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宁羌在蜀道中的地位和作用|周凯

文摘   文化   2024-06-18 16:23   陕西  



宁羌在蜀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陕境蜀道图》宁羌段浅析

〇周凯


摘要《陕境蜀道图》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一幅清代地图长卷。该图绘制了陕西境内宝鸡至七盘关之间道路交通、山川河流的走向,州城关隘、驿铺塘汛的位置以及沿途景致。本文试图从地名信息、行政区划、交通设置、州城塘汛等方面,浅析宁羌在蜀道中的交通作用及历史地位。


《陕境蜀道图》(局部)

《陕境蜀道图》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清无名氏绘制的一幅地图(纸本,彩绘,长卷,长672厘米,高31厘米),内容是描绘从陕西宝鸡出发,经大散关走连云栈到留坝,再经褒城、沔县、宁羌州直达陕蜀边界七盘关这一入蜀道路的走向、关城、驿铺、塘汛及沿途山河景致。原图本无题,李孝聪先生根据内容定名,被之后研究者认可并沿用。

该图被公开后,受到蜀道学者的高度重视。研究者甚众,学术成果颇丰。先有毕琼、李孝聪于2004年所著的《〈陕境蜀道图〉研究》,后有汉中市博物馆冯岁平先生《美国国会图书馆藏〈陕境蜀道图〉再探》,继而有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孔德成《清〈陕境蜀道图〉考略》,近期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刘赟的《事实与示意:〈陕境蜀道图〉村镇形象的符号表达研究》。上述系列文章发幽探微,从不同角度对《陕境蜀道图》做了极为专业的解读与研究。特别是2009年7月,澳大利亚David Jupp(贾大伟)先生访问汉中和交流合作项目时,向汉中博物馆提供了美国国会图书馆高清扫描图卷,冯岁平先生结合史志文献,据图做了实地考察,因此冯岁平先生对该图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宁羌州地处陕蜀交界,是古蜀道之金牛道由陕入川的最后一程,反之又是由川入陕的第一站,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在《陕境蜀道图》中体现的比较完整,图中宁羌段山脉河流走向相对准确,历史地名信息比较丰富,是研究古蜀道之金牛道最直观的图文参考。

笔者在认真学习上述各位专家对《陕境蜀道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以及孟超然《使蜀日记》和张照的《秦商入川记》等书文记载,带着该图的复印件,沿着图示宁强境内金堆铺至七盘关线路,做了实地考察,形成此文,试图从地名信息、行政区划、交通机构、州城功能及山川河流等几个方面,对《陕境蜀道图》宁羌段的特点作以浅析,探讨宁羌在蜀道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图中宁羌蜀道沿途地名信息量大

《陕境蜀道图》所示,自金堆铺进入宁羌,至陕蜀交界牌楼处出陕入川,图中共录入60个宁羌地名(不含宁羌州城内11个建筑物名称)。其中金堆铺至宽川共计12个地名,依次是金堆铺、马家岭、大安镇、大安汛塘、烈金坝塘、邵家碥、堰滩岭、肖家岩、小王沟、石槽沟、代家碥、三道河。这段约40里的路程中标注的地名相对较少,特别是金堆铺至大安之间重要的历史地名桑树湾、石窝金、泗水铺并没有在图中出现,其理由可能是清初政权巩固后,随着蜀道上官民往来、公文传递、茶马贸易,驿路交通日益繁忙,官方对蜀道进行了更加科学的优化修整,即为了避开雨季对道路的破坏而靠山走,因此绕过了靠近汉水边的桑树湾、石窝金、泗水铺;其二是清代中期,随着大安镇规模的扩大和食宿接待能力的增加,位于汉水上游河谷的桑树湾、石窝金、泗水铺道路平坦,无险可守,失去了军事战略和驿路交通上的功能作用,因而没有在图中标注的必要。
宽川至宁羌州约45里的路程中共计14个地名,依次是宽川驿(塘)、宽川峡、茶亭、五丁关北、五丁关塘、五丁关南、五丁桥南、石马滩、石岩滩、石碥滩、滴水铺塘、岩洞子、浣石铺塘、宁羌州。从图中看出五丁关北以峡谷幽深,五丁关以南岩石嶙峋、沟深潭多,真实反映了五丁关南北地理地势特点。图中的石马潭应为今当地人所谓的死马沟(据传经常有商队的驮马失足摔死),图中的岩洞子应该是现在的亢家洞(当地人曾据此抗击兵匪)。

