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议题沙龙体验——10月19日(周六)诚邀参加!

文摘   2024-10-11 22:43   陕西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消息……以上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较2021年12月新增网民191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较2021年12月提升1.4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 10.47亿,较2021年12月新增手机网民1785 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并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人们依靠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在虚拟社交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越频繁的虚拟社交却带来越发孤独的体验……单身率居高不下抑郁症人数普遍增长众多逐渐兴起的“孤独营销”无不揭示了当下愈发庞大的“孤独”市场,社交媒体时代下的群体性孤独现象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时代症候



01

什么是“群体性孤独”?


(图源:网络)


“群体性孤独”并非一种明确的理论,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学界广泛认同的定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社会学教授雪莉· 特可尔作为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为群体性孤独现象提供了解释,在当下媒介技术发达的环境里,人们实际上处于一种新型的孤独状态,这种孤独状态有几种明显的表征:


(1)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关系可以同时存在于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之中;

(2)人们乐于标榜多线程任务处理的能力,却期待自己占据他人的全部注意力;

(3)人们保持随时可以被联络的状态;

(4)人们渴望感情的交流,却抗拒肢体与声音的接触;

(5)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的发展空间,但隐私又束缚了自由。


在群体性孤独的影响下,人际关系的建立仅仅在技术和程序上获得了便捷,实质上人们并不依赖于媒介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相反,社交媒体弱化了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人在现实交往中变得更加自我封闭。



02

 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性孤独”?



1. 媒介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社交依赖


(图源:网络)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交流已经成为我们普遍的选择。然而,媒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性”,麦克卢汉就曾经提出过“媒介即按摩”的观点,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由于媒介或技术的添加,在某种程度上身体向外延伸一直进入环境,作为一种媒介,这种延伸在身体和环境之间进行,从而保护身体不受环境的伤害,并成为身体的新环境。”


我们生活在不停地被媒介重新构建和重塑的时代,把媒介环境作为一种生态环境来理解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媒介环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而是一种“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直接体现,而是传播媒介对信息环境的重新选择,深入加工报道后,经过结构化的处理形成的新的环境形式。在社交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中,人们通过个人主页或朋友圈来展示自己,代替自己成为现实人物的虚拟代表,虽然都是用真实身份建立的,还附有相应的现实社会关系,但是这个虚拟代表是经过自我选择后的结果,是经过主观加工再重塑的“拟态人”,这种拟态人实质上是人们理想人格的数字化形式,人们越痴迷于拟态人的构建,也就越加重了对社交媒体的依赖。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第三层才是社交需要。在社交网络中,社交需要得以满足,我们随时能找到我们想要联系的人,这给我们带来安全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想要保持这种安全感,就不能与好友失去联系,对安全感的要求使得我们产生焦虑。此同时,在虚拟世界中,人的社交需要得到满足,交流变得及时快捷,生理的需要却无法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满足,因为情感的需要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这是虚拟永远无法替代现实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依赖虚拟,一旦脱离虚拟,孤独感就随之而来。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按摩”,人们从媒介中感受到了“按摩”的快乐,同时媒介也在无形中将人们麻痹,使受众沉溺于社交媒体下的虚拟社交而无法自拔。


2. 城市化进程造就了新型人际关系


(图源:网络)


在农业社会,人们集聚在一起,邻里彼此熟悉,且人员流动性较低。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扩张,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城市化使传统社群渐渐消逝,异化了以往主要基于血缘和地缘的人际交往,随着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传统的家族群居方式也逐渐被打破,个体逐渐失去共同体的庇佑和支持,社会成员的原子化趋势愈发明显,同时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对于原子化的个体来说,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因此人们转向社交媒体来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缺失,享受着补偿关系带来的满足感,但这种只是浅层的、表面的交往,由于缺乏熟人社会的信任,移动社交媒体上的关系本质上是疏离的弱关系联结,它无法弥补内心深层的情感慰藉,长此以往,会给人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孤独感受


3.网络社交依赖催生了“容器人”


(图源:网络)


“宅”成了当今社会很多人的一个缩影,手机和电脑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在节假日,宅在家里,通过网络媒体跟别人联系,对社交媒体有极大的依赖性,变成了“容器人”。容器人就是将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里,相互孤立的一个个容器,他们内心是孤独的,虽然也与人联系,可是由于容器外壳的保护,这种联系仅仅限于表面,远不能达到内心深处。所以通过网络交流,不能修复心理上的问题,孤独的感觉依然存在,这样就迫使人们向亲戚朋友寻求安慰,但是身边人的关系也需要维护,缺乏维护的关系使得这种聊天也不会坦诚,孤独感又让人们回归网络去寻求交流,如此一来就造成了沟通交流的困境,孤独感越来越严重。


4.泛娱乐化增强了个人的孤独


(图源:网络)


