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医学丨“四季脾王不受邪”与河图医学防病体系

文摘   2025-01-07 19:52   山东  

四季脾王不受邪”语出《金匮要略》: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后世不少医家把“四季脾王不受邪”直接作“四季脾旺不受邪”,将“王”解为兴盛、健旺之意,与“衰”相对。“脾王”与“脾气健旺”划上了等号,进而认为“四季脾王不受邪”是“脾主为卫”另一层意思。

《灵枢·师传第二十九》所谓“脾者主为卫”,即脾胃健运,则卫气充盛,能够保卫机体、抗邪防病,在预防疾病中有着重要作用。

这一理解固然符合医理尤其是河图医学之理,但恐非《金匮要略》“脾王不受邪”的本意。

四时与四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四时”,是古代纪时制度中的常见概念。

它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朝夕昼夜,如《左传·昭公元年》中“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的“朝、昼、夕、夜”,将一日划分为朝、夕、昼、夜四个部分;

一是指春夏秋冬,如《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夏秋冬”,是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

四季

“四季”一词与四时相比则出现较晚,最早可能见于东汉蔡邕的《月令问答》。

“季”,《说文解字》载,“从子从稚省,稚亦聲,少稱也,稚也”。本用于人名中使用以示排行,伯(孟)、仲、叔、季为年龄由长及幼的排序。

“季”引申义为形状“最小的”、时间“最末的”。《灵枢·经筋第十三》提到的孟春、仲春、季春,分别指春之始、春之中、春之末;“四季”则是代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即四时之末月。

宋及以前,“季”的用法基本相同,北宋官修韵书《广韵》较《说文解字》明确补充了“季”的引申义,“末也,凡四時之末月曰季月”。

以十二天干配月,四季月则为辰、戌、丑、未,而一日可分为四时,所以《内经》中辰、戌、丑、未之月、之时都被称为“四季”。

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素问·三部九候论》)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素问·藏气法时论》)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素问·刺要论》)

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素问·六微旨大论》)

戊己日自乘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是谓五禁。(《灵枢·五禁》)

“季”指代一段时间,不少学者给“季”赋予了今义,扩大了“四季”的时间范围,四季逐渐包含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意思。

传统上的四时划分其实并非固定,当四时划分出的春、夏、秋、冬反映的实际情况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四个季节相契合的时候,四时就在指代四季。

《素问·刺要论第五十》:“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而之所以出现四季七十二日,各十八日寄治的情况,是为了调整五行的时日配属做的调整。

脾王何时

约至战国以后,人们对五行的关注,逐渐由五行与方位的配属转移到五行与时间配属上来,这里说的时间主要指的是四季。一年有“四”季的概念,在五行学说定型、凝固之前就已经很明确了。因为五行有“五”,所以在将五行与四季进行配属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五”与“四”显然是不能对等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五行与四时的配属问题上,古人进行了很多探索与调整,比较有代表性的配法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比较直接的舍弃了四季而不论,直接将一年分为了五份,每份各有七十二日,配木火土金水,后来中医学中的运气学说就是采用此说。

第二种,季夏配土,此种配法仍将一年分为四季,但为了安排土行,将夏季中的季月配给了土,称为季夏,如此一来,夏季就只有两月。《内经》中“土王季夏”就是指的这个分法。

第三种,土与四季相配属,因为土配季夏的配属法,五行与时间的配属出现了不均,所以《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一种新的“完美配法”,完全将土拔了出来,即土不主时,木火金水,四行各治一季。这样一来,季夏不再配土,同时形成了“五行莫贵于土”看法。

第四种,土与四季末月相配属。有了土贵于其他四行的配法,紧接着又出现了另外的一种将四季各季月配土的配法,这就是土王四季,具体可参见《管子·四时篇》。

第五种,土配四季末十八日。在古人将四季月配土后,出现了土配了四个月的不均情况,于是后人再次进行了改进,就是将四季末十八日配土,这样一来五行与四时的配属变得整齐,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四季脾王”恐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脾主四时”,《金匮要略》所言“四季”应指四时之末月或末月各十八日。

四季脾旺不受邪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本义营卫四时之末月或末月各十八日,脾应天时为主导,此时若不受外邪干扰,则提示脾气旺实,不用补之。

现代医家更多是将“四季脾王不受邪”与《脾胃论》中“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一句并列,

