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寒假期间,东师手稿训练营以辽美社委托的一批清人、近人书信释读整理为内容,组织“纸色墨香”专题营展开线上研习,共有30余位同学参加(包括已毕业本科生、研究生数名)。主要工作模式是:教师范读示例、营员揣摩;选择典型案例,组织集体会读、教师讲解;选出中低难度书札分发营员试读、教师主持讨论、答疑;教师审订定稿;高难作品由教师分头录音释读并详细串讲,分发营员听音整理同时体会解决思路。研习以书札内容还原为中心,涉及尺牍行款形制、史事文心、人情事理、语法修辞、字体字形、书法艺术、文献整理、治学方法等相关常识与技能。时值癸卯春节前后,年味正浓,而疫情余威未消,但研习雷打不动,腊月廿九仍如常进行,正月初四即重新启动,一月之间举行线上集体释读共24次,每次活动短则一时半,长则三小时。活动积累了详备的日志及重要场次的完整实况,分享了丰富的资料。训练营内容充实、活动规律、扎实高效、教学相长。天南海北,隔屏相对;纸色墨香,流宕忘归。项目结束后,意犹未尽,回顾来径,省思心得,形诸文字。本公号承继传统,拟陆续选推数篇,藉以记录成长历程、总结经验,并作为特别窗口与学界交流,俾便聆取同仁方家指教。
shougao
一封写给东师手稿训练营诸君的信
--李菁--
作者简介:
李菁,女,字子青,湖南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现就职于深圳市南山区公立小学。
亲爱的师友:
展信佳!
言及手稿及手稿训练营,似有千言万语于胸中积蓄,欲喷洒于纸。然万端思绪,提笔竟踌躇。忽忆起一段对话,以此为引。
“你为什么愿意做手稿?”
“出于喜欢,而且能学到东西,我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手稿能帮我静心。我怕走出大学这座象牙塔后啃不下去专业书,手稿能帮我保持学术初心。”
这是数月前同侪之问,彼时随口而出的回答,虽略显粗糙,却道出我对手稿及诸君最真实的情感——细水长流,持之以恒的陪伴。
离开东师已三载,却时刻未离手稿及诸位师友之滋养。
手
稿
研
究
2019年10月12日,在文昌路东师文院一楼的那个小工作间里朝窗外望去,葫芦藤上的葫芦瓜熟蒂落。“手迹•文心——新文学手稿文献论坛”上众多师友同仁摩挲手稿,切磋疑难,在众多师友的见证下,“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中心”揭牌成立。从这一天开始我们这个小工作间好像有些不一样,但又好像除了多了块牌牌没什么不同,徐强老师仍然会带着我们一字一句地在舒老的日记中耕耘,有时直至深夜,老师还会“一听啤酒拌文字”做只夜猫子。增宝老师还是带着我们和王乃誉写的日记一字一句地凿着,时不时听到老师说该和白老师约顿“小龙虾”了。训练营里夏天的西瓜,冬天的师兄师姐寄来的海宁咸鸭蛋。这些让总开着北窗的工作间充满了烟火气。
2020年12月13日和14日,中国手稿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上海交大和东师联合主办,上海图书馆协办,中外学者参与。师长们的唱和集和论坛侧记,增宝老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菜馆留下的那张点菜单不知会不会变成一张“故纸”飘向何处。但常丽洁老师所记冰糖葫芦冻黑梨可能也会是大家很深刻的记忆吧。一如创意写作课上听了徐老师的介绍,我和朋友起了个大早去逛了趟岳阳街早市那般令人难以忘怀。
2021年6月,六弦斋的很多“孩子”都要毕业了,老师备了纸墨,给2021届的六弦斋东师青年写字留念。同学有四字之求“毕业快乐”,也有我这样和老师要了一幅长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作为毕业祝福,还要了三字“压舱石”作为人生警言。记得那个夏天,天晴无云,窗外树影婆娑,窗内师生惜别。我曾问老师:“老师,您会不会觉得我选择去教一群小豆丁辜负了您四年的教导?”老师说:“不会,老师希望你们在基础教育的工作岗位上能把所学发挥出来。同时和语文打交道不能忘了文艺本一家,去学点音乐,学门外语,扎实地工作,做学问,你会有自己人生的‘压舱石’的。”
-手稿研究-
