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晨 刘诗涵 | 共赴国际手稿会议(会务回眸两篇)

文摘   2024-11-18 18:41   吉林  

共赴

国际手稿会议


记国际手稿会议幕后二三事

王雪晨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24级研究生)


“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于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很荣幸能够成为一名会务人员深度参与其中,于是便有了这一篇记国际手稿会议幕后二三事。


大会开幕式所拍


 会议正式开始的前一天,我被分配到了签到组,签到组的成员主要负责抵达酒店学者的签到、入住办理以及物品发放等。事务简单,但是毕竟是大姑娘拜天地——头一回。猜想签到处是参会者对于大会的第一印象与感知,于是头一天晚上也算是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精心搭配了小西装、衬衫和裤子,但是计划终归赶不上变化。晨起时,便发觉脑袋昏昏沉沉,我便觉得事情不妙,只好给自己塞了一粒感冒药,套上了大棉袄。于是,后来当朋友见到我们的合照时候,真诚地询问我,长春真有那么冷?我说:maybe.朋友问我,怎么好端端地说起了英文,我说:别急,听我接着讲啊。


会务签到组合影


早晨不到八点钟,我们六位负责酒店签到事宜的同学一字排开、坐姿整齐、“笑容亲切”地坐在酒店一楼大厅签到处等待,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的博士师兄大岩哥和可爱活泼、聪明美丽的来自汉语言专业的诗涵。

      当第一位参会者出现的时候,我们都很兴奋,摩拳擦掌。他询问我们是否可以帮助他,他问:谁能帮他翻英语(大致意思),just a little.我回答说:Maybe I can try.结果发现确实也是just a little。后来得到妥帖解决,于是告一段落。我和同窗赵同学深受感触,于是打开不背单词APP怒背两百个单词。这儿插一句,这个APP名字取得挺有张力,取名叫不背单词,但是打开它的都是来背单词的。虽然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不过就成果看来,效果不显。正所谓厚积薄发,那我说薄积只能一言不发。另外,要感谢彦彦同学的人物摄影技巧,这期间扎扎实实收获了几张不太需要依靠后期“修修补补”的照片,朋友说:拍得好,很明媚的感觉。


同窗邓彦彦拍摄


上午时间段抵达酒店的参会人员较少,因而手头的活儿相对轻松,诗涵提议我们来一轮以网文的方式打开名著,猜名著名字,这实在有趣。我只猜中了一个。难度有限,放这儿给大家大家伙也猜猜:霸道虎妞强制爱——打一名著。自由竞猜,恰巧在十二月一号前猜对的,找我兑奖,名额有限。嘿,怎么有种互动文本的味道。

      随后是茶歇组的任务,作为家族里的小辈,逢年过节端茶倒水的业务能力尚可。在家时,父亲就时常嘱咐我:满杯酒,半杯茶。一来是茶水滚沸,方便喝茶者端杯,而不至于如光手逮刺猬——无从下手。另外,另有一层隐义,满杯的滚沸茶水有些赶人的意味在其中,且细细品。二来是我查阅习得,半杯茶体现了茶文化中的谦逊与克制精神,我想与中庸的思想精神大抵是一脉相承。在喝茶者没有刻意要求的时候,理应是如此,而如果喝茶者主动提出要求,为他多添一口茶水,将茶杯灌满,那就要另当别论了。若是刻板至斯,恪守规则,硬要将上述阐述给人家剖析一番,未免有些扫兴,而且有怠慢之嫌疑。

       还是说回到这次会议的茶歇本身,对于喝,我们准备了不同种类的咖啡和红茶。同窗赵璐安与我各自站在咖啡与红茶的一边,颇有“分庭抗礼”之态,我们二人左右两侧对称地摆出邀请状的姿势,被卢鑫师姐用手机巧妙捕捉下来,留下了欢笑一幕,很有纪念意义。

      这红茶茶叶一经热水冲浸,成色红浓明亮,入口齿颊间香气馥郁。据我观察,一些外国学者似乎对于茶很感兴趣。隔天去找洪师姐请教时,还碰见另外两位特意请教茶品种类的同窗,洪师姐告诉我们这是云南红茶,滇红。

