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航宇 王涵 田晴晴 | 国际手稿学研讨会记感三篇

文摘   2024-11-12 16:30   吉林  

从幕后到台前:国际手稿学研讨会会务工作纪实


刘航宇


1013日,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在会务组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此次会议的学术氛围浓厚,参会人员广泛,虽然经费预算及各方面条件有限,在面对诸多挑战和困难的情况下,会务组的成员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出色地完成了组织接待工作,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学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国庆假期前,随着徐老师和增宝老师几次召集大家开会讨论会议日程及具体安排,会务组的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鉴于本人的专业背景及个人特长,与往次相同,我在此次会议中仍旧服务于设备组(拍摄组),我所承担的工作是调试各会场的软硬件设备,同时为各会场进行视频录制及照片拍摄。但与往次不同的是,这次会议中,设备组加上我共有三人,我们设备组终于从以往形单影只的“独狼”升级为了团队。团队除了我以外,另两位同学分别是植玉和天权,他们二位拥有单反相机,精通摄影,因此拍照的重任毫无疑问地落在了他们肩头。

(从左至右,分别为会议中使用的摄影器材、王植玉同学的工作照、刘天权同学的工作照)


当然,这次会议中我们设备组人员阵容之所以如此豪华,还要从文学院的三间教室,也就是此次会议中使用的三个会场说起。此次会议所使用的会场分别是文学院301302203,这三间会议室刚刚装修完成,各种设备仍在调整,大家对于各系统的使用技巧尚不熟悉,这次国际会议可以说是为这三间会议室剪彩。鉴于此,卢鑫师姐担心我一个人难以胜任,在本就不富足的会务人员中又分拨了两人加入设备组。我们不敢怠慢,于国庆假期之前便粗略地对于各设备加以了解和调试,提前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瑕疵。然而此时的学院已然进入了欢度国庆的节日氛围之中,我们只好将问题进行记录留待假期结束后统一解决。

国庆假期结束后,距离会议开始仅剩下三天,会务组的众人如同机器上的齿轮,飞速地运转起来,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学院正式进入了工作状态,我们第一时间将设备问题向相关老师进行汇报,负责ppt制作与播放的艺昕同学也“客串”了设备组的角色,多次参与设备调试,最终在解玲书记、富会来院长和张崇老师的亲自协调下,问题悉数解决。

(图为戴艺昕同学调试会场屏幕)

设备的调试工作基本就绪后,卢鑫师姐为我安排了一项新的任务,即9日和10日前往酒店接待外国学者。得知要代表会议主办方与外国专家进行接触,我诚惶诚恐,也受宠若惊,暗自发誓一定要将这项工作顺利完成,给外国友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然而,预料之外的事还是发生了,由于个人经验不足,我未向卢鑫师姐询问其具体的住宿和用餐情况,因此在帮助几位外宾办理入住的过程中没能提醒其当天房费自付的信息,导致随后不得不打扰正处于百忙之中的“总指挥”徐老师。幸运的是,得益于徐老师的有效沟通,垠禄酒店的廖经理确认了外国专家退房时不必支付费用的协约,避免了外宾的尴尬。我由此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举行一次会议,尤其是国际性会议是一项极为繁复冗杂的工作,各种细枝末节都需要有所涵盖,而在此其间,信息的不对等和不共享则是拖慢整体工作效率、影响会务工作效果的罪魁祸首,与众人分享信息、定期汇报进度应当是我们未来举办会议时应当注意和借鉴的。

有了前一天的经验,10日的接待过程顺利了很多,但意外和插曲难以预料。10日抵达酒店后,明星圣子教授发现其手机遗落在车上,十分焦急,有了前一天的经验我从容了很多,安排其在酒店入住后顺利取回手机物归原主,事后明星圣子教授多次表达感谢。