2022年12月10日和11日,我全程旁听了本次国际手稿学研讨会,会上中南大学易彬教授讲到《民间收藏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应用》时,提及有收藏家将一部分名人在小学课本中选篇的手稿集成集子出版成书,这让手稿在中小学教育中也能埋下种子。另外有学者也曾言及手稿数据库建设问题,这让处于故纸堆中的手稿与现代大数据科技相融合,也正在试图解答如何保持中国手稿学的发展、提升和可能性的问题。
2023年1月初,徐强老师和王增宝老师带领我们诸多师兄师弟师姐师妹成立专门的手稿训练营,一起释读《纸色墨香》这一部近现代文化界乃至政界著名人物的手札。释读过程中,我们对于尺牍文化有了更扎实直接的了解,书信中“有道左右”“顿首”等头尾之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礼节和尺度,在杨士琦先生信中“奉托代印白屉篮花附去布样一块,照此式样,花样不拘,琐琐奉渎,该价若干,请俟布印好后开给。”一句“给”字释读之机,老师与我们讨论请人帮忙若涉及物价该由托方言词中说托方与被托方洽谈还是全权交给被托方开给价格处理一事,告知学生们手稿释读一事不拘泥于文字之辩,亦可包罗万象:“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
现在的我在祖国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南山教着一群小豆丁。某日闲暇,我在黑板上拿着增宝老师所赠《王羲之草诀百韵歌》练习后留在黑板上,第二天班里的小豆丁把我写的很工整地抄写在了自己的语文笔记本上,并来问我一笔一画的来历,那一刻仿佛时空间打开了通道,师长、我、这群小豆丁之间产生了某种叫做传承的事物。
我一直相信汉语言文学最大的意义是让人在文化中去寻找自我。走出学校,再走入学校,课桌和讲台的转换间,我始终希望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感受到语文的幸福和给人带来的安稳,这是我在这充满变数的世界上不多的希望自己能坚持的不变,文字和手稿给了我这个依托。
不觉间,已说了两千字有余。一路回顾,一路感恩,岁月不居,初心常在。
予诸君,予吾。天南海北,唯望君安。
子青
癸卯二月十一于深圳
后记
这封信是手稿训练营“纸色墨香”系列徐老师和王老师让我们留下的一点感悟。当时我想既是感悟,就说一说我关于手稿的心里话吧。在老师的组织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手稿研究在这个数字时代也有了一个线上的“小家”——“手稿研究”公众号。这里集中了有关手稿及相关研究者与爱好者的资讯。就像在这个公众号发刊词上所述“本公众号立足东师手稿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学人的聚集地和有影响的资讯平台。”
这篇小文我改了很多遍,但最终我还是用了第一稿,因为我想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只把修改的一小部分以“后记”的形式写在这里。十分感谢增宝老师一直很有耐心地等待我这个“拖延打工人”的这些小文字。
手稿之于我,就像是一个“精神故乡”,他让我在繁杂的生活中始终有一颗坚定的心。毕业这几年,每外出遇到碑刻、书稿及手记等与手稿相关的内容,总是仔细地拍下分享给师友们,有一种孩子在外获得宝贝捧在手心给长辈看的欣喜。例如在海丰参观澎湃故居时,如深圳甘坑二十四史书院时,又如在端砚源地肇庆“阅江楼”时,最近者就在2024年7月14日去香港艺术博物馆和大学挚友一起参观长期钻研古文字学的翟仕尧先生的专展“放怀天地”,当时我俩打趣:“若是徐老师和增宝老师来了,定会如‘鼠入米缸’在这里面泡上一天出不来了。”
子青
甲辰 六月初十于深圳
往期回顾:
陈文锴 | 由故纸 温故知 (“纸色墨香”专题手稿营回顾八)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以“整理手稿遗产、推动手稿学术、弘扬手稿文明”为宗旨,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资讯平台。
微信公众号:手稿研究
微信号:shougaoyanjiu
联系方式:wangzb0529@163.com
敬请关注、投稿、转发
第二百二十九期
策划:徐强
统筹:王增宝
轮值编辑:马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