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次失败丨反馈实验144

健康   其他   2023-03-12 20:51   北京  
往期干预
原文:《轻松不能丨反馈实验142
不得减轻的压力
提问:
我是一个工作十年的工薪律师。律师工作量大,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节假日也不能休息。我因为焦虑状态服用帕罗西汀五年。但一直以来都是学校优等生,有做律师的职业理想,不想因为困难放弃,就扛着没有正经想要离开。
2020年以来,陆续有法务机会接触,也动心想要多一些生活和陪伴家人的时间,但每当我要做出决定离开时就陷入痛苦,最终留在原地。一方面缓解痛苦,另一方面也想看看在原来的岗位上有没有晋升机会。就这样苟着度过了2022年。
两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晋升。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又开始看机会,很快又陷入无法选择的痛苦,我不知道为什么身体对离开这么排斥。原地不动的话,熬夜消耗,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很痛苦;转法务的话也许轻松些,但会失去一直以来的职业理想,且公司复杂不知能否应对;独立执业的话,近年来一直做技术没有拓展人脉,可能出来收入陡降没有案子做,也很害怕。
疫情阳后因为忘服药干脆停用了帕罗西汀,医生建议再观察一段时间,不知道有没有影响。
虽然看上去日常工作待人接物都挺正常,但内心很痛苦。每天早上都在焦虑中醒来,一想到必须要做出选择了,就紧张害怕出汗。我真的真的真的不想过痛苦的人生了,但好像大脑并不支持,甚至反对我做改变。它把工作看得极其重要。
我的家人朋友们看我好像收入、职位、教育背景各方面都挺好的,怎么选都可以,不知道我为什么痛苦。我明白这些,但我的痛苦如此真实,并不是演出来的。我做精神分析一年半,分析师说我的情绪状态,痛苦的事情(和现在老板的冲突、压迫)没有什么变化……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恳请您百忙之中给我一些建议,无论实验和分析都可以,再难我都会坚持执行并回信(我好像有迎难而上的强迫,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不愿意离开的原因之一)。

回复:
是的,我想邀请你做一个实验。
我知道你希望立刻做出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抉择,从此摆脱焦虑,但我认为现在这个阶段,最好不要太快做决定。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
除了当前的工作压力,你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并不知道如何享受一种更轻松的生活方式(收入减少,空闲增加,也许还要承担多一些的家庭义务)。这是作为优等生的你一直不熟悉的。你虽然向往,却没有把握安排好「多一些生活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如果非要立刻做出取舍,生活未必能如愿以偿变得更幸福,说不定得不偿失。所以每当你面对这样的改变,你就会用焦虑硬把自己「拽」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但我也理解,到了这个年龄,会出现很多声音,不管不顾地催促你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把精力放回家庭。似乎「多些时间陪家人」才是更值得的生活。这种声音非常有说服力,会让你进退失措。
为避免压力更大,我建议在你完全准备好之前,先对「家庭生活」保持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有空闲宁可多留给自己。具体地说,每天工作完成之后,摸摸鱼,回家路上磨蹭一会,晚回半个小时。哪怕回家,也要跟家庭生活刻意保持一段距离,尽量独处。问就是:「工作压力大,要加班」。
这并不容易,但你保证会坚持执行,那么我们先以10天为限。其他方面的生活都不用改变,一切按现在的节奏来。10天过后,看看有什么变化。

反馈:
(细节内容有删节——编者注)
