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彦彦|纸色墨香回味永

文摘   2024-11-14 16:31   吉林  

纸色墨香回味永

——手稿会工作小记

邓彦彦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我还在闺蜜家中享受美好做饭时光,卢师姐通知开会的消息已发至群中。回校吧,组织在召唤。


7号下午开会,我和晴晴坐在后排,旁边还有两位文艺学的同学,徐老师正细致地向翻译组的成员们布置着准备工作。我坐在一旁,试图捕捉些许信息,和晴晴确认了一下眼神,果然听不懂。然而,当会议接近尾声,徐老师的结束语却格外清晰地传入耳中,他更是亲切地表示会议结束后要请翻译组的同学吃饭。面对这份盛情,同学们显得有些羞涩,纷纷摆手婉拒。徐老师认真向前靠,笑着说:“你们不想和我吃饭吗?”打直球,从徐老师做起。


徐老师正热情邀请翻译组一起吃饭


看着群里忙碌沟通的消息,我终是不好意思长时闲散围观。10号早上课一结束就去了中心办公室。只看到房门紧锁,以为老师在午休,跟着大家站在外面小声交流。结果看到老师在群里发消息,接着从隔壁工作间推门而出。一身西装外套十分板正,仍难掩眼下疲态。太多事项需要老师把关审核,一向晚睡早起的他不知是否又压缩了本就不多的睡眠时长。不过,徐老师和竺岩师兄两位最能熬夜,头发却甚是茂密,些许疑惑加质疑,多方排除,最后归于基因问题,此题无解。群里赵兄关注点垂直下移,落在照片中徐老师的西装扣子上,不是应只系一颗吗?最后思索缘由——天太冷了,一切以保暖为主。

大家最担心的主要还是徐老师的身体状态。午餐时听师兄师姐说到徐老师最近休息不好,略有不适,于是大家纷纷献计,如何劝说徐老师去做个检查。好在老师还很听劝,会前找时间去做了体检,并无大碍,关键还是工作紧张所致。现在会议结束已三日有余,心情放松,身体状态好多,不过从偶而凌晨回复群消息看,应该是睡眠仍有待调整。这作息怕只有竺岩师兄可与之媲美。不难发现,徐老师的强迫症只针对工作,不波及生活。下次试试把徐老师房间过期小零食来个断舍离,看老师会不会发现。

打印标语贴纸,核对会议细节,已到的资料正逐一装袋,夜幕降临,装袋工作已演变为一条高效的流水线。竺岩师兄一本一本给书盖章,天权师兄拿起包打开,我将盖好章的书放进去,诗涵接过装好的包开始摆放。随着王(增宝)老师加入,流水线分成两条,很明显,虽是统一的流水线工作,风格却大不相同。天权师兄装完的包全部扔在桌上摞成山堆,最后一起归置,快速不失潇洒;诗涵显然是过程派,每个步骤都细致摆放,给流水线的单调画面独添了几分美感。天权师兄准确拿捏反差之感,穿着黑色连帽卫衣大步进来时有多酷,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塞不进工作证胸牌时就有多脆弱,被我们轮番调侃仍不认输,再次尝试,果然失败。我们惯是爱打一巴掌给一颗枣,纷纷夸赞其努力精神可嘉。装袋完毕,当我们每人拎着三四个包往外面车上搬运时,天权师兄再次发动聪明才智,从收发室找来了大推车,近百个包用几车就运完了。效率直线提高。我拿起手机,正欲捕捉师兄搬运时的帅气瞬间,却不料推车上的包裹突然“叛变”,华丽地翻身下车,抢走了镜头。好在师兄的颜值在线,即便照片有些模糊,也依然难掩其风采。


10号装袋现场


晚上九点半,装袋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抱着最后一份不向高跟鞋认输的倔强,强撑着从文学院门口往前挪动,等老师和师兄三人的车从身前开过,终于一屁股坐在了路边,向宿舍发出求救信息。在低头浅眯十分钟后,石晶穿着睡衣走到了我面前,一手拿着饮料,一手提着我的拖鞋,宛如天使降临。摆脱高跟鞋的桎梏,我仿佛重获新生。回到寝室,王姐满脸堆笑,直奔我身后,给我来了一套精心的肩颈按摩,一日疲劳一扫而空。连发两条朋友圈挨个鼓掌,有此室友相伴,实乃我之幸事。


