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关系障碍

健康   其他   2024-10-09 19:50   北京  

我最近在想,也许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更适合从关系的角度命名,就叫自恋关系障碍

把它命名为「人格」障碍,关注的对象就是单个人。仿佛问题局限在个体内部,个体的病灶导致了某种异常或不方便。这会带来一个麻烦,那就是这个人本身并没有「治疗」动机,他快活得很,倒霉的是他身边的人。——他们又没什么办法,因为被诊断(且拒绝治疗)的另有其人。所以我觉得,把它看做关系的疾病,是更简便的一个视角。

关系是有可能「生病」的。自恋关系的病理性特征在于,只有一方会从这段关系中持续获益——因此叫自恋关系。双方利益不一致时,优先满足的几乎总是同一方。哪怕通过语言的修饰,另一方也被说成收获了某种「好处」(真实的获益方甚至会把自己描述成牺牲者),但是客观地看,一个人在一段关系中长期受损,必然会带来整体的消沉,下坡路持续走几个月甚至几年,这种变化骗不了人。

对一个在关系中长期折损的人,问一问「这段关系让你变得更好了吗」,答案几乎是一目了然的:你的体重出现非正常的下降,没有胃口吃饭,睡得也不好,你为对方花了很多钱,让渡了很多自由,你每天的很多时间花在做自己并不乐意做的事情上,你经常有被消耗的疲倦,你开始喝更多的酒,情绪变得焦躁,争吵变得更频繁……这都是客观事实。哪怕你主观上还在为这段关系辩解。我有一个来访者,成年之后还常常接受父母的指责,她觉得都是因为自己不好。但我请她估计一下,日常的不开心有多少来自于这段关系,她说是80%以上。

这就是有问题的关系,是要改变的关系。

在自恋关系障碍中,只有一个人的声音,另一个人是仆役,是猎物,是攫取利益的工具,是出气筒,是背景墙。很多人也许会联想到职场关系,上班时日复一日榨取自己,被老板挑剔盘剥,这算不算在关系中单方面受损?但是不能否认,每一个在岗位上忍气吞声的牛马心里至少还有一个声音:实在不想干了,老子就走人!——所以哪怕是画饼,老板多少也要给一点回报,照顾一下牛马的心情。正因为此,工作关系中还存在着某种对等性。

发不出声音的时候,「离开」就是最后的声音。而极致的自恋关系障碍,连这种声音也不允许。一方面是彻底不平衡的利益结构,另一方面却长期屹立不倒。由此可以推论自恋关系的两个要件:

第一,关系中存在明显的失权(感)

第二,不接受自由退出。利益受损的一方有天大的不满,都必须留在关系里,而一旦考虑离开,就会遭遇空前的阻力,这些阻力包括但不限于:

  • 暴力,人身威胁;

  • 讲道理,论证这段关系中的一切安排都是合理的,结论是「你没有理由对此不满」;

  • 严厉的道德指控;

  • 强烈的情感攻势,自我折磨,引发内疚,「你知不知道我为这段关系付出了什么……」;

  • 跟踪,监视,无孔不入的骚扰;

  • 滑跪,送礼,道歉,千方百计挽回;

  • 来自重要他人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 自我认知扭曲,怀疑自己的决定:我会不会误解了这段关系?(就是俗称的被PUA);

  • 内在的阻力,例如讨好型人格,习惯性地担心不被喜欢,或者对未来的强烈恐慌;

  • …………

好吧,也不能说这里完全没有病态的「人格」。如你所见,大部分阻力来自所谓的「获益方」。他们把一段明显有利于自己的关系紧攥在手里,或许是出于处心积虑的谋略,或许只是无意识的惯性使然。这种情况下说他们是病人也没什么问题,他们需要为这段关系的病理性承担更大的责任。

但不要转移焦点,人有问题,关系也是一段病态的关系。缺失了发声的可能性,这段关系就会成为束缚一方的枷锁,而不是滋养双方的容器。无须指控另一方的人品,更不需要分析他的人格健康,对方有没有NPD的人格特征不重要。哪怕他是个好人,看上去含辛茹苦委屈巴巴,又怎么样呢?这段关系仍然像紧箍咒一样让人窒息,它出问题了。

正常人也可能形成自恋关系,无意识地扮演掠夺者的角色。有些阻力是由失权方提供的,它或多或少满足了某些隐秘的心理需求(有些人在受到损害时,反而会获得某种奇异的安稳感)。这不是为了指责受害者,只是单纯地描述关系中的症状。还有一些阻力来自第三方,就像有些父母无法接受子女离婚,导致一段失衡的婚姻被堵上安全出口。甚至有可能没有任何人做任何事,阻力纯粹是想象的产物,作为一种虚无的观念性的存在,「离开就是不行……」。总之,有的是原因维持这种关系。

不要陷入找原因的思维。可以不是任何人的问题,只是因缘际会之下,造就了一段吞噬性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定义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个人的道德审判。真正重要的问题就只有两个:如何识别自己处在这样的关系中?以及,怎么改变?

识别自己的处境,比识别一个NPD人格容易多了。后者涉及到对一个人的判断,用抽象的诊断术语对照他的内心世界(有时对方还未必会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前者只需要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就好:我是不是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开心了?这些不开心是不是都来自于特定的某个人?我可以在他面前表达自己的需要吗?我会被认真对待吗?每次跟他聊完,我都会怀疑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吗?

如果是,这段关系就值得你考虑一下了。

这种思路尤其适合那些被深度PUA,陷入认知失调的人。我的经验是,很多长期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人,都偏向于认知为自己的问题,主动替另一方辩护,比如:「老板那么说也是为我好」,「我妈妈不是一个坏人」,或者「其实他为我也牺牲了很多」。他们想表达的是:这个人没有那么错,罪不至此,并且不能排除我在这段关系中也有问题。——在一段关系中持续受损的人,往往是没法理直气壮地指责对方的。那么我们的焦点就回到最初的问题:是的,但这段关系有让你变得更好吗?

这段关系不利于你,就要改变这样的关系

目标是改变关系,而不是指控/惩罚/改造有问题的人。不必夹带私人的怨气,态度温和,但是足够坚定。从拉开距离开始关系中的任何一方感到不舒适可以主动拉开距离。守住边界,不妥协,甚至不回应,保护好自己的利益,照顾自己的需求,这些动作有助于软化一边倒的自恋。

改变关系,不等于在关系中改变自己。者的差别相当微妙。我们常常把改变指向个体的努力,关系整体的责任被悬置了。这也是为什么要命名为「关系障碍」。一段关系习惯性地吞没某一方的声音,请他个人提高音量的努力就没什么用。重点是,这段关系是否能建立新的规则,帮助那些隐藏的声音被表达/被听见?而不是「你需要改善通」——正是关系让沟通变得不可行是吗

最后别忘了,还可以离开。健康的关系包含自由退出的可能性。不妨在想象中多演练几次:对方离开时,我该如何面对?我要离开,对方又会如何挽留?我能否抵抗压力?在这个语境里,离开不是消极的逃离,也可以视为重塑关系的一种努力:无论情愿与否,这段关系必须承认你的声音

李松蔚
系统论、家庭、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