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强 | 开会的意义在于交流(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闭幕总结)

文摘   2024-10-31 19:04   吉林  

开会的意义在于交流

(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闭幕总结)

徐  强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辛苦了!感谢各位嘉宾不远千里万里,来到东北师范大学。我们在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两天。连续召开过多届的国际手稿学研讨会的历史,又续写了灿烂的一页。

总结本次会议,我感觉有四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学术的收获。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跨学科视野下的手稿研究”。大会收到论文近90篇,最终有70多篇参会宣读。论文涉及的话题范围有文学、艺术、科学、历史、学术、翻译、编辑、出版、教育等领域;时代跨越古代、近代、现当代;方法有理论演绎,有史料发掘,有个例解读,有旧案发覆。各位作者的学科与职业的背景也是多种多样。诸多论文正是大家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聚焦于手稿这一现象,展开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因此是当得起“跨学科视野下的手稿研究”这一主题的。


第二,交流的收获。国际友人可能有所不知,在中国,每年到这个时候,学术会议特别多,其中有一些难免流于为开会而开会,为执行预算而开会。我们这个会议绝非如此。这两年各高校经费比较紧张,东师也不例外。我们没有什么花钱的压力,开会主要是靠做事的动力。大家文章写好了,知识生产出来了,学问做出来了,为什么还要见面开会呢?我们认为,开会的主要意义在于交流碰撞。中国古话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又说“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商量”“培养”的交流性:中外交流、不同观点的交流,不同学术方法的交流,资深学者和年轻一代的交流,会上的和会下的交流。

在中外交流这一方面,我个人感觉,与往届相比,今年中外学者的话题交集扩大了,国外学者报告的阅读痕迹问题、作家档案问题、书信的物质性问题、文集编纂问题、创伤写作问题、编辑实践问题、手稿研究中的人工智能问题,都可以在与会的中国学者中引起很多的共鸣。

年轻学人多,博硕士研究生参会热情高,是本次会议的一大特点,我认为也是一个优势,显示了手稿领域未来的积极态势。还有好多位博士生、硕士生在报名截止后请求参会,或者请求开放线上渠道,限于条件,我们没能够全部满足,但从中感受到大家是渴望交流的。


请大家注意,本次会议还有一个似乎违背常规的安排:很多场次让年轻人甚至博硕士研究生给资深学者作评议。这与其说是客观需要,不如说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倡导一种朴素求实的学术风气。有些评议人接到任务有所犹疑,我们极力鼓励他们大胆评论,甚至是直率的批评。当然,事实上我感觉评议还是没有完全放开,但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今后成为一种常规,这对于学术批评、学术民主,对于切磋琢磨,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友谊的收获。手稿学是个相对小的圈子,小圈子的好处就是老朋友多,不像有些会议,动辄几百人,而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员更新率高。我们的会议基本盘占比重,稳定性强。包括国际同仁,也有好几位以前都在线参加过我们的会议,这次终于见面,成为更亲密的朋友。当然每次也都能结识新朋友。在主办三方中,东师和交大的合作由来已久,是老朋友;现代文学馆首次加入,是新同盟。通过会议,三方加强了联络、深化了合作、升华了友谊。相信今后的联络、合作与友谊会越来越深。

第四,情怀的收获。手稿学会议历来有个传统,即富有人文性。本届依然如此。五年前我们在这里提出了手稿“摩挲”之说,在同仁中盛传一时;本届我们再次设立展陈专区,提供摩挲环境,营造感性氛围,使大家近距离地亲近了带有生命体温的作家手泽。有同仁在会议期间度过了难忘的生日,有学者惊艳于东师校园风光,拍摄到绝美的静湖秋色,还有人在朋友圈发布了“签名式桌签”、“别致的手册”“资料超多、袋子拎不动”“体贴周到的会务”等细节,参会校友深夜神游校园等动人事件,以及会上会下各种温馨的花絮瞬间。我们学校有一句话:“一次东师行,一生东师情”。很欣慰、很希望东师之行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最后是感谢:

感谢上海交大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会议筹备期间通力合作;

感谢支持单位《丛刊》《文艺争鸣》《东北师大学报》的有力支援;

感谢东北师大文学院对手稿学术的有力扶持,学校外事部门对会议申办的大力协助;

感谢王锡荣教授、易鹏教授在会议筹备方面的策划指导,尤其感谢易鹏教授在国际学者联络方面的宝贵帮助;

感谢来自各国的境外学者们!你们的到来,带来学术的丰富启示,也提升了我们这个会议的影响力!

感谢提供手稿观摩的收藏界朋友、感谢媒体的朋友们;

感谢各位主持人和评议人,感谢发表报告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这次会议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最后感谢会务组,包括翻译团队的辛勤劳动!你们辛苦了!

由于条件所限,会议安排和招待或有不周之处,敬请大家海涵。祝中国手稿学不断进步,祝大家返程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往期回顾:

东师手稿 | 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全景速览

【课程预告】熊 辉 | 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东师手稿 | 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开幕式致辞集

东师手稿 | 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剪影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以“整理手稿遗产、推动手稿学术、弘扬手稿文明”为宗旨,秉持“文章与书艺兼顾,还原、阐释、鉴赏并重”的学术追求,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咨询平台。


第二百四十七期

策划:徐强

统筹:王增宝

轮值编辑:邱李梓卉


手稿研究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