准备工作完毕,11号的主场从学院转移到酒店。

早晨的悠闲中夹杂着一丝紧张,当目睹外宾在大厅中悠然漫步时,那份不安瞬间转化为拘谨。相比之下,外国学者显得更为自在,他们将手机与衣物随意置于大厅,便投身于各自的事务之中。那位波兰学者,已三次从我们的视线中掠过,却始终未至签到台前。当第四次相遇时,我几乎能预见他即将脱口而出的言语:“Wait,wait!”心中暗自思量,或许这签到之事,只能留待下次了。外宾的英语各有千秋,让我们全员明晰的竟是日本的明星圣子教授,中途还被纠正“five”的正确发音,六个臭皮匠,抵不过李华小朋友,全员立即打开手机现学英语,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签到组F6单人写真


参会嘉宾们签到的时段集中在了下午,这使得余下的时光亟需些许调剂。在享用了竺岩师兄精心挑选的午餐后,众人皆因晕碳而懒洋洋地倚靠在桌旁。为了唤醒这份午后的慵懒,师兄贴心地购入了六瓶“魔爪”功能饮料。不得不提的是,这款饮料的提神效果竟出乎意料地显著,四位尝鲜者迅速从椅子上跃起,身体不自觉地摇摆至签到桌前,仿佛被注入了无限活力,开始手舞足蹈。而我和晴晴,作为未饮此“神水”的旁观者,只能相视一笑,满脸困惑。为了增添几分乐趣,诗涵提议玩起了“用网文名字打开名著”的小游戏聊作休整。出乎意料的是,其中最易被猜中的竟是“我成了三千弟子爱慕的师尊”——《论语》的另类演绎。在成功挑战了四大名著之后,大家的热情不减,继续将目光投向了国外文学作品。我淡定指出答案后恍觉已暴露我平时爱看的无脑甜文,试图隐身,假装无事发生。


酒店大厅的休闲聊天

和正式合影


签到组休闲娱乐时刻



当然,我们的休闲活动也不能局限在小组七人中间,签到组开始集体向前观望,如果你以为他们是在注视参会嘉宾,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今日有一神秘任务,尽管不知是谁发起的这场挑战,但每位成员都跃跃欲试,只待一声令下,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投入到这场比赛中——那就是“寻找徐老师”。签到活动结束,由我来公布比赛结果:在“徐老师”模仿赛中,徐老师本人获得第五名。


酒店里的“徐老师”们


日本学者明星圣子与波兰学者自酒店偶遇以来,便无时无刻不在交流探讨,无论是一楼大厅还是餐厅,总能看到他们热烈讨论的身影,或许也穿插着轻松闲聊。本人虽对英语一窍不通,此番推测仅凭观察所得,或有偏颇。12日午餐之际,话题转至担心大家是否会因故晚起,此时张思蔚师姐(明星圣子教授的学生)淡然表示,对此无需忧虑。谈及她老师的作息,一直是晚睡早起,精力超绝旺盛。因为去了牛津,有些时差问题,她还经常在半夜三点收到老师消息,对此已习以为常。当时脑子里就一个想法,这不是徐老师翻版吗?言及首夜,外宾老师意欲外出小酌,而张学姐则因疲惫不堪,恳切劝说:“老师,您明天还要上台发言,需要好好休息。”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解,终是成功将老师们留在酒店。试想当时师姐游说的情景,亦颇觉有趣。

通常在将参会学者顺利接送到会场后,我便转而投入茶歇组的工作中。茶歇组的任务虽然琐碎繁杂,但充满了乐趣。从纸杯、托盘到花束,再到各式各样的食物,每一样都需要提前精心准备和采买,整个过程让人有种置办年货般的忙碌与期待。洪老师和卢师姐考虑得非常周全,她们挑选的小蛋糕尤其受到大家的喜爱。石师兄的情绪价值简直拉满,我只是将零食从袋子里拿到了托盘上,他的夸赞声便快要将我淹没。一进247,间歇性强迫症在我体内自动触发,我沉浸在茶歇组的摆盘工作,仿佛在玩一个分类小游戏。当我和石师兄各自抱着一托盘小蛋糕前往三楼时,不禁感慨,我们真的好像烘焙师傅——如果我们的脚步没那么匆忙的话。在茶歇组工作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体验。不知是哪个瞬间触动了石师兄对美食的热情开关,他的喜悦之情瞬间翻倍。我很快被此氛围感染,速将整理的校园附近美食清单赠予师兄共享。在一片欢笑声中,即便是琐碎的任务也变得格外有趣且有意义。


