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时间
健康
其他
2024-10-03 19:55
北京
度过垃圾时间,至少对心理咨询师而言是必备的基本功。我教过很多初学者,对这份工作还抱有浪漫的想象,希望通过自己精湛的手艺和辛勤的付出,改写或至少是改善一些人的人生。对这些学生,我有时会推荐他们读一段新闻里的文字:在被确诊抑郁症之后的五年中,他试过各种方法自救,尝试了将近十种药物,接受心理咨询,参加抑郁症病友的团体,吃中药,练习瑜伽……当然,这是我随口编的一段话,但我肯定你可以在一些人物报道中找到类似的段落。主角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心理咨询的记录只是为了衬托这个人物的困顿。他在咨询中获得了什么不重要。也许他换过两到三个咨询师,也许咨询了一两百次不止,也许花了几万块钱,这些细节不值得写进文章里,文章甚至懒得告诉你效果如何。哪怕他后来好起来了,怎么变好的?我肯定文章后面会用大段篇幅描述这个人真正的转折——那才是故事的重点。你绝对不会读到一个故事说:主角陷入困境,一个人类的真实困境,他做了心理咨询,刚好遇到一个厉害的咨询师,刚好从咨询师那里听到了一个绝妙的隐喻或启发,然后「砰」的一声,困境消失了。除非是心理咨询平台的软文,否则这根本都无法构成一个故事。通过付费购买的谈话服务就扭转了一个人的一生,世上哪有那么投机取巧的事?他甚至可以从街边的一个流浪汉身上获得某种启发,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他改变了人生观,决定离婚,或者戒酒,或者开创了新的事业,这听上去还有些合理性。从概率上说,这比在一次正襟危坐的咨询中获得启发的概率大多了。重点是,如果这就是你的工作——无论你多么尽职尽责,在一个人身上倾注了上百小时的工作时间,这些努力在他的人生报道中也只是一笔带过,甚至不会占据超过两行的篇幅——它还值得做吗?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都必须先面对这一点。不再幻想自己在扮演一个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你只是收费,提供50分钟谈话。那段谈话里你也许做了很多在你看来意义非凡的工作,但是对于来访者,他只记得当时聊的还算愉快,但他没太听懂你究竟想说什么,离开那个房间时他已经把你说过的话忘掉了一半,回到生活中扑腾了几天,他只记得下周还要花一个小时见你(说明你已经做得很好了),除此之外什么变化都没有,一切如常。这一个小时在生活的滚滚洪流中的占比可以忽略不计。如此重复,或许有一天他的生命会出现质的改变,但那多半是基于年龄和阅历,以及一系列的机缘巧合。所谓垃圾时间就是这个意思了。你做什么,做得努力不努力,效果好不好,对于大局都没什么用。大方向和大趋势注定了,只是需要一些人和一些活动负责填充中间的空白。就像一个人到了机场,得知航班延误,他不确定还要多久才能等到飞机起飞,那是他的主线任务。在那之前他只好随便打发时间,于是他打开手机刷短视频。你给他提供什么内容?无所谓,反正不会留在他的记忆里。但这段时间也并非毫无价值。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只有度过了这段时间,才能度过这段时间——必须如此,否则没有别的方法抵达「主线任务」。哪怕一开始就意识到是无用功,这当中的每分钟也必须算数。这让我想起《老友记》里有一个桥段,菲比交了一个科学家男朋友David,两个人非常相爱,可是面临一个艰难的决定。David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工作机会,在明斯克,但是搬去那里就意味着跟菲比分开。菲比很清楚他最终会做怎样的选择,她在新年夜跟David分手。David很痛苦地说自己做不到,这时候菲比有一段精彩的演说,她说:「噢!你当然可以做到。你只要说: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命,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那么我就会说:你的工作?你的工作?你怎么能说这种话?!然后你就会说:这让我心都碎了,可是我没得选,难道你就不能理解一下嘛?然后我就一边打你,一边大喊:不,不,不,我不理解!这时候你就抱着我,告诉我你爱我,你永远不会忘记我……」这一幕感人又滑稽,菲比一个人非常入戏地自导自演,而观众一直在发出笑声。笑是因为荒谬,一个人明明都预知到了结果,还要在这一刻白费力气。既然说什么做什么都没用,就不能把这一步跳过去,快进到结局吗?平静地挥挥手,大家都省省力气。——但如果可以那么冷静地告别,结局也许是同一个结局,故事就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哪怕结局注定,也必须一丝不苟地完成这个过程,把无用功做足:声嘶力竭地哭喊,拉扯,挣扎——仿佛还能挽回一点什么一样——最后再接受结局。我倒不认为这样可笑。人就是有这样的两面:一个看向更长远的未来,高瞻远瞩地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没有用,那属于前额叶;另一个则是剩下的全副身心,它只活在这一刻,活在每一次呼吸和每一句对白之间,体验当下的欢愉与悲伤。就算有一本人生的剧透书,告诉我们这一刻没有意义,那又怎么样?这一刻的我们仍然只拥有这一刻啊。所以公正地说,一个心理咨询师陪他的来访者度过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哪怕是他生命中最平庸乏味的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重要的变化发生,也不是什么都没发生,不是没有一点意义。最基本的意义就是来访者走过了那段时间,他活着。心理咨询就是他活过那段时间的众多支撑之一,这就是有意义的。咨询师的工作让他在那段时间里多了一点安慰,对自己有一点洞察,或者在冲动想死时多了一层考虑,于是他撑到了下一个转折。值得庆祝。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未必是我们期待的意义。我们能否接受,我(至少这一刻)就只能做到这么一点?我们越来越聪明,知道自己在做的事远远算不上伟大,不会改变什么,也不会被人记住。但我们继续在做该做的事,保持该有的步调。这是可以被训练的心态。明知大局已定,现在做什么都差不多,但还能够心安理得地活在现在,活在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分钟,同时让自己享受一点。屏蔽掉那些「反正也无法改变什么」的声音,它可能是对的,但并不会让这一刻更容易。或许可以这么想:我怎么做都不重要,那就按自己喜欢的样子来。这也是垃圾时间的积极面——事情不会被搞得更砸了,不妨就让自己更洒脱,更尽兴一点。正如没有任何一篇报道,会把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人,归咎于他没有遇到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