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车轮碾压而过,宇宙房企梦碎一地。
1月22日,股指再度下行,港股市场上,内房股再度重挫,多家房企股价批量创出新低。
22日当天,融创中国(01918,HK)下跌9.6%,报收1.05港元;碧桂园(002007,HK)跌幅为7%,报收0.61港元。
中国恒大报收0.19港元,已沦为仙股,其近期平均成交金额更是不足300万元。
对这些内房股而言,脚踝斩已经不够用了,脚趾斩才能体现股价的惨烈程度。
中国恒大22日总市值24.8亿港元,这是曾经数千亿市值的房企。然而,即使是脚趾斩的市值,也是在没有成交量时的定价。换句话说,如果有人要割肉大额套现,股价必然是折上折。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开房商连借贷利息都难以为继,更别提本金偿还。这是一个螺旋式下降的过程,直至最后彻底终结。
相对于内房股的惨烈,A股市场老牌房企表现同样差强人意。
曾经房企的中流砥柱“招保万金”,历经数个萧条周期而不倒,如今股价也回到十年前。
以万科(000002,SZ)为例,1月22日,公司股价报收于9.05元。相较于顶峰期的36.37元,已经打了2.5折;有地产理科生之称的金地集团(600383,SH),1月22日报收于3.87元,股价相较高点15.63元,同样打了2.5折。
表现较好的为央企,在无限信用加持下,股价基本在4折左右,招商蛇口(001979,SZ)、保利地产(600048,SH)相较高点跌去60%左右。
港股的中国海外发展(00688,HK),华润置地(01109,HK)股价在4折至6折区间,这些表现最好的房企,近期也来补跌,其中华润置地22日跌幅超过10%。这其间,信用好坏决定了股价下跌幅度。这个现实表明,资本市场预期仍然很低,抗风险是大多数资金在配置地产股的首要考量。
除了前述两类房企,还有一批房企早已消失于公众视野。
如退市的阳光城、蓝光发展、泰禾集团……资本市场上已经没有这类公司的新闻,未来也很难再有。
所有这些股价上的表现,是整个行业惨烈程度的集中体现。
纵向比较来看,这一轮的房企股价的崩溃程度,远远超过2008年的次贷危机。在十六年前的股价调整中,大部分公司也打了3折,但出现债务危机的房企,远远少于当下。
然而,从行业的角度看,目前仍然看不到复苏迹象,甚至行业指标出现了进一步下行走势。
官方数据显示,2023 年全年房地产销售额 11.66 万亿元,同比-6.5%;销售面积11.17 亿平,同比-8.5%;开发投资额 11.09 万亿元,同比-9.6%;新开工面积 9.54 亿平,同比-20.4%。
其中,上月数据呈现进一步下行走势。
数据显示,2023年12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12.7%、前值为-10.3%;销售金额同比增速为-17.1%、前值为-8.6%;销售均价单月同比增速为 0.2%、前值为 5.5%。
资金面数据,同样不乐观。2023年12 月单月到位资金同比增速为-15.8%,前值为-8.7%。其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速为-10.9%,前值为 7.3%;自筹资金同比增速为-3.0%,前值为-8.3%;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增速为-21.5%,前值为-16.6%;个人按揭贷款同比增速为-20.6%,前值为-13.9%。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市场仍未见底。 形势比人强,市场自身仍处于惯性下滑过程,且这一进程仍然在年初持续,反转信号目前没有出现。
对于地产业相关人士而言,当下市场无疑进入一个漫漫磨底阶段。
在一个大势向下的环境中,多看少动,多推演未来走向,少做抄底投资,是熬过寒冬,复苏时找到预期差投资机会的关键。
从历史经验来看,要真正出现投资机会,观察点主要二:其一、政策面出现明确的救市信号。房地产的衰退,已深度影响经济表现,尤其是地方土地财政。稳预期的压力持续增加,不排除随着房价下跌,引发更高级别的救市动作。
其二、楼市终端销售出现明确向好。这与上一个观察点相辅相承,在一个购房者信心不足的市场,若无外力干预,市场的持续下行可以预见。目前的现实是,房价下行,销量大跌,购房人更趋谨慎,负反馈已形成闭环,只有强劲外力打破这个负反馈,楼市才可能有像样表现。
因此,在相对不确定的当下,不冒进,活下去仍是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只有扛过低谷的企业,才有机会享受市场复苏红利。而预期差的机会,就蕴藏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时刻。
在市场泥沙俱下之时,谨慎是合理的,但过度悲观并不可取。因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当市场逆转时刻来临,机会自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