茶歇组工作剪影


与茶歇室相得益彰的,莫过于门口那自制茶水台:左边赵兄,右边雪晨,微笑示意,侧身欢迎,服务可谓一流。赵兄的松弛感无处不在。当然,要是见到堃哥,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秒变娇羞,然后不经意间缓缓靠近,我有无数个瞬间感觉他要靠在堃哥胳膊上了,很庆幸他没有这样做。开会间隙,当PPT中的手稿图片成了茶歇室触手可及的实体,品一杯茶,摩挲手稿,交流心得,实乃妙趣。干活空闲时,我常滑进茶歇室,一页页欣赏,难得宁静,几页信札将我拉入回忆,努力回想自己上次写信时间,无疾而终。

将茶水桌放在茶歇室门外的点子真是绝妙。主会场出来就能看见,还不影响茶歇室内手稿摩挲。外宾在咖啡和茶中间果断选择后者,见众人盛赞洪老师提供的滇红,我也不禁被这股热潮所吸引,给自己倒了一杯滇红。只见那茶汤色泽红黄透亮,香气浓郁而迷人。轻轻啜饮一口,回味中带着清爽,似乎还隐约夹杂着花香与果香。虽然我对品茶并不十分精通,但这些细微的感受还是让我感到惊喜。但是自己的品位程度实在不敢恭维,这些许想法也羞于去专门叨扰洪老师,只是默默告诉自己,我大抵是渴了。


会议室门口趣事多


13日会议进程已过半,熟悉各项流程的诸位显然松弛不少。最近很爱用“松弛感”一词,有种假装淡定但未被拆穿的小得意。只是,墨菲定律总爱在一片悠然中悄然出现。301最先结束,才上去查看,2楼会议也收尾了,独留302大门紧闭。301会议室率先结束会议,正当我们前往查看时,发现二楼的会议也已接近尾声,唯独302会议室的大门依然紧闭。得知第二分会场出现时间延误的消息后,茶歇组的成员们瞬间紧绷起神经。机动人员纷纷赶来茶歇区帮忙,切橙子、切香蕉,一盘盘精心准备的小食被送到了302对面一线之隔的走廊预备着,只待会议结束的那一刻。

随着竺岩师兄轻轻拉开302会议室的门,一场迅速而有序的转换随即展开。吴燕迅速冲进去收取桌牌,汶谕二人则忙着整理桌子,而抱着托盘的各位则像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样鱼贯而入。一分钟后,第二分会场爆改茶歇室。只是此时,茶歇时间已过,众人也已陆续回到主会场,刚从酒店吃过早餐的外宾直接进了会场,明显收敛吃速的同学们也仅浅尝辄止,今日份茶歇竟有几分冷清之感。在这短暂的空闲时间里,茶歇室成为了会务人员的临时休息室。负责拍照的天权师兄和植玉师兄终于有机会放慢脚步坐下歇息片刻。这两日二人拿着相机飞奔穿梭在三个会场,光影闪烁间,精彩片刻被精准捕捉,只是唯独给二位记录的照片不多,独留众多工作背影。看着会后师兄整理近5G的照片合集,默默竖起大拇指。


隐于摄像机后的天权师兄


“大巴已就位。”

“大巴已发车。”

会议期间,正式编制还是在接送组。

接送组任务中的唯一挑战就是早起赶去酒店。我一直觉得我的身体有自己的闹钟,自动识别次日事务并决定睡眠质量。一个从不起夜的人,在会议那几天,梦境都是碎片化割开。一看手机5:50瞬间惊醒,穿衣下床才发现3:50,再次爬回床上躺下。也对,闹钟都没响。实际我的闹钟也没真正响过几次,往日的习惯是在闹钟响之前醒来,然后盯着闹钟,在它还有30秒要响的时候关闭,仿佛完成了卡点的仪式感,甚是愉快。筹备会议这几日,每晚所做之梦,竟出奇一致,均是晚起迟到,导致每天早上醒来看到时间充裕时都有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之感,于是,短短三天,起得一天比一天早。刚领到任务时有些梦回大一学习部组织论文比赛现场,只是当时充满了局促和紧张,这几天的活却挺坦然。签到组有竺岩师兄带领,接送组有赵师兄和马鹏师兄坐镇,环顾四周,全是中流砥柱。师兄们总是将有难度的活自己扛,晚上青年论坛后的接送也由两位师兄承担,我实在不好意思当个闲人,遂兼职做下机动人员,哪里需要去哪里,结果还被师兄喊“劳模”,实在愧不敢当。