收到松蔚老师的回信非常开心,有种被看到的感觉。仔细研读了松蔚老师的建议,我很认同我并不知道如何享受一种更轻松的生活方式。
我猜想,松蔚老师的实验,是让我去感受一下,在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我会更倾向于做什么事情。我读过《5%的改变》,知道不必贪多。那我就按照建议,每天给自己半小时,不做工作的事情,也不投入家庭生活,看看会发生什么。
第一天
21:30下班,其实脑子里是想继续看看找工作的事情,但既然要遵守实验设定,我就享受一下自己的时间。本来打算找个咖啡馆坐坐,没想到咖啡馆都打烊了。那就一边散步,一边听播客。
走过几条街,节日的彩灯还在闪烁,脑子里还是不断泛起如何选择工作的念头,想着现在如果约个客户喝喝酒谈谈合作也不错。走着走着,感到风很大天很冷,突然就很想回家,想吹着空调跟爱人说说话。但我愿意继续实验,于是走进一家商场,顿时温暖起来,拍了可爱的兔子雕像,找到店铺外面的公开座椅坐下来。商场里店铺逐渐关门,人烟稀少,感到孤单,没人陪伴也没有在工作,这商场也了无生趣,又想回家了。
第二天
今天是情人节,实验做的不轻松。本来想着早点把所有工作和找工作的事情处理完,但尽管省略了晚饭,走出大楼已经又21:20了。今天过节啊,玫瑰花已经到了,我很想马上回家。但为了探寻我内心的真实需求,以及我对执行实验的保证,我还是决定独处半小时,再回家。
在马上路缓慢地散步,听播客,但是没有很专注,脑子里想着今天过节啊,为什么我不能回家?我知道我在工作上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每当22点或者23点走出大楼,只想马上回家。
那么工作停不下来又是怎么回事呢?也许我埋头工作就是为了逃避孤单、逃避怕被抛弃。毕竟工作中只要我不停付出,就会有人需要我。毕竟我在做正经事,他们就不会抛弃我吧。
越想越乱,走到21:45的时候就不停看表:21:47、21:48、21:49,我想最后一分钟就不散步了吧,找了一辆共享单车,半小时到了可以飞快地骑车回家。这两天的实验,起码让我看到我下班了是真的想回家的。
奇怪的是,回到家,又开始忐忑手机上有没有工作邮件进来,别耽误了事情。拿起手机刷了刷邮箱,没有新邮件。于是安心和爱人聊天聊到深夜。
第三天
……
三天的实验中,我至少发现了自己对孤单、被抛弃的恐惧,和对温暖、陪伴、热闹的渴望。
第四天
……
我不知道这个实验是不是指向了我内心对家庭温暖的渴望,我还是觉得现在得出这个结论是不是过快了。而且,如果我内心想要的一直是家庭温暖,为什么我这么多年都埋头于工作,加班到深夜呢?仅仅是因为希望得到家人、他人的认可吗?这么多年我的行为模式都是为了得到表扬?从而不被抛弃?埋头工作、取得成就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啊,不知道,有点害怕了。
第五天
(略)
第六天(周六)
周末收到工作信息,不得不赶紧吃口饭,继续工作。今天这半小时我真的非常不想写,不想面对,因为它好像揭示了一些关于我的残酷真相。
残酷的真相是:虽然大半夜接到工作指令很烦,且导致我睡的不好,但是,早上开始工作后,我的内心逐渐专注且平静。而当我完成工作,进入卧室去独处时,我又开始焦虑、纠结、痛苦,其一是想不明白自己到底要保持现状,还是选择更轻松一些的工作,还是选择做更自由但是更有挑战的个体户;其二是想到和父母的冲突又很烦躁和内疚。
我突然明白,不是说我多喜欢加班加点的工作,而是工作真的能让我逃避好多问题,逃避孤单感、被抛弃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茫然、不知道如何选择的痛苦感、原生家庭等等。我想起松蔚老师之前一个有关于90天腹泻的干预实验,提到“被安排的生活”。残酷的真相就是:我,喜欢(或说习惯),被安排。
虽说是所谓优等生,但是也不过是擅长做由别人安排的事情,并从中获得被认可感和成就感。被安排当然有痛苦,量太大、压力太大的时候,我身心俱疲,甚至需要药物。但是如果不被安排,我有了自由的时间,我要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外部的世界,我反而不知所措了。如果这个自由还要以自负盈亏为代价,我更不知道自己能否应对好。这就好比,我突然从学校里出来,变成自学,自己规划人生,自己安排学什么、怎么学,甚至是否参加考试。先不说优劣,我真的不确定我有没有这个能力。我好像已经被教化了,而教化的内容就是只要/只有拼命完成安排的任务,你就能/才能安全且幸福,所以我才“轻松不能”吧。