作为一个刚刚加入师门的新人,这次会议也是一个让我与师门的兄弟姐妹们彼此熟络的机会,也使我见识到了师门中可谓卧虎藏龙,各有所长。会议进行期间,设备组的天权同学和值玉同学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往返穿梭三个分会场之间,为每一位主讲人都拍摄了精彩的瞬间,同时也为我们会务组的同学们记录了精彩的时刻,最重要的是此次会议我们并未请专业摄影师,会议合照由天权同学和值玉同学进行拍摄,他们的拍照技术堪称专业!此外,作为会务工作的策划,卢鑫师姐展示了异于常人的组织领导能力;作为会议手册和论文集的编者,竺岩师兄展示了超乎寻常的编辑技巧和文字功底;作为翻译组的负责人,梁辰师兄展示了专业翻译的水平……洪丽霁师姐、戴艺昕、邓彦彦师妹、马鹏、赵智堃、石胜振、王涵师兄等师门同仁忙碌的身影也随处可见,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和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不断学习。

这次“零距离”地参与会务工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人生经历,也是一次学习经验,学到的不仅仅是手稿雅致、手稿学术的精深,更是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之道。



(图为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全体会务人员合影)


手稿会PPT组花絮

王涵


此次“国际手稿学研讨会”在10月12日召开,我作为会务人员参与了此次会议。这次会议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我不仅学到了与手稿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借此和师兄师姐们熟络了许多,实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起初在会务群里大家都在承担属于自己的会务工作,我也想尽一份力但是害怕自己能力不足会添乱,但是卢鑫姐看出了我的这种尴尬,给我安排了一点简单的活干——校对人名,校对完成之后教我在群里应该@负责的老师,并鼓励我说有了第一次之后,之后就敢做了。

在PPT组工作的时候,艺昕姐教我PPT组的工作细则。虽然我没帮上什么忙,但是我提供了一点情绪价值。两个人一块工作不至于太过于紧张和手足无措。

在会议前一天,翻译组的同学把同声传译的设备调试好之后,发现需要一个显示器能够显示主屏幕内容,然后他们方便根据主屏幕内容进行同声传译,但是当时并没有符合要求的显示器。

当时显示器的线材只有HDMI的线材,但是学校的显示器都是VGA接口的显示器,航宇哥给后勤打电话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VGA转HDMI的转接器。

于是我想到我宿舍的显示器支持HDMI音频输出,当即和航宇哥决定:回宿舍搬显示器!

我们去宿舍搬完显示器回到会议室就开始测试显示器。起初显示器测试完右边地插是可以正常用的,但是左边的地插没有通电,我们又分不清控制开关究竟控制哪个地插,于是只好一个一个试,好在并不复杂。

在第二天放PPT的时候也遇到一点小意外。鼠标在放映时偶尔会有连点误触的问题,于是航宇哥直接去办公室拽了一条鼠标。

会场讲台上的老师放置自己资料的地方,会场讲台的电脑屏幕鼠标麦克风就占了桌面大部分空间,老师为了放自己的电脑就会压在鼠标上,偶尔也容易导致鼠标误触。

在徐老师放PPT时,有一段徐老师需要快速翻找PPT,在他翻找过程中我以为又是鼠标误触了,于是徐老师一边往后翻,我一边在总控电脑上疯狂往前翻,直到徐老师喊了一句:“王涵,别翻了,就是这一页!”

在茶歇的时候,我有些拘束,想吃小蛋糕但是又不好意思去拿,艺昕姐就拉着我:“走啊,怕啥,咱们干活应得的。”有她带着我也就不拘束了,像蝗虫一样吃茶歇。不得不说,小蛋糕还是很好吃的,很像老式鸡蛋糕,味道比较简单,但是牛奶和鸡蛋味很浓,也不会像老式鸡蛋糕那样干噎,很对我胃口,茶歇上最爱吃的就是那个小蛋糕。








总的来说呢,这次的会议让我收获了很多的东西!不仅学到了好多知识,还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希望以后的会议也能像这次一样,充满活力和收获!