大巴车上


竺岩师兄总是能多想一步,在看到接送安排表时,他不仅按照计划行事,还会主动思考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前做好准备。他明智地选择了自驾前往酒店,并将车辆停驻于此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如果哪位老师因为某些原因稍晚了一点到达,竺岩师兄就能立刻用车载着老师前往会场,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不受延误的影响。他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他人需求的体贴这种细心和前瞻性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果然,预见性得到了验证——他的车子在第二天就派上了用场。

和我一起在接送组的还有吴燕学妹,我总觉得她是甘肃人,好吧刚开始我以为竺岩师兄也是。竺岩师兄对甘肃太熟悉了,比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要地道。至于对吴燕的印象,完全凭长相直觉猜测——她内双又带点肿眼泡的眼睛,小巧的鼻子,白皙的皮肤,略圆一点的脸型,都让我下意识觉得这就是天水的小女孩,满脑子都是老人常说的“天水的白娃娃”,显然我的这种判断并不准确。我们的交流在发现表中打错名字正式开始:“姐,我叫吴燕,不是马燕。”我默默撤回表格,递上一朵玫瑰花,掩盖一丝尴尬。在开完会后的第三天,在我朋友圈视频下,吴燕激动发出“期待刘姐杰作”的评论。自此,我们的错认终于形成闭环。


给吴燕小师妹拍一张工作照


完成接送任务后,一日工作已毕,六点多回到宿舍只觉做梦一般。昨日晚十点才结束,今日六点已完毕,总觉漏掉了什么信息。这种直觉很快被应验,师兄说晚上青年论坛可以旁听。不做多想,穿上刚脱下的鞋继续奔赴学院,直奔去竺岩师兄所在分会场旁听,兼顾了一下拍照工作。梁辰师兄的“赛博文本”听得云里雾里,挠头后退准备转战拍照时脑袋撞上墙角电箱,瞬间捂头蹲下,再三确认刚才声响没有惊扰在场诸位。为了降低存在感,我顺势在那个角落站了许久。听最久的也是这场青年论坛了,王川师兄诗化的描述,竺岩师兄用伪手稿直观展示出技术介入带来的手稿传播焦虑……在大家的表述中不断拉近手稿和手稿研究的距离,收获颇深。


青年论坛第二场剪影


两日会务工作下来,我接触最少的便是PPT组,他们与主会场息息相关,无重要事轻易不敢叨扰。会后听航宇师兄和艺昕师姐复盘总结时更是头脑风暴,果然专业的活还需要专业人士。有一瞬间竟有种航宇师兄是理科生的错觉,这样说来,以前还以为堃哥是体院大佬,师门中果真卧虎藏龙。活动尾声,与翻译组一同在酒店用餐,从聊天中我猜测对面应该是支(界文)师姐,马上打招呼问好,旁边外院同学调侃:“活动都快结束了,你们才nice to meet you啊?”言罢,众人相视而笑,复又低头继续享受美食。此虽笑语,但不得不承认,与翻译组的沟通确实缺少,值得反思。


卢师姐和梁辰师兄在后台


我从后楼公寓开完发票回酒店前楼,目睹了参会老师陆续离去的身影,瞬间有了会议落幕的实感。我满载而归,手中紧抱一袋石娟老师赠予的鲜美水果,以及一堆工作证与胸牌,心中满是收获与温暖。

这几天将“会务人员不听会”这一错误思想贯彻实施得也是彻底,惭愧万分,下次会议必要挤出时间进去好好听听。




往期回顾


郑绩|长春后脑勺记:东师国际手稿会泥踪



洪丽霁|关外·东师·手稿会



卢 鑫 | 同心协力,水到渠成



刘航宇 王涵 田晴晴|国际手稿学研讨会记感三篇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以“整理手稿遗产、推动手稿学术、弘扬手稿文明”为宗旨,秉持“文章与书艺兼顾,还原、阐释、鉴赏并重”的学术追求,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咨询平台。


微信公众号:手稿研究

微信号:shougaoyanjiu

联系方式:wangzb0529@163.com

敬请关注、投稿、转发


第二百五十五期

策划:徐强

统筹:王增宝

轮值编辑:刘诗涵

手稿研究
手稿乃“祖本”,摩挲有体温。本公众号立足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放眼海内外新文学研究界,发布有关手稿文献及其他周边文献发掘、集藏、考释、研究等的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希望成为本领域有影响的资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