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复苏

健康   其他   2023-05-09 21:35   北京  

上周,世界卫生组织给新冠摘掉了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帽子。算一个正式的结束吧。

其实早在这之前,大多数人好像已经翻篇了。过去几个月,我的印象是很少有人主动提起疫情的事。到处都在复苏,人都回来了:电影票房回暖、餐馆外面排起长龙,淄博的烧烤,五一的旅游热……一切都在恢复正常,甚至是超出往常的热闹。

在这种热潮中,也有人有不太一样的体验。因为从事心理行业,经常有机会听到少数人的困惑。还是有些低迷的,疲倦的声音,始终不能振作。我在公号上有一个自己的后台,收集读者提问,虽然最近一个多月没怎么更新,后台收到的提问反倒更活跃了。一个粗略的观察就是,「无意义」成了高频词。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在表达他们的沮丧,自我怀疑,对生活没有激情。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我想让这些朋友知道:考虑到环境的异变,这些感受是自然的,甚至是更接近于健康的。

大环境就是经历了挫折,恐惧,还有哀痛。这是事实。事情过去了,但心理上的冲击不会那么容易消化。今年一月的时候,我还在跟几个同行交流,要做点什么来帮助大家度过这样一个转换期。按照西方那一套心理学模型,总是要经历几个月的转换期,心理上会有动荡不安。没有料到的是,转换期来得异常顺滑,一夜之间大家都不再提过去的事了,就这么无缝衔接融入了新的生活。怎么说呢,这是一种能力,了不起的能力。经历了那么漫长的挫折和那么复杂的情绪起落之后,刚有一点喘息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快速自我调节,如火如荼地投入新生。这个民族的韧性,真是要在事上见。

但我也隐约感觉到,毕竟有一些东西不同了。生活被打乱之后复原,总有些蛛丝马迹的影响留了下来。整体看上去很正常,心里还藏着一些不安。也许正因为不安,才会调动更充沛的能量。

所以,若无其事也未必就是真的没事了。

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对将来没有打算。其实,任何创伤后都会带来一段时间的混乱,虽然表达的形式不同,但实质就是「失控」,无法预测:那个稳定的,可预期的世界被打破了。只能每天见招拆招地应对,但是说到将来,就有一种茫然。

我的观察是,这一点在孩子们身上表现得更典型。我跟很多做家庭咨询的同行交流,都说最近几个月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学业问题在增加。大人的说法叫做「厌学」,孩子们的说法就是没意思。这还不像是几年前,学习没意思,打游戏还是有意思的,想逃家,想做职业选手,做主播,跟父母对抗。现在是普遍的丧:学习没意思,游戏玩多了也就那样,混着吧,也没力气跟父母较劲了。将来谁知道呢?考上大学又怎么样?也想象不出以后的人生。AI发展得很猛,未来完全经不起打算。

这种困惑是一个起点。长远看,我认为结果并不坏。他们只是更早提出了问题。新的生活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问题也要一步一步找到答案。而第一步就是面对。孩子们有更多的敏感,也能表达。成年人反倒表达不出来。他们感受的更像一种不太明显的痛,比如恍惚感。我想这会是未来一段时期的某种精神底色。心里形不成稳定的对现实的建构。依靠惯性行走,内在的复苏还需要时间。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这段时间更容易疲乏。一方面是生理性的倦怠,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虚无。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刷刷短视频,在直播间买点东西打发时间。不觉得有什么更有意义的,值得去做的事。有人可能会在情绪上更容易暴躁,对自己或者对身边的人经常发火。这说明我们处在一种更警觉的状态,但我们可能也说不清在警觉什么。

或者没有这些感受,心情很平静,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的快乐。有的人比以往几年都更爱凑热闹,憋坏了,什么地方都想走一走,及时行乐。但也许是为了让自己注意不到长远的焦虑。你可能已经不再为几年后的事做规划了。甚至想到后半年都有一种麻木感。这是因为刚刚复苏,还没有形成一种坚实的,对现实的感知。我们正站在流沙之上。

无论怎样都不要责怪自己,不是你的错

最近看《漫长的季节》,就在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意气风发的火车司机王响,曾经生活在一个稳如磐石的时代里,对现实、未来,工作和家庭有着坚定的信念。而那些东西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被颠覆了,于是他的人生陷入了一种奇妙的恍惚,整整十八年都像是生活在同一个季节。虽然他还在亦步亦趋地向前走,也在变老,变成熟,掌握了更多的生活智慧,收养了一个新的孩子,组建了新的家庭。但他心里,始终徘徊在十八年前的那个秋天。

在那种状态下的生活,有点像走在棉花里,深一脚浅一脚。但自己一开始是没有觉知的。等到十八年后,命运还会把他带回当年没有了结的事件中,他得以通过追寻真凶,来完成心里的一场告别。如梦初醒,然后恢复了对正常生活的现实感知。

这个画面很戳今天的观众。当然处境不能类比,但我们多少也知道这种踩在棉花里的感觉。什么都好,就是感觉不到现实,而且也没有一个戏剧化的契机来完成对过去的哀悼。在现实世界里,创伤的修复是更枯燥的,只能依靠时间,一边生活,一边建设,直到某一天突然觉得可以放下了。

如果有明确的不安,恰恰代表你是敏感的。我以前有一个来访者,她每一年的春夏都有几个月在一个大项目上,被折磨得脱一层皮,靠着一股刚毅之气撑下来。但是很有趣,撑到项目结束后,她不会立刻瘫倒,整个人还是精神抖擞。再过上一两个月,等到秋天,情绪才会开始低落,对一切厌倦,莫名其妙地烦躁,有时还要生一场病。这是她真正开始恢复了。因为身体终于被允许放松下来。事情刚结束的时候,人还在应激状态,有一种无意识的紧绷,担心不知何时会从哪里飞出什么意外。只有放松之后,才会把之前积累的压力释放出来。

所以在这个阶段,不要太害怕负面情绪。那是因为你感到安全了。难受是因为你正在复苏。

关于这个阶段,我也没有太好的建议。说来说去,就是好好保护自己,意识到自己像刚蜕皮的动物一样脆弱(你很可能在表面上急于证明自己的坚强)。照顾好自己,不要一时冲动而冒险。消费节制一些,多存钱。多跟身边的人聊聊。接受自己的恍惚感。等待在更长的时间中变得更稳定。

我现在反而要讲一点长期主义了。努力让自己想一想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做终身学习,做价值投资,做困难的事。我猜你听到这些说法就会莫名烦躁,心里空落落的无法形成感知。但现在反而是我们最需要它的时候。几年前这些概念被说滥了,那时的人需要从长期的桎梏中跳脱出来,活在当下。但现在我们反倒需要一种内在的,可以跨越几十年时间尺度的稳定感。虽然很难,虽然本质上也是一种虚幻的信念,但让我们一点一点相信起来。

认真对待你的情绪:

欢迎跟随暂停实验室全新升级的《情绪EBP》课程,一个25天的线上情绪减压训练营,五月的课程这周启动报名。这是一个结合了正念练习、叙事、积极心理学,经过大量数据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情绪减压产品。已经成功帮助了超过6万人减轻情绪困扰,尤其有助于缓解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它会是你改善情绪的有效工具。

本期报名截止5月13日(本周六)5月15日开营。长按二维码,新用户报名可享受直减50元优惠,老用户可无限次免费复训

获得本期行动营更多介绍,请戳二条。





李松蔚
系统论、家庭、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