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竹文|新诗民族化观念的延续与新变——臧克家为《乡土诗人》题词

文摘   2024-08-23 16:31   吉林  

编者按

2023年1月起,老牌文学杂志《鸭绿江》联袂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在该刊开设“名家手泽赏读”栏目,以当代作家手泽为主,每期选择文字内容与书法形式两美、史料意义与艺术价值兼备的作品一件,配以赏读文章,叙述史事原委,揭示审美要点。部分篇目转载时将恢复因版面原因删掉的文字,或增加相关插图资料。

本篇原刊《鸭绿江》2023年第8期,感谢作者及原刊授权转载。



























新诗民族化观念的延续与新变

——臧克家为《乡土诗人》题词


余竹文


民族化是中国新诗发展长河的主要干流之一。在现代诗歌史上,闻一多首倡新诗的格律,沟通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形式关联,可以说是新诗民族化的显要观点。“十七年”时期,毛泽东的新诗主张为民族化赋予了新的意义,他认为新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还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臧克家既是闻一多艺术衣钵的继承者,又因与毛泽东的密切联系而深度接受了其新诗歌民族化主张,可以说他是这两次民族化热潮的亲历者,更是身体力行的提倡者与实践者。

臧克家素有“农民诗人”之称,早在其处女诗集《烙印》出版时,茅盾就准确地指出诗人“只是用了素朴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此后的数十年间,臧克家在抗日救亡、民歌化等不同历史语境中延续并发展其新诗民族化观念,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诚然当得起“民族气派”之誉。但在新时期之初的朦胧诗论争中,臧克家持论偏于保守。因此在1980年代以来以新、变为尚的文学史叙述中,臧克家晚年关于新诗民族化的理解与探索鲜被论及。这些理解和探索,可以从他1985年赠《乡土诗人》杂志的题词中窥见一斑。

1985年10月,《乡土诗人》在黑龙江绥化创刊,以“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为旗帜。臧克家为该刊题写刊名,并做了较长篇幅的题词。题词全文抄录如下:

 “月是故乡明”,谁不爱自己的故乡?用诗来表达这种感情,使读者读了感到亲切,引起共鸣。但,爱乡一定要和爱社会主义祖国联系在一起,对照新旧两个时代故乡的迥异的情况,才能真正感受到故乡信美真吾土了。

为《乡土诗人》——乡土诗特大号题句
臧克家
八五年八月


图1   臧克家赠《乡土诗人》题词

乡土诗是1985年以来众多“第一代”诗人倡导的新诗流派,臧克家无疑属于其中的举大纛者。他自朦胧诗论争以来就站在民族化立场上,呼吁“诗,应该群众化,民族化,不能‘小众化’,太‘洋化’”。但要推动某种文学思潮,必须考虑到具体的时代语境。1980年代中期,无论是“十七年”的民歌体还是曾掀起论争的朦胧诗,都已在诗歌的迅速迭代中成为历史。正如朦胧诗的支持者谢冕所言,“兴奋的中心已经转移”。那么,对于站在反对朦胧诗立场上的“第一代”诗人们来说,他们需要新的依托,以阐发其观点,乡土诗的崛起恰逢其时。也恰恰是在1985年10月,臧克家的母校山东大学出版社为他出版了《乡土情深》一书,书中所收各篇,集中展现了诗人对于生身之所和艺术根脉所系的诸城故土的深沉眷恋,这与他给《乡土诗人》的题词形成明显的呼应。对于《乡土诗人》创刊,与臧克家观点相近的另一位诗人丁力说得更加直白:“现在报刊不重视乡土诗歌,赶现代派的时髦,这种脱离群众,脱离生活,脱离时代的古怪诗是行不通的。”可见提倡乡土诗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对朦胧诗论争的话语延续。因此不难看出,臧克家所言之“爱乡一定要和爱社会主义祖国联系在一起,对照新旧两个时代故乡迥异的情况”有其所指。

在另一个层面,臧克家等支持乡土诗,和1980年代中期的文学思潮具有一致性,这也体现了新诗民族化观念面临的一重新变。随着西方文学技巧日益在中国文坛受到重视,一种基于民族传统的现代性焦虑随之产生。在这个意义上,以小说为主的寻根文学和乡土诗产生了一致性。所不同的是,前者在文化保守主义的外衣下,有目的地突破当时的文学文化秩序;后者继承“十七年”的“两结合”理论,以抵抗性姿态面对西化的文学与文化思潮。臧克家在题词中强调“使读者读了感到亲切,引起共鸣”,就蕴含着以乡土带动诗歌回归现实的整体思路。
图2   臧克家为《乡土诗人》题写的刊名

臧克家诗艺传承新月派,一直重视新诗格律;伴随着新诗民族化理念的强化,他到晚年借力倡乡土诗,再次汇入新格律诗一脉,践行着诗歌“要体现时代精神,贴近人民,感情要真挚,要有民族风格”之诗学观念,成为表达“第一代”诗人晚年观点的代表性人物。

臧克家生于1905年,幼年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其中当然包括传统的书法训练,基本用笔和结体的规矩性自不待言。其书法的一般风格,可以描述为:走笔灵动,简洁明快;起笔多按顿,收笔常轻盈;结字开张,章法疏朗,稳重中见活泼,风格明显,辨识度高,是现代文人书写的代表。至于书写工整、释读容易,则显然与其长期的编辑生涯养成的体贴读者的习惯有关。198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臧克家与茅盾等一批“无意为书家”的著名作家一道,被吸收为第一批会员,这是其书写艺术为主流书法界承认的以一个有力证明。



作者简介


余竹文为徐强、刘竺岩合作主题文章所用笔名。
徐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竺岩,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往期回顾

张勇 | 郭沫若手稿、手迹研究的学术价值与路径方法


王宇平 | “最短的剧本”与“未完成的文学”——夏衍《祝福》电影剧本手稿探赜


旧作拂尘丨刘 烜:叶紫的《日记》手稿


李菁 | 一封写给东师手稿训练营诸君的信(“纸色墨香”专题手稿营回顾九)


唐田恬 | 李鶴年遺劄九通小箋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以“整理手稿遗产、推动手稿学术、弘扬手稿文明”为宗旨,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资讯平台。


微信公众号:手稿研究

微信号:shougaoyanjiu

联系方式:wangzb0529@163.com

敬请关注、投稿、转发


第二百三十三期

策划:徐 强

统筹:王增宝

轮值编辑:李佳禧


手稿研究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