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也被称为泌尿系统感染,是细菌等病原体在尿路上皮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尿路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在肾移植受者中,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可高达7%~80%。而性别是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由于生理构造的特殊性,女性尿道较男性相比既短又直,而且女性尿道口紧邻阴道口和肛门,导致细菌更容易“乱串门儿”。此外,尿路感染还与患者年龄、导尿管留置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目前一般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将尿路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非复杂性尿路感染)。其中下尿路感染主要指膀胱炎和尿道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和排尿困难等,但一般没有发热等全身性症状;然而如果治疗不及时,细菌就会沿着尿路逆流而上,引起上尿路感染,也就是肾盂肾炎,这时症状就要严重的多,除了尿频、尿急、尿痛外,还会出现寒战、发热、移植肾区疼痛、甚至恶心、呕吐等全身性症状。
在肾移植受者中,诊断尿路感染最常用的方法是尿液分析和尿培养。尿液分析可以通过检查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细菌、蛋白质和亚硝酸盐等指标,对尿路感染进行初步筛查。而尿培养则是确诊尿路感染最可靠的方法,它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并测试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此外,灵敏度和特异度更高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可以检测到那些难以在培养中生长的微生物,从而提高尿路感染诊断的准确性。目前在肾移植受者尿路感染中,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其他较为常见的致病微生物还包括克雷伯杆菌、肠球菌、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
在尿路感染的治疗方面,对于无发热、无移植肾区疼痛或血白细胞计数正常的下尿路感染患者,推荐首先根据经验性用药方案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常选择口服喹诺酮类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疗程5~10天。而对于出现全身症状的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患者,建议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静脉抗生素治疗,疗程14~21天,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如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碳青霉烯类药物,同时注意根据肾功能调整抗生素的给药方案。而在患者临床症状消退且药敏试验结果明确时,可考虑使用口服药物替代静脉抗生素治疗。需注意的是,在治疗期间患者应保证适量多饮水,多排尿,同时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酒精的饮料,或食用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加重尿路感染症状。
有效的预防是降低移植后尿路感染发病率的关键,推荐肾移植受者在移植后6~12个月内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作为一线预防药物,在预防肺孢子菌肺炎的同时预防尿路感染。
赵闻雨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器官移植专科分会委员、《中华器官移植杂志》青年编委。
长期从事肾脏移植领域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在成人/儿童肾移植、肾移植相关并发症诊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SCI论文16篇,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2项,参编专著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