如果继续在原地,就是继续被大量高强度高压力地安排。如果做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也是被安排,但安排的工作量和压力相对好一些。如果要独立,完全自由,自己去争取“安排”的机会,接受安排就挣钱,不接受安排就少挣一些就是了。所以,让我卡住的,可能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金钱、自由还是相对安稳的生活。因为不知道最想要哪个,所以都不敢舍弃,所以才纠结吧。
第七天(周日)
(略)
第八天
(略)
第九天
(略)
第十天
今天的自我时间在21:00开始,居然很兴奋很期待——尽管知道晚上回去需要加会班。对了,最近因为要安排晚上的自我时间,好像白天也会加快工作,甚至允许自己划水糊弄。
……
自我时间很轻盈很愉快,但是回到家要开始加班了,有种从梦境中醒来,还是要面对现实的沉重感。松蔚老师的回复说先以十天为期,但邮件里又说两周后反馈,那我就写到周末吧。但是,我是不是可以自己把实验延长呢?我已经记不起来上次想要“放弃”人生、不再关心未来是什么时候了,好像是大二?此后我再没有允许自己“摆烂”过,再没有停止为“未来的发展”着想。我累了,我想给人生放个假了。
答案是逐渐浮现了吗?如何去寻找这种生活、这种工作,还是要继续探索、尝试的。也许我每天早上的焦虑惊恐,也是身体在学习着调整、适应吧。
第十一天
(略)
第十二天
周五下班比较早,回顾了一下实验的假设,是说“你并不知道如何享受一种更轻松的生活方式”。那么,下班之后,我如何享受一种更轻松的生活方式呢?
我先站在街边的一棵树下做了一会正念,空气还是有点冷。来来往往的车流量很大,我对坐在温暖车里的人们几无感觉,但却对骑着电动车载满水泥的老大爷、裹着棉袄开着载货三轮车的夫妻俩充满了共情。我好像更容易觉得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在寒风里拼尽全力讨生活。我明白这种想法并不准确,但好像大脑更接受这样的“人设”,好像这样才是最正确最正常最安全的——当然这并不是一种更轻松的生活方式。
然后,我突然想要捡起上学时候的习惯——在烦闷的时候和树说说话。我一直觉得树是成熟而有智慧的物种,站在原地,不悲不喜。我和树说,其实现在纠结、痛苦,不知道要如何选择未来几年的职业道路,好像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你看,咱俩站在这,存在着、生活着,本身就是值得庆幸的事情。首先是生存着,然后才是想做点什么。无论做A还是做B,其实都可以,都是生存之后的事情,都是一种体验。而现在,因为不知道选A还是选B而痛苦,进而因为痛苦而怀疑存在、生活的意义,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我想能像你一样,时刻感受到存在就是很棒的事情了,至于要去做什么,都行,都可以,都是经历。累了,就放个假,不用怕。觉得精力充沛了,随时可以再出发。
第十三天
(略)
第十四天(周日)
今天是实验的最后一天了。回想两周前的周六,我在去往机场的路上,内心焦虑痛苦,用手机给松蔚老师写了信。第一次忘了留下邮箱,于是又写了一次。这两周以来,还是会在早上醒来后焦虑、着急,但好像在一个相对长、相对不急的时间里也对自己做了较为深入的观察和理解。
我发现了一个我羞于承认但其实一直知道的事情:我习惯了认为只有不断迎接挑战、用尽全力死磕战胜困难才是最“正确”的事。但奇怪的是,我并没有因为以往种种克服困难获得成就感的经历,就变得喜欢困难和挑战。处在困难中情绪的大起大落让我非常不适,我就是不喜欢这种感觉。
对比上面两段时间中的情绪变化,我知道自己在情绪上更喜欢平静的生活、喜欢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连接和关系。这可能是值得我捍卫的内心秩序和生活秩序。我也知道,从以往的认知中走出来会非常不易,因为“努力”、“优秀”对我而言是关于安全感的大问题。
也许我不需要贪多,也不需要极端地选择,只在有一定安全感的基础上,尝试尽量满足内心对平静和关系的需求就好。如果实在无法满足,可能就是改变的时候了。
新干预
自我证明
提问:
李老师您好,我想克服自己面对考试的焦虑、恐慌、以及自己过往对考试的应激机制。
我的家庭关系很复杂。小时候在寄养家庭长大,在小学中段被生父母认领回家。这对我的冲击很大,直接导致了我的叛逆、厌学。我的生父母都是老师,且非常在意孩子的学习。我上面还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姐姐,而我就是家里那个不懂事又学习差的反例。但是我的叛逆是分裂的、向内的,我非常想学习好去证明自己,博得父母的认可,但又想逃回自己长大的家。每天内心就是“我要好好学习”,“我不想学我太痛苦了”,“我要去死”。