文化工业将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提供给大众,使其从中获得意义和快感,最终淹没在泛娱乐的滔滔洪水之中。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工业化生产对人形成压迫,工具理性和商品拜物教使人丧失主体性,变成物质化的人。在泛娱乐的时代,大众不是文化商品的主题,而是为消费而存在的附属物,宛若工业化生产流水线中的一颗螺丝钉。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强加给人们一种虚假需求,即人们追求物质需求,崇尚享乐主义。如今,人们看似在享受文化工业带来的愉悦感,实际上只是陷入虚假需求的自我满足心理之中,沉迷娱乐的背后是接受隐蔽的控制——成为“单向度的人”在社交媒体时代,文化工业依然在背后控制人们,把人们细微的感情波动与私人领域进行标准化处理,投放到产业链中,让人们进行物质消费。人们在泛娱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宁愿为短视频平台上的搞笑视频进行感性的狂欢,也不愿意看看现实世界的风景。


文化工业掩盖了现实世界的原貌,提供的仅仅是一种虚幻的快乐。正如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所言,作为进步的、对自然的技术统治的启蒙变成了一种大众欺骗,继而又被转化为奴役和锁铐意识的工具。泛娱乐给受众带来的更多是即时消费。人们一旦脱离虚拟世界,就会发觉现实世界中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压力依然存在。继之而来的焦虑感和空虚感又使人陷入孤独的深渊。



03

 群体性孤独”的逃离路径



1.  将目光从“他们”转移到“我”身上


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时间不停地刷新微博、朋友圈等移动社交平台,窥视他人生活,以便获取他人信息。移动社交媒体为人们搭建了窥视机制,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每个人的生活,但实则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焦虑和恐慌,因刷新不到动态而焦虑,因信息不对称而恐慌。只有我们不再过度关注他人时,窥视欲才会大大降低,窥视欲的降低会缓解我们对移动社交媒体的依赖。要认真思考自我的特性关注自我的提升与发展,充分确定“我”的主体地位,才能逐渐降低媒介技术对人们的管控。


2.  辩证地看待媒介技术的发展


媒介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让我们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达到实时的虚拟符号交互,让我们冲破固有的交际圈,去结识圈子外的朋友。但信息化同样也加剧了互联网沉迷,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加重我们的孤独感。在这个“媒介社交化,社交媒介化”的年代,要让媒介技术为我所用, 不要在技术中迷失自己。应限制自己与社交媒体的长时间接触,放下手机,回归现实,多陪伴家人与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真正的快乐。


结语

(图源:网络)


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到,他的屋子里有三把椅子,独坐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时用三把。雪莉·特克尔则认为,除了上述三把椅子,还存在“第四把椅子”——人工自然,即一片科技带来的无法预见的空间。在这里,笔者并不是想否定社交媒体带来的一切,而是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地看待技术的双面性,合理地安排好这四把椅子,走出“永远在线”的孤独。未来,技术还会不断发展,人们并不知道交往方式会如何变化,但希望人们在以技术创新为航标不断前行的同时,别忘记在航行中拥抱彼此。


本月开始一次关于孤独议题的沙龙,欢迎感兴趣的伙伴参加!存在主义四大议题!沙龙为理论分享+体验!


参考文献


[1]雪莉•特科尔.群体性孤独[M].周逵,刘菁荆,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83.

[2]王晓玉,池立红,符秀英,罗江洪.社交媒体背景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进展[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2,42(09):963-966.

[3]谢瑾靓.社交媒体中群体性孤独问题的成因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1(4):113-115

[4]周方正.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8,4(7):143-144

[5]郭桂萍,廉多日娜.移动社交媒体下的群体性孤独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5):20.

[6]张赛男,王艺凡.网络社交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群体性孤独”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6):49-53.

[7]张佳琦.群体性孤独视角下萌宠视频趣缘群体的社交行为研究.2021.华中科技大学,MA thesis.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年9月1日

[9]马瀛.网络趣缘群体圈层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22.DOI:10.27162/d.cnki.gjlin.2022.002300.

[10]南希•K.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M]. 董晨宇,唐悦哲,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181



案例展示报名信息

团体时间

腾讯会议视频
4月21日(周一)下午2点~4点

活动费用

个案60元(招募中)
 观察员20元(分享到朋友圈点赞20个半价,观察员数量10人以内)


参加要求

年满22周岁;
无严重精神疾患;
我的长程来访者不参加;
个案要求全程开摄像头,并且在私密空间;禁止录音录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沙龙时间

腾讯会议视频
10月19日(周六)晚上20点~22点

参与费用

参与费用50(分享到朋友圈点赞30个半价,保证学习效果,控制在12人以内)


沙龙形式

理论分享+体验(理论分享大概半小时,后续1个半小时为讨论和体验)

参加要求

年满18周岁;
无严重精神疾患;
我的长程来访者不参加



报名联系

(可后台留言或加微duxinren1990也可以扫码添加微信,备注“参加沙龙”)



渡心人
全职心理咨询师!专注抑郁症、焦虑症康复期心理咨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