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治病必察其下”语出《素问·五藏别论》: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主要是涉及中医临床诊断的内容,为诊断学望闻问切提供理论依据。
但,文中“凡病必察其下”之含义,历来医家说法不一。
杨上善在《内经太素》中将“凡治病必察其下”注释为“凡治病必察其上下”。杨上善云:“疗病之要,必须上察人迎,下诊寸口。”认为“下”之含义为寸口脉。
然《内经》原文“必察其下”之后紧接“适其脉”,两句言同一诊法估计难以符合原文含义。
王冰编撰《素问》注曰:“下,谓目下所见可否也。调适其脉之盈虚,观量志意之邪正,及病深浅成败之宜,乃守法以治之也。”认为“下”之含义为目下。
宋·《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其所言与杨上善说法同。
清·张隐庵意合吴昆谓:“肠胃水谷之所出也,是以凡治病必察其下,二便也。”认为“下”指二便而言。
薛生白、马莳两家认为:“下言二阴……观其下者,察其下窍通否也。”此观点在张隐庵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不只指二便,亦包括妇女之带下、月经及肛瘘、痔等肛肠病状。
“凡治病必察其下”中“下”之含义争议颇多,主要有“二便”“二阴”“目下”“寸口脉”之说。
现代医家对“下”之含义看法也各有不同。
郭霭春继承了古先贤“下”为二便之意,其注云:“其下”之“下”谓二便。“适其脉”,《太素》“脉”下有“候”字。“适”有“察”的意思。《吕氏春秋·明理》高注:“适,时也。”《广雅·释言》载:“时,伺也。”“适”作“察”解,是由“伺”字引申的。所以郭氏语译为:凡是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问明病人的二便情况,辨清脉搏怎样,观察他的情志如何,以及病态如何。假如病人非常迷信,就无须向他说明医疗理论;假如病人非常厌针石,就无须向他说明针石技巧;假如病人不愿接受治疗,那么就不必勉强给他治疗了,像这样,就是给他治疗,也是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的。
也有医家认为“凡治病必察其下”不符合中医整体诊疗原则,此段经文含有望闻问切四诊法则,“下”字易为色字方能体现经文察色测脉的基本含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