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语出《素问·奇病论》: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兰草
《神农本草经》:“兰草味辛平,利水道,辟不祥,胸中痰癖也。”
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治之以兰”的“兰”解释为“兰草”。
王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
张介宾:“兰草性味甘寒,能利水道,辟不祥,除胸中痰癖,其气清香,能生津止渴,润肌肉,故可除陈积蓄热之气”
马莳:“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
张志聪:“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
现代医家对“治之以兰”的“兰”的认知多为“佩兰”,也有以为泽兰者。
佩兰之类的辛香燥湿之品,祛除体内疲积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能运化,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布散,五脏六腑得以受津液滋润。
佩兰
”兰“为国香,为古人所重,这种香草早在先秦时的《诗经》和《楚辞》里就已有记载。《楚辞》以各类香草“配其忠贞”,“兰”即其中之一。一般认为,唐以前文献中记载的“兰”,多是菊科的佩兰之类。《离骚》中就有载“纫秋兰以为佩”,说的是妇女常常把兰佩戴在身前,这也便是佩兰的名称由来。《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是以兰草泡水沐浴,在后世成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佩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皆有,野生的佩兰多生于路边灌丛及山沟路旁。古人眼中“兰”,香味是其一大特点,所以早在先秦时,兰草已拥有“国香”的美誉,《周易·系辞上》才会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了解了菊科之兰草这一特点,也就能理解,为何《楚辞》所载的23种香草中,“兰”出现的频率最高。
《诗经》《楚辞》中的兰草,所指应当是菊科佩兰一类的植物。然而早在宋代,古人就将菊科之兰草与兰科之兰花相混淆,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以至“近世但知兰花,不知兰草。”当兰科之兰花 “盗取”兰草的名字后,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花中君子。
“兰”入药早见于《内经》十三方,《素问·奇病论》载有脾瘅的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也有“兰草”、“泽兰”的记载。
不过,早期的这些文献资料并未能讲清“兰”“兰草”究竟为何物,也就给后世留下了发挥的空间。佩兰、泽兰就出现了混淆,有时作为同一中药佩兰使用,有时佩兰又作为泽兰使用。
目前大多认为,唐之前的兰草就是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佩兰为名则最早见于清代《本草再新》。
《神农本草经》载兰:“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内经》载佩兰可芳香化湿醒脾“除陈气”。
佩兰气芳香,辛香入脾,故可以醒脾开胃,除秽化湿,佩兰属寒性药物,故可以发表解暑,采用佩兰治疗口腔溃疡,符合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
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
佩兰可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胃部肿胀以及脘痞呕恶,临床上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炎、胆囊炎患者及热蕴蒸胃腑使口中异味伴有以上症状者。
佩兰利水除湿,消除中焦陈腐,所以《神农本草经》中又说佩兰“主利水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部分芳香化湿类中药对胃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佩兰具有提升胃底肌、胃体肌张力的活性。
泽兰
泽兰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地瓜儿苗、地笋、地参等,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传统中药材。
泽兰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之品,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经痛、产后瘀血腹痛、水肿。
泽兰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为“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创、痈肿、疮脓。”《名医别录》讲泽兰“主治产后金疮内塞。”
清代《本草正义》对以上解读说“《本经》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皆苦温胜湿之功效,亦即兰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疮痈肿疮脓者,专入血分而行瘀排脓消肿也。惟《本经》所谓乳妇内衄,颇不可解,盖即后世新产通瘀之意。《别录》内塞,当亦以瘀露不通言之。”
泽兰用于妇科较多,现今泽兰被广泛用于治疗盆腔炎、不孕症、闭经、痛经、产后瘀阻、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泽兰又有保肝护肾的药效,实验显示泽兰能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降低,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显著升高,能显著地对抗肝损伤、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实验研究也证实泽兰能改善肾间质纤维化,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对慢性肾衰竭有改善作用。此外,泽兰还具有抗癌、利尿作用。因此泽兰又被用于慢性肝病、肾病、癌症的治疗,这可能是《神农本草经》认为泽兰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经验之谈的缘由。
讨论存疑
《素问·腹中论》论服芳草石药之害时指出“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消渴”“消中”等同,既然“芳草之气美”,且“其气急疾坚劲”能使人“发狂”,倘若“治之以兰”理解为“兰”为芳香化浊之草是否合适呢、
陈气
王冰注:“陈气,陈久甘肥不化之气”。
陈气,即指肥甘饮食入脾胃而沉积不化,酿生之陈腐之气。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主受纳,脾司运化,过食肥甘壅滞脾胃,脾胃运化失司,食积于内,水谷精微不生而成陈气。
如《金匮翼》所言:“若食不消,则所输于肾者,非精微之气,为陈腐之气矣”。
陈气,不仅仅指甘肥饮食的积食水谷,亦指由此而产生的痰、浊、瘀、热等病理产物。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宛陈则除之”,推陈以致新,陈与新相对,久居不化之物为陈。
肥甘过食,脾胃运化不足而使水谷精微不得新生,食积陈气更进之阻碍脾胃运化。脾胃为中焦枢纽,枢纽不利,气机不畅,津液气血运化失常,则生痰饮水湿、气滞血瘀,痰浊血瘀郁而发内热,痰、浊、瘀、热之物久居体内,不去不化而为陈。故以陈气,狭为甘肥积食陈腐之气,广指痰浊瘀热等陈旧不化之病理产物。
陈气,是过食甘肥、饮食不节所生之陈腐之气,亦为由此所产生的痰、浊、瘀、热等病理产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