      会议间隙,在走廊上碰见两位大摄影师——天权师兄和植玉师兄扛着相机在走廊里休息片刻。喔忘了说,还有一位精通摄影技术的、但来无影去无踪的大摄影师——航宇师兄,之所以说他来无影、去无是因为好像哪儿都找不到他,比如此刻的走廊上。但是又哪哪都在,一会在摄像机旁边,一会儿又在楼上楼下穿梭,实在神奇。无奈没有抓到航宇师兄的人影,我便给眼前的两位前辈递上去两杯滚滚浓茶,给植玉师兄的眼镜“熏”得好一阵迷雾,同窗赵璐安陪同一起品茶,几人谈兴颇浓。我随手记录下来,回过头一看,怎么有点港风味道?定然是发型或者气质使然。  


刘天权师兄、同窗赵璐安和王植玉师兄品茶经典场面,左起


 另外一些学者选择了咖啡以提神,足见上半场大会内容之精彩充实,以及下半场会议内容之令人期待 。本人颇爱联想生发,由于手头的任务,并没有能够走进会场,但是从参会者的交谈的只言片语间、神态以及饮品的选择上推测,是这样的。

茶水设在嘉宾休息室外,嘉宾休息室内,是大会很有特色的一个环节——手稿摩挲。文字不仅是用于读与写,还可以用来摸的,颇有意趣。我拍下了一张一位学者带着手套触摸文集,并为文集翻页的图片,大家围着文集交谈,各抒己见。中间有一刻出神,仿佛置身于一场千古文学对话的场景。


手稿摩挲环节记录


有些羞于站在学者们身后偷听交谈,于是跟在两位熟识的文思老师、增宝老师身后,浅听几句,收获匪浅,也深感读书与思考之急迫。“偷听”几句过后,便被展台上的手稿吸引,尽管手稿被一层保护膜包裹着,轻轻抚摸,仍有很深的交互感,暗暗想着在极其强调交互的网络时代,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学界的古今交互对话呢?


徐强老师与外国学者交谈

于文思老师与师兄刘航宇

徐强老师、王增宝老师与学者交谈


见到手稿的照片与亲眼见到手稿的的确确是两个概念,两种体会。真正亲眼看见书本上文学史里面的作家曾用过的稿纸上删除、圈改、划动的痕迹,有种难以言表的触动感。我才真正明白在这个电子媒介的时代,乃至于AI 写作进入研究视野的时代,手稿保存与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我的感受在于:首先,通过手稿的改动、调整,可以窥见写作期间的思绪变化与思路转变,仿佛是一种跨越时代的、面对面式的沟通交流。另外,写文章挥笔而成、一字不改固然好,不过免不了勾勾改改,足见其写作过程之思虑缜密与精雕细琢,这对于仍处于学习与探索阶段的写作学习者来说,是莫大的精神鼓舞与激励。最后,让我想到刘雨老师在课上谈及的观点:写作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写作显示或创造人们刚刚逝去的那一刻转瞬即逝的欲望。”也就是说书写这一过程本身也在建构书写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徐强老师在采风课上谈及的“语言的痛苦”以及“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通过手稿之勾改,暗暗猜想许多年前几位作家是否也曾纠结于此?一张手稿,勾起无数联想,实在妙。

       关于吃,我们准备了小蛋糕、水果和小点心。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筹备一次大会背后的准备工作是那么琐碎,要做到周到与事无巨细真心不是一件容易事。不过胜在洪师姐和卢师姐指挥有方、承担了大部分任务,且团队内氛围融洽、团结有序,最终顺利完成任务。我负责给葡萄剪枝,没想到茶歇组也有这手艺活儿,好像手边做的是插花艺术,享受其中。身边撕包装纸的、涮托盘的、摆盘子的,我说这氛围很像过年,热热闹闹的。忍不住用手机记录一张,大家伙儿也表示赞同。


茶歇组做茶歇准备,石胜振师兄、佘飞师兄、卢鑫师姐、邓彦彦、洪丽霁师姐,左起


下面这张是我在下午的手稿大会即将开始前抓拍的一张。增宝老师、戴艺昕师姐和同窗王涵在会前紧锣密鼓地准备设备播放事宜。为什么说是抓拍呢?根据前几次的记录经验,我摸索出来一条普遍性尚待考究的规律,所以只能做推测,那就是增宝老师只要用余光瞥见了有人在给他拍照,就会下意识地躲闪,导致镜头追,他躲,再追,哎?又躲了......十分考验镜头捕捉能力。


王增宝老师、戴艺昕师姐和同窗王涵,左起


另有一趣事,用以作结。大会的两天时间里,因为几次恰巧的帮忙,而偶然结识了一位外国女学者。会议结束后,那位外国女学者临走时冲我微笑,对我说:It is kind of you ...I hope you get a chance to come to Europe.(印象里大致如此)。一时情急,觉得Europe这个单词实在熟悉,顿了一拍,才恍然大悟。虽语言有不通,但是眼神也能传递信息。她很有耐心地等待我的回答,遂接上一句In the future.她满意地点点头,我留下一句Have a good time.之后两人挥手告别,感慨颇深,有时情绪是先于语言的。另外,经此一事,从此下定决心多练口语、听力,不能光学纸上英语。


