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脱胎换骨

健康   电影   2024-02-16 19:49   北京  

很多人看《热辣滚烫》,看的是减肥纪录片,从头到尾只记得贾玲的体重减了100斤,说明她个人有超强的意志力,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减重只是表面。但即使是减重,减到这个份上,也不是意志力的事了。这一点,我们做心理咨询师的最有发言权。那么多想减重的来访者,他们真的只是欠缺意志力吗?而乐莹这个角色一开始呈现出的binge eating,实事求是地说,已经是一种病理性成瘾状态,她只是需要减重吗?

即使只看表面这一层,这部电影呈现的也是一个奇迹般的,从成瘾状态中戒除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核心情绪是疼痛。这种疼痛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被这个世界胖揍时,理所当然的反应,也是我们试图通过成瘾状态,屏蔽的一种情绪。

在今天,疼痛已经是一种越来越稀缺的情绪,不是因为这个世界的恶意变少了,只是我们习惯了。一个不断被毒打的人必须足够地勇敢,才能不断保持对疼痛的正确感知。你要面对自己一直输,一直疼,但未必能像在拳台上那样痛痛快快地挥出一拳,你甚至看不到伤口在哪。

很多人习惯了自己「化解」疼痛,这就是为什么今天那么流行成瘾问题。人们通过食物、酒精、短视频、手机游戏来提取多巴胺。这点多巴胺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只是中和了痛苦,最终的效果就是麻木。就像乐莹,无论被外界怎样掠夺和羞辱,她的反应都是温吞的,回避的,连生气都像是一种例行公事。只要还在吃,还有东西可吃,就行。通过这种强迫性的进食行为,她在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麻木像一层茧一样保护了自己,同时也加剧了与真实世界的「脱节」。

所以乐莹的第一层转变,在于她终止了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不再用成瘾性进食隔离自己。

这已经够得上是脱胎换骨了,不是吗?这意味着她必须找到新的力量面对那些疼痛。运动对她来说不是为了减重,而是她获取力量的方式。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故事只讲到这里,你还可以说这是一部成瘾戒除的纪录片。但贾玲还想通过乐莹的表达,告诉观众第二层意思,那就是「看心情」。

看心情的字面意思,就是都可以,我想怎样就怎样。两个苹果都给你也可以,我都吃掉也可以。那么回到大家关心的减重话题上,就是不减重也可以。胖胖的有什么不好?我高兴就好。

所以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减重前后的两个乐莹在对视。注意那个胖胖的乐莹,不同于之前她那种麻木的失落的状态,她此刻神采奕奕,眼睛里有光,一种自信的,大方展示自己的光。这可不是在表达:我现在好衰哦,还是瘦下来好。

那个画面表达的是,我们都很好。

这才是看心情的意思。我胖也好瘦也好,高兴胖就胖,高兴减重就减重,怎么样都很好。心理学讲了那么多「自我接纳」,这画面就是自我接纳本纳。喜欢自己的每一种状态,改变也会变得更轻松。有人说贾玲拍完电影一口气吃了多少饼干,说明她未来很难一直保持这个体重,问题是她为什么要一直保持?她还要证明给谁看吗?她怎么高兴怎么来啊。假如回到之前的体重,那也是高高兴兴回去的,心态不一样。她赢过,知道自己只要想做就能做到,她就可以看心情了。

你知道自己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那么你站着坐着都会很自在。如果你只能坐不能站,你就会觉得如坐针毡,这时候必须站起来一次。这就是「赢一次」的意义,它为你赋予了可能性。

所以很多人批评这个电影在制造焦虑:大家看贾玲减了100斤,会不会都想减?不会的,而且这部电影恰恰是在制造允许,用铁一般的事实拓展了可能性的空间,让你看到,一个人想做到一件事就可以做到。既然「可以」,那么做不做就看心情。你只要喜欢现在这样,就不必为了追求所谓「更好的自己」而陷于痛苦。你高兴就好。

你可能会想:这不是矛盾吗?既然怎么样都好,乐莹为什么要那么执著地减100斤呢?

这一点,电影明确给出了答案:因为上拳台存在体重的限制。乐莹减掉的每一斤体重,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健康,只是为了上台。

这是故事的最后一层:我接纳了自己,也确认了自己拥有选择的可能性,我用它做什么?

有人不理解乐莹为什么非要上拳台。不图名不图利,这还可以理解,关键你也没有赢啊?要说励志,这结果也不励志啊,明明就是被对方揍得鼻青脸肿,还发朋友圈说自己赢了,赢什么了?——很简单,赢得了一次真刀真枪的较量。

乐莹有两句台词值得注意。一句是说拳击很有意思,两个人打成那样,最后还能抱在一起。另一句是她从楼上跳下来,哭着说好痛,可是连伤口都没有。这两句话其实在表达同一个意思,就是想跟这个世界发生一些连接。拥抱是一种连接,伤口是另一种连接。没有伤口的痛意味着你在被无视,在被隐形的闷拳重击。你被侮辱被误解被损害的同时,甚至没有人把你当做对手。

很多人说了,乐莹有一点讨好型人格。讨好是为什么?就是为了接近这个世界,获得多一点的喜欢。但她的讨好没有换来喜欢。在那些人看来,只不过是她把自己降格到不重要的位置上。她付出一片好意,反倒抹煞了自己的存在。

那么她渴望一个拳台,一个公平接触,双方对视的舞台。惨烈,但是踏实。这就是乐莹安放自己的地方。对方盯着她,击打她,也重视她。每一拳都是公平较量。她不想退,只想继续。

直到她赢得真实的痛,和真实的拥抱。

说回一开始提到的疼痛。在这里疼痛的意义被升华了,它不光是一种生存预警机制,也是与世界真实连接的方式。世界以痛吻我,而我也要对它挥一拳。这一拳是我活着的证明。乐莹还有一句台词说,死了就不疼了,反过来说,感到疼痛就意味着我还活着,就还有机会挥出那一拳。

拥有力量之后做什么?贾玲给出的回答是:选择那些你认为值得的对手,站在你希望被人看到的舞台上,不要退。这就是你和跟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哪怕最后疼得龇牙咧嘴,哪怕一拳挥空,但你已经赢了。你不再是一个可以被无视,被取消的存在。这部电影讲的不是减重,不是励志,就是一个差点被揍到闭气的人是如何脱胎换骨重新活一遍的。每一个挨过揍的人都知道,这时候趴下装死是轻松的,活过来,第一反应一定是痛,剧痛。但一个人不光有能力面对这种痛,还可以把它带上自己为自己挑选的舞台。

无论是乐莹,还是作为一个导演的贾玲,都在用自身的存在宣示这种力量:我们都可以站在自己的拳台,面对每一个公平的对手,迎接每一次疼痛和拥抱。而那些隐身在暗处的凝视、审判、嘲笑和掠夺,既不值得讨好,也不值得反击。它们不过是你转身奔跑时,脚下扬起的灰尘。



李松蔚
系统论、家庭、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