作为补脾的根据,强调补脾的重要性,为了强调这样观点,有医家使用“旺”字,强调脾胃健旺,这一做法可能始于隋朝《诸病源候论》,而后《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纷纷仿此。

脾主四时与四季脾旺

后世医家不解四时与四季,将“四季”等同于“四时”,将“四季脾王”当做“脾主四时”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四季脾旺不受邪”是对《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涵的具体发挥。并由“四季脾旺不受邪”引申出调理脾胃是“治未病”的核心。

虽然将“四季脾王不受邪”顾护脾胃的重要性的论据,实际上可能是误会,但其说却尤其合理性。

“脾旺不受邪”与河图医学防病体系

防病之义

防病,即防止疾病的发生,既包括防止外感邪气的侵袭而发为外感病,又包含体内脏腑精气血津液的运行代谢失常而产生的内伤病。

防止外感病的发生,一是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抗击病邪的能力;二是避免邪气的直接或间接侵害。

避免内伤病的发生,则是依赖脏腑的各种机能的正常发挥,以保证精气血津液及神情的正常运行,以及糟粕等废物的及时排出。

防病,一般分三个阶段:一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二是防止疾病加重或变生他病,即既病防变;三是防止病少愈后复发,即病瘥防复。

河图医学防病体系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相通应,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相应系统。

河图医学理论体系,是借鉴了河图图式建立的一种四时、方位、五气、五味与人体五脏相通应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以脾胃为中心,主导、调控、支持其他四脏稳定运行的系统理论。

河图医学的防病体系,以五脏与四时五气的通应关系为基础而构筑:春之风气通应肝,夏之暑(热)气通应心,秋之燥气通应肺,冬之寒气通应肾,四时之湿气通应脾。

由于脾居于中央,是人体正气的主要产生处,又是脏气升降运行的枢纽,“中央土以灌四傍”,支持周围四脏的生理机能,故脾胃是四时五脏防病体系的核心和主导。这一四时五脏防病体系的正常运行,既能防御四时不正之气的外侵,又能避免各种内生病症的发生。

脾为阴中之至阴之脏,藏于人体内部的中央之地,肝心肺肾四脏分布于周边的东西南北四方,分主春夏秋冬四时。脾化生的精和气,灌注于周边四脏,以支持四脏分别防御四时邪气的侵袭。

中央脾是周边四脏防御四时邪气的内在支撑和主导。

中央脾胃是防病体系的核心

防外感病的发生需要增强人体的正气,而脾胃是人体正气的产生之源。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收纳磨谷,脾与胃纳运相合,化生水谷精微并进而转输至周围的肝心肺肾四脏,化为精气血津液,以奉生身。故有“气血生化之源”之称。

人体正气,最初的概念是指人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因此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就是人体正气的主要产生之源。东垣直接将这个“水谷之气”称为正气,也说明脾胃在人体正气生成中的重要地位。

中央土以灌四傍

脾胃运化水谷精气,输送到相应的五脏,以补益各脏之精,充实各脏之气。这就是所谓的“中央土以灌四傍”。

周围肝心肺肾四脏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和支撑,化生本脏之气以分主春夏秋冬四时,防御四时不正之气对人体的侵袭。这就是所谓的“四季脾旺不受邪”。因此,脾胃的机能正常发挥,是人体防病的核心和主导。

脾胃属土居中央,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脾气升健,则化生精微并四布;胃气和降,则下传糟粕并排泄。脾胃之气升降协调,则饮食水谷运化代谢有序进行。脾胃为脏气升降运行之枢纽。如此则上下阴阳协调,四脏机能正常发挥,精气血津液及神情的运行代谢有序稳定,既无下寒上热之虞,也无气滞气逆之患,更无痰饮水湿和瘀血生成,自能抵御冬春风寒之袭与夏秋暑燥之侵。

维持脾胃之气健旺和升降运动协调,既能保证水谷之精的运化,以为人体正气的化生之源,又能将之灌注周围四脏,以化生充养四脏之气,并引领和协调四脏之气的升降,维系各脏生理机能的稳定发挥,还能防御外湿的入侵及避免内湿的产生。因此,河图医学主张:保养脾胃,是防病的重心所在。

河图医学防病体系,是以五脏与四时五气的通应关系为基础而构筑。中央脾胃是在防病体系的核心和主导。因“中央土以灌四傍”,肝肾心肺四脏受到脾胃的资助而能抗御邪气侵袭,所以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

