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与中国渊源深厚。明清时期,中国多次对琉球国王进行册封,琉球亦长期向中国朝贡,贡品中有琉球传统染织——琉球红型。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当时琉球进献的红型染织布匹(图1、图2)。
图1:琉球红型:粉色地印彩折枝花彩云纹(19世纪)
(故宫博物院藏https://www.dpm.org.cn/explode/others/258181.html)
图2:琉球红型:米色印彩花布(17-19世纪)
(故宫博物院藏https://www.dpm.org.cn/explode/others/258181.html)
琉球红型通常就地取材,选用琉球当地常见的芭蕉、苎麻等植物作为原材料,经过复杂的工艺提取植物中的纤维,再以矿石、胭脂虫等材料进行染色。染制出的纹样色彩明亮鲜艳,寓意明确。琉球红型多用红、蓝、黄、紫、绿这五种颜色,勾勒出琉球群岛独有的自然风光。比如,以大红色象征岛屿、珊瑚;以蓝色象征天空、大海;以绿色象征琉球群岛上的花草树木等。
十五世纪上半叶,尚巴志统一琉球后,大力推行海外贸易,同中国、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往来频繁。于是,琉球红型的创作风格及制作工艺也受到这些国家的影响。
琉球作为明清的附属国与我国交往尤为密切。明洪武年间,“闽人三十六姓”被派往琉球,帮助其开发建设。因此,琉球红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蓝印花布的影响,其创作风格及制作工艺都和中国蓝印花布极其相似。不过,在制作工艺上,琉球红型在染色后需要经过水洗工序,而中国蓝印花布则是采用小刀刮灰去除防染糊。
在日本本土,还有一种型染叫作“蓝型”,同中国蓝印花布一样,用作庶民服装。在文化渊源上,“蓝型”亦与中国关系密切。
关于“琉球红型”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人认为来自中国。在古琉球语中,“闽”与“红”发音相同,所以琉球红型的最初创作技法很可能来源于“闽人三十六姓”。
从十八世纪起,琉球红型作为祭祀及迎接中国册封使臣的“组踊”服装(图3),开始受到琉球贵族女子的青睐。为此,王室专门成立“绀屋”(染坊)为红型制作型纸,创作新花样,从而使琉球红型迎来创作繁荣期。
图3:御冠船舞
(图片来源于网络https://mabui.jp/interview1-kawataisako/)
然而,十九世纪后期,随着琉球王国的覆灭,红型滞销,“绀屋”衰败。二战期间,冲绳满目疮痍,绀屋中的型纸花样和工具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古型纸几乎全部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二战以后,为了恢复琉球红型,城间荣喜带领红型匠人们收集并传承了不少型纸及制作工艺。冲绳的小学也开设了琉球红型课,着力培养儿童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现在,琉球红型作为琉球特有的文化符号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的喜爱,可以说琉球红型已经开启了复兴之路。
作者:卜萌,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