手稿会后有感

田晴晴


2024年10月13日中午,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的跨学科视野下的手稿研究——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成功闭幕。
很高兴能有机会参与会议的幕后工作,无论是幕后的工作还是各位学者的发言,我都从其中学到了很多,也有一些感想。
先前的我对手稿学的了解并不太多,在有了和徐老师的一些接触后,逐渐获得了一些认识。在这次会议中,通过听取中外学者对于手稿学的一些观点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对手稿学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新的收获,认识到了手稿背后的史学价值、语言学价值、艺术价值等。手稿并不只是一张张纸张,背后蕴藏着很多。当我真正地站在手稿前,逐字阅读上面的内容,就好像真正地走进了作者的身边,能感受他们那时的心情,充分理解他们的思想。听取学术会议就像是走入了知识的殿堂,让我收获无尽的宝藏,台上发言的各位老师让我感受到了深耕学术的魅力,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们身上感受了真正的“学者”气质。茶歇时听到了很多青年学者的卓越事迹,他们台前的展示是背后如此多的努力铸就的,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
幕后的工作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徐老师和各位师兄师姐们尽力地会议完美呈现,他们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对于细节的极致把控。第一天签到组到酒店大厅,我第一次见到了老师给嘉宾们准备的帆布袋,里面满满地装了一袋子,有很厚的一本书,打开一看是徐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编纂的会议手册,他们对会议手册的编纂的细微之处都十分用心,包括纸张的选择,字体的大小,背景颜色的搭配等问题。他们对此都进行了细致讨论,还富有创意性地制作了每个参会人员的名牌、胸牌。很多师兄师姐从早忙到晚,他们对各方面问题都考虑得非常周到,不仅要保证入会嘉宾的出行、住宿、演讲等工作顺利进行,还要正确地指挥我们进行工作,并给予我们很多温暖和关切。竺岩师兄怕我们没吃早饭,为我们买汉堡,还给我们买水,让我们感受到了师门的温暖,晚上工作结束得晚,还开车送我们到宿舍楼下。这两三天让我有了更多与大家相处的机会,跟同门们聊天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交际圈,增加了归属感。茶歇组,洪丽霁和卢鑫师姐在采购,布置上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茶歇只是在会议期间为大家提供休息交流,这背后也有很多繁杂的工作,如果不细心,很难做好。这几天虽然忙碌,但很充实。参与这次会议的幕后工作,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原来我以为会议的顺利进行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只有当真正地参与其中,才知道幕后需要做的工作也如此之多,安排又是如此缜密,不容得一丝错误。
这次会议也让我有很多反思。从小到大,英语的学习也已经十几年,但真是“用时方恨少”,面对外国学者的提问无法进行流畅的回答,只能说出简单的单词,甚至有时连问题都听不懂,这也提醒了我别落下英语。我还应该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方面的问题,学会正确地合适地表达,逐渐改掉自己错误的表达和沟通习惯。考完研之后,我已经松懈了很长时间,这次看到这么多优秀的人,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不足,我还应该努力地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总而言之,参与这次的学术会议对我来说很有意义,会议的内容开拓了我的视野和眼界,会议的组织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提升了我的能力。身边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我更应该好好提升自己。



END


往期回顾

书讯 | 《苏雪林未刊日记》(1934年、1936年)(繁体影印全四册)

慕津锋丨浅析馆藏师陀《荒野》两章残稿

卢 鑫 | 同心协力,水到渠成

洪丽霁 | 关外·东师·手稿会

徐强  | 开会的意义在于交流(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闭幕总结)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以“整理手稿遗产、推动手稿学术、弘扬手稿文明”为宗旨,秉持“文章与书艺兼顾,还原、阐释、鉴赏并重”的学术追求,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咨询平台。



微信公众号:手稿研究

微信号:shougaoyanjiu

联系方式:wangzb0529@163.com

敬请关注、投稿、转发




第二百五十四期

策划:徐   强

统筹:王增宝

编辑:冯洋洋

手稿研究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