初中我就有严重的自残行为。高中阶段也是如此分裂的矛盾,特别是我妈跟我说高考决定人生的一切,考不好这辈子就彻底完了。我每天都是“我要好好学习我可以的”,“我不敢我害怕我会失败的”,“我拖延了我逃避了我完了”,“我没有希望了我要去死了”……我有过几次特别深刻的濒死体验。因为跟养母的关系很好,至少有一种亲情关系可以深度依赖,在一路危险中算是自救活了下来。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克服自己和考试的关系,无法成熟理性地应对考试。
前两年,我准备跨专业考研,深度恐惧再次包围了我,每分每秒都在“逼自己学-痛苦想逃-自我批判反思-想死”中循环,最后因为实在无法承受即将到来的考研失利、父母姐姐看轻看扁的目光,我骗过她们直接没去参加考试。后来就工作了。
现在辞职了在家备考公务员,我再次陷入之前的恶性循环,不能接受自己做错题,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完了,这辈子没有希望了,想死。。。我试过各种激励自己的方式,打鸡血的、正向的激励、反向的倒逼,等等,都只是暂时性的缓解。
之前看过一种说法,就是在脑海里回想自己的相关成功经验,用心流体验去唤醒自己。其实我在考试上也有过成功的体验,大学学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自己很努力也有点天赋吧,考试都不错。也许是因为对现在的考试内容不自信?或者我内心深处并不想考试?但确实是我自己提出要考公的。或许是我害怕自己达不到姐姐的成功?
高考的失败一直让我抬不起头,我努力了很久很久,才缓解了一些对自己学历的自卑。但人生是有很多考试的,投简历、面试也是考试,我曾因为不自信逃避过,这次我真的不想再逃了!
希望您给我指出一个5%改变的方向,非常感谢!

答:
在我看来,你现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考试,而是向你的父母宣告,你也是值得活着的。
小时候的寄养经历让你深信:你是一个「不值得」的孩子(你可能内化了父母的信念,认为这一切都是学习导致的)。但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的不是一次考试的成功(以获得父母的认可),而恰恰是需要一次彻底的失败。因为只有失败才能证明:就算考试一无足取,你也可以好好活着。
高考失败曾经是一个证明的机会,但也许不够彻底。假如这次公务员考试也能失败的话,对你将会意义重大。请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证明自己。
但我理解这件事很难。要理直气壮地做一个考试不成功的人,还要昂首挺胸地活下去,对你来说恐怕太匪夷所思了。我设想了一些这样的建议,但我并没有把握你真的能执行。我把它们从易到难排了一个顺序,你先看看自己能挑战到哪一步:
1,在公务员考试之前,先假设自己考试没有通过,想象自己在考试失败之后怎样生活(你大概率要先找一份工作),怎样让自己活得好一点。
2,跟你的朋友讨论:你感觉这次考不过。
3,跟你的父母讨论:你感觉这次考不过。
4,向你的父母抱怨:你感觉这次考不过,你承担太多压力了,让他们看到你多年积压的痛苦。
5,心平气和地向父母摊牌:你不打算通过这次考试了,你不是考试的料,但你也能够找到自己的活法。——假如父母否认这一点,别理他们。
1到5是从易到难排序的,可以从1开始,尽力为止。当你觉得已经没办法再挑战下一步了,就写信反馈给我。我们拭目以待,完成其中一项或几项挑战之后,对未来的应试心态会带来什么变化。
关于提问:
提问代表您默认:
1)你接受提问有可能发表在这个公号上;2)您接受提问有可能用于后续出版,3)涉及到具有个人识别度的信息,会在发表时删改。
同时,如果您对公开发表或出版有顾虑,请在提问中标注哪些信息需要保密。我会遵办。
通常每周只回答一个提问。您的提问不一定入选,但如果你愿意执行我的建议并承诺回信反馈,有助于提高入选概率。请在提问后说明:「愿意参与反馈」,并留下你的邮箱~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提问。





李松蔚
系统论、家庭、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