大二生“勇闯”国际手稿会

刘诗涵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


2024年10月13日,这场汇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国际手稿学研讨会终于圆满地结束。9月初,我就在手稿研究公众号中看到2024年国际手稿研讨会将要在东师文学院开展的消息,当时就推算了日期看会议进行的两天内是否有课,想着向增宝老师询问是否有机会旁听学习,从老师那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十分欣喜。增宝老师又问我要不要参与会务工作,真是求之不得啊!于是乎我有幸成为签到组成员参与到会议的会务工作之中,从10月5日进入会务工作群,到10月13日会议结束,短短9天里发生了许多趣事,写下只为分享一二。

       作为才进入大学一年多的“新人”,第一次参与这样规模的学术会议心中十分紧张,一开始进入会务工作群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有什么任务需要我去完成,在群里潜水观望一天后,10月6日群里发出的分组及工作安排才让我有一种“柳暗花明”之感。10月7日下午三点,老师和会务组的同学们一起在131教室梳理会议流程,听徐强老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先给翻译组的同学讲参会人员的发言稿,虽然只是大致讲讲文章,但是能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了讲的内容,我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选徐老师的课去听。徐老师带着我们梳理流程,强调了会务工作中一些重要事项,还给我们分享自己第一次参与大会的经历,听完之后不光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心中紧张的情绪也消退了不少。结束听到学姐说最好要统一着装,起码要穿上白衬衫黑裤子,我就开始对我前几天让家人寄西装的事而沾沾自喜,还好我提前想到这个注意事项,不然又要手忙脚乱地去准备了。

10月7日徐老师梳理流程

10月10日晚上看到群里发消息需要空闲的同学帮忙装资料,于是立刻出门,想着快点去帮忙就能快点完成任务去上晚课。走到文学院门口正好遇上资料送到,装完资料恰好赶上了上选修课的时间,多么天衣无缝的时间安排!

10月10日装资料和名牌

师梳理流程

10月11日一大早就和几个签到组的学姐汇合一起从学校出发去长春垠禄酒店等待参会的学者签到入住。签到这个任务,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简单在于,我只是负责询问签到参会的学者13日中午是否需要在酒店用餐,做好登记即可。不简单的是询问外国学者,听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在我们面前用流利的英语问话,脑子里飞速运转搜罗着听到的词汇意思,却像搅拌机一样搅成了浆糊,一时间不知道该用什么句子回复。尤其是日本的学者明星圣子看到她的名牌上写的是“圣”而不是“聖”,询问我们是否打印有误,我们当时并不知道“繁体字”的英文是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也不知道“简体字”是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只能疯狂回想单词来解释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最后竟以学长一句“old word”回复,真是想穿回过去狠狠地教训那个不想学英语的自己。当听到垠禄酒店的一位工作人员用流利的英语和他们交流,还充当了一次我们之间的翻译时,惭愧更甚。

      在酒店大堂待了一上午也就只有几位外国学者来签到入住,到了饭点,竺岩学长给我们点了午饭,才打开盖子就看到有参会的老师来签到,全部人手忙脚乱地盖好饭塞到桌子下面去,等老师签完到上楼入住后大家相视大笑,相互打趣刚才那个慌乱的样子。

      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七点,来签到的老师不多,于是乎空闲的时间里我们签到组的就开始找活动消遣。

      其一是真真假假“徐老师”。由于组内的学长学姐都已是研究生,而我还是一个大二的本科生,学历差距让我这个话痨暂时消停了,提醒自己当好一个乖乖学妹。直到我偶然间一抬头拍下了“徐强老师”的背影发在群里,大家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张图片中的背影竟与前一天在131教室开会时徐老师的背影极其相似,甚至在我们激烈讨论的时候又走过了第二个与徐老师相似的人。看来徐老师的穿搭审美是站在潮流前沿的,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相似的“徐老师”呢?

