司的芯片概念被二级市场深入挖掘,进而形成了击鼓传花式的炒作。而原因无它,高科技芯片,是这个时代的偏好。

近年来,随着行业低潮的持续,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创始人的结局令人唏嘘。有坊间人士调侃,如果没有个十亿级的债务,这个地产企业家或许都不入流。也有很多事后诸葛般的论断,对房企蒙眼狂奔大加鞭笞。但这种极端的复盘,都不足以概括房企为何疯狂加杠杆,拼命做大规模,原因无它——因为那是规模为王的时代。

事实上,如果再给黄辉在内的同一批房地产掌舵者再重新选择一次,大概率上结局并没有不同。在规模为王的时代,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企业掌舵者,都被时代浪潮所裹挟,没有规模就没有信用,也没有相应的市场地位。只不过,当风向转变时,很少有人精准调头。

或许,正应了那句官媒的名言,没有企业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企业。





原创稿件欢迎转载,须注明出处!尚未领取稿酬的图片作者请及时联络我方




长按二维码,关注东叔,更有料!





点这里,给小编鼓励




东地产
《东地产财经周刊》为风格新锐、个性鲜明的“泛地产”锋尚财经新闻读本,致力于“有产者投资意见领袖”的专业领域,把自身定位于“资讯整合商”、“观点供应商”、“话语开发商”和“媒体活动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