乾隆三十三年(1768)九月,孟超然提督四川学政,途经宽川,在《使蜀日记》中写道:“去宽川不数里,岩洞阴森,望之竟无径路,而中削然,洞中书“金牛故道”四大字,即所谓金牛峡,……峡口阴寒逼人,循是南行,皆在乱石中,遥望嶓冢,山在云表。十五里至五丁关,关上有“汉关侯祠”,像设俨然,视他方稍异。俯视四山环绕,岩际皆斧凿痕。蜀道之险,不虚传也。旋折南下至滴水铺。有高岩阴森触目,水从岩洞中出,滴滴不绝。”孟超然文中的“汉关侯祠”应该是《陕境蜀道图》中的“茶楼”。

五丁关上的茶楼,原本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关楼哨卡,在和平时期被附近的百姓利用,借此地向过往行人兜售饭食茶水,赚取一些生活费。光绪十三年(1887),泾阳县西乡河范村张照入川经商,路过五丁关,曾在茶楼吃过煮鸡蛋,回乡后在《秦商入川记》中写道:“从宽川再走十五里,就到了五丁关,关上有煮鸡蛋甚好,行路途中吃煮鸡蛋是最好的食品”。从张照的记叙中看出,五丁关在光绪年间依然是商旅歇脚、补充饮食的地方。

《陕境蜀道图》(局部·五丁关)

现在的“茶楼”早已不复存在,当地人把茶楼所在地称为老关上。

宁羌州至黄坝驿区间约50里,共12个地名,依次是卢家湾、石牌塘、界牌岭南、石岩滩、野牛岭北、野牛岭南、石岩碥、鹅嘴岭北、大河坝、廻水河塘、牢固关塘、黄坝驿。如图所示,这段蜀道并不是沿着现在的108国道和河流,而是选择了从回水河以北的山脊翻山越岭,这样就避免了行走河谷、涉水过河的不便。这一区间的地名均带有湾、岭、潭、碥,足见道路艰险。沿途设有四个塘驿,足见地位之重要。

黄坝驿至秦蜀交界处共22个地名,依次是黄树坡、小红土沟、大红土沟、红土沟南、红土沟北、红石坡、红石垭、红石岭、大树垭、马莲坪、兴宁寺、桃树坡、堆子梁、老塘坡、石板坡、大湾里、寺梁湾、石岩碥、石岩碥南、石岩湾、接官亭塘、秦蜀交界。这段20里的路程在黄坝驿与关沟之间的山梁上通行,人烟稀少,最易迷路,因此地名标注的较为密集。1937年川陕公路通行后,这段蜀道废弃,上世纪九十年代秦巴山地封山育林,湮没于荒山野岭中,本世纪初高寒山区移民搬迁异地安置,彻底被人们遗弃,直到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被发现,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这段蜀道中的石峡关(卡门子)2014年被确立为“陕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七盘关遗址。

图中所示,黄坝驿至七盘关一段之所以翻山越岭,不走现在108国道沿关峡经何家坟下山至七盘关,是因为何家坟至关沟山大坡陡不易通行,更重要的是黄坝驿至何家坟峡谷两岸岩体上的天然洞穴是土匪流寇的藏身之地,商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综上所述,《陕境蜀道图》中宁羌段所录的大安、宽川、烈金坝、黄坝驿等地名沿用至今,相对稳定;宁羌、石马沟等地名发生了变化,成了历史地名;浣石铺、兴宁寺等有名无地,具体位置还需进一步考证;而肖家岩、石岩碥、石板坡等地名随着移民搬迁已经消失。因此《陕境蜀道图》成为研究宁羌历史地名变化的重要参考。

《陕境蜀道图》(局部·七盘关)
二、图中宁羌清代行政区划分明

在《陕境蜀道图》宁强段中,既有省际界标,又有州县界标和村镇界标,还有完整的宁羌州城图,这些界标及图标指示的行政区划,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大的变化。

《陕境蜀道图》中所绘七盘关下的接官亭塘和秦蜀交界牌楼,大致位置在今关沟内5里通村公路转弯处的一块平地上,即陕西省人民政府确认的“全国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七盘关遗址标志碑处,有四川学者以接官亭是四川地方迎接上级政府官员为由,推断秦蜀交界牌楼和接官亭在关沟内约4里的溪水以西的四川朝天区黎明村境内,这一观点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时至今日关沟口依然是川陕两省的分界,在今朝天区黎明村与宁强县关沟村108国道立交桥下,立有国务院1号(1998年)界碑。

图中大安金堆岭与青阳驿桥之间,绘有“宁沔接壤”牌楼,又有“宁沔交界牌”,标明这里是宁羌州与沔县的分界。金堆铺位于冷水沟与汉江交汇的一个山间盆地,宁沔两县人在此地交错杂居,方园数里内,集中了宁强石窝金、金堆铺和勉县青阳驿、板庙子四个村,两县政府鞭长莫及、行政管理极为不便。1953年5月,曾将包括金堆铺在内的原宁强县大安区启宁乡480户2661人划归沔县新铺区,1957年5月,又将金堆铺再次划归宁强县