两位假“徐老师”


真“徐老师”


其二是拍照摄影活动。宽敞明亮的大堂里,好看的灯饰发出的暖光,极为适合睡觉,更适合拍照打卡。下午的阳光斜斜地从大门照进来,刚好充当了补光灯。我们的照片大多数都出自彦彦学姐之手,有缘借此次会议相识相聚在一起,自然要留下值得纪念的时刻,不得不称赞彦彦学姐,给我照的照片让我偷偷欢喜。 

       其三是用网文的方式打开名著。通过各网友改编的类似于网络小说夺人眼球的书名,猜测是哪本名著,例如“总有反派想抢我师尊”对应《西游记》,“落魄孤女爱上豪门表哥”对应《红楼梦》,“夺命72小时”竟然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虽然大家在猜的过程中时不时发出“啊?”之类的质疑,并且还就这些质疑产生了激烈的讨论,但带给我们的趣味不减。

       遗憾的是,由于国庆十一假期的调休安排,10月12日需要补周一的课,而周一又是全天的满课,所以错过了一次很好的旁听学习机会。13日又因为需要上古文字专长班的课,赶到会场时徐老师已经在作闭幕总结了,所幸会务群中有此次会议的论文集,还能从他们的文字中窥见现场发言时的情形。12日签到组的工作已经完成,因为正式会议的两天需要上课无法参加,所以老师并没有给我再派发其他任务,13日下午既然已经赶到了会场,于是我也加入了收尾工作,帮着大家一起收拾会场的遗留物品和茶歇剩余的小零食,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最后想谈一谈接触手稿以来的感受。我8岁上兴趣班时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是源于老师是一个致力传播传统文化的老师,另一方面,我总是觉得书法写的字比起枯燥的作业书写有意思多了,有章法却又能让自己的心不受方框的禁锢,也总觉得同一个字的繁体字写出来比简体耐看。所以当增宝老师在新生导师见面会上问大家是否对手稿释读有兴趣时,我积极和老师沟通并且加入了王乃誉日记释读小组。一年的释读中我一共接了10次任务,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到能完整的释读句子,虽然现在每篇中还是有部分辨认不出的字,但是个人感觉比一年前的自己进步了不少。透过日记手稿,不光是王乃誉,还有他日记提到的人物都鲜活地站在了我的面前。我仿佛走进了他的日常生活,去到他常常光顾的店铺,认识了他结识的好友,看到他气极骂人的句子时忍俊不禁。有时我会想,或许王乃誉也没想到一百多年后还有人拿着他写的日记释读研究吧!

线下手稿释读会大合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的手稿释读经历不仅让我在行书和草书的知识上有了显著的进步,更让我对王乃誉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优秀的老师。上学期的线下手稿释读会总会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增宝老师会在19:30准时进入教室,举起自己的手机笑呵呵地说:“哎呀!口有点渴,大家来点些喝的吧。”因此释读会上每个人都会手拿一杯奶茶“解渴”,一杯奶茶下肚,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就算是王乃誉的字迹极具个人风格也能辨别得更加容易。也因为王乃誉的字迹个人风格显著,每一次任务中都会有一两个字不能准确地辨别出来,这时候就能听到增宝老师的“存疑”二字。“存疑”二字不是忽视遇到问题,而是希望用更加严谨的态度去对待问题。我最喜欢的就是遇到“存疑”之处,根据自己的经验先确定相似几个字,再在手机上寻找各种的资料并且结合上下文意来佐证自己的猜想,向老师提出后得到肯定,成就感油然而生,或许这就是手稿释读的魅力所在!

释读会“解渴”饮品


手稿研究前景广阔,而我现在所做的只是一点前期的释读工作,对所释读的内容也只是有一些浅陋的理解,但是我会将我对书法的热爱延伸到手稿释读的过程中,坚持参与每一次的线下释读会,准确完成每次的释读任务,也希望能够再有机会全程参与手稿研讨会,弥补此次的遗憾!


往期回顾:


类沐艺 丁凤 李振延 袁勤俭 | 印度手稿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实践、利用经验及其思考——以“手稿国家使命项目”为例

邓彦彦|纸色墨香回味永

刘航宇 王涵 田晴晴 | 国际手稿学研讨会记感三篇

书讯 | 《苏雪林未刊日记》(1934年、1936年)(繁体影印全四册)

【课程预告】王学振 | 全面抗战时期工业文学的突破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以“整理手稿遗产、推动手稿学术、弘扬手稿文明”为宗旨,秉持“文章与书艺兼顾,还原、阐释、鉴赏并重”的学术追求,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咨询平台。

微信公众号:手稿研究

微信号:shougaoyanjiu

联系方式:wangzb0529@163.com

敬请关注、投稿、转发

第二百五十七期

策划:徐 强

  统筹:王增宝

轮值编辑:马艺菲




手稿研究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