中央脾胃是人体正气的主要产生地,脾胃阴阳升降协调,化生水谷之精并灌注于周围心肝肺肾四脏,进而化生精气血津液以资助四脏,四脏之气充足则能分主四时而防邪气的侵袭。周围四脏之气在脾气健升与胃气和降的引领下,肝肾之气升发,心肺之气清降,各司其职,通调全身精气血津液及神情的的运行代谢,防止内生五邪及痰饮、瘀血等的产生。

因此,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以灌养四脏,脾胃之气升降作为引领肝肾心肺之气运动的枢纽,在防病抗病中起着核心与主导作用。而保养脾胃,使之正常运转,则是防病之重心和首务。

不管是预防外感病包括疫疠的发生,还是防止内伤病的发展变化,都与脾胃之气的虚衰及升降运行的失调有关。因此,在预防外感病的发生和内伤病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时时关注脾胃之气的盛衰和升降运行是否有序未定。健脾生气和升脾降胃,以支持和调节其他四脏的防御能力,是河图医学防病思想的核心。



具体出诊信息及学术交流,请联系:
“河图医学理论”相关文章推荐


青囊学社学术顾问简介


孙广仁: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山东省名中医,从医、执教45年,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中医临床家张珍玉先生,得其真传。

- 主要从事中医学藏象理论及思维方法的研究,现致力于发掘复原《内经》“河图五行模式”,并形成了理法圆融且验之于临床的“河图五行理法方药体系”。

- 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 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三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国家卫生部“十一五”规划研究生教材《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主编。

- 主编教材和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顾问、山东省名医联盟理事、山东省大健康资深专家指导服务团团员。- 山东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刘瀚阳医生简介

刘瀚阳,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师从于孙广仁教授,并与导师孙广仁教授一起探索完善了“河图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现于莱西市中医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在运用河图医学理论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河图医学“两层四步”处方法,验之于临床,颇有心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河图医学运用经验。擅用传统经方结合针灸等传统手法,从中土脾胃入手,调整人体藏气阴阳、治疗疾病。

作为传统中医的传承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医药,也为了让中医更好的服务大众,平时积极的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向群众科普中医知识。

“河图医学”流派应诊信息

河图医学理论体系的发现
河图医学五脏用药体系“两层四步”处方方略

关于举办省级中医药继教项目“河图医学五脏用药体系”学习班的通知
大小阴阳旦汤调整阴阳之祖方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失眠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治疗咳嗽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论治“高血压”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调治心律失常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调治冠心病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病毒性心肌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风湿痹症
运用河图医学辨治湿疹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调治抑郁焦虑状态的方略(附视频)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中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肾病综合征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脂肪肝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肝硬化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糖尿病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慢性盆腔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月经病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更年期综合征

河图洛书与针灸取穴法(开四关、脾胃升降、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河图与针灸“开四关”
简单谈一下“开四关”
河图与脾胃原合配穴
河图医学丨水火针法与心律失常
河图医学丨高血压的针灸治疗

象思维丨用药法象
中药性能丨四气五味、特殊药性、用药法象

根在河洛丨介绍一下河图洛书
根在河洛丨河图与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根在河洛丨督任手足经脉与洛书先后天八卦图相应
根在河洛丨古天文体系

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图”、“洛书”的传说与来源之谜
关于“河图”、“洛书”的一些浅显看法
“河图”“洛书”与古天文观测
河图与传统方位四时时空观
河洛与象数易学

《内经》河图五行模式及几个相关问题的解析
河洛文化与中医学
河图五行”模式源流
《内经》中那些无法用五行生克解释的问题
《黄帝内经》中的“河图”五行与生克五行
“河图”“洛书”与传统天学
“四象”起源及其相关内容介绍
河图五行与藏气升降
河图五行与脾胃学说
“河图五行”是读通东垣脾胃学说的关键所在
黄氏医学特色与“河图医学”的关系
读懂黄元御的关键要害在“河图五行”
河图五行模式及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从河图五行模式角度,认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从河图五行模式角度认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从《素问·刺禁论》看中医藏象理论从“实体五脏”到“功能五脏”的发展
河图五行模式与中医“水火”理论
河图与中医丨内外分阴阳与上下分阴阳
河图医学丨气学说、精气神
河图医学丨“河图”五行与“生克”五行
河图五行“外四行”并非简单的“圆运动”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黄帝内经丨太少阴阳五态人
黄帝内经丨五脏太少阴阳
青囊读书会丨《六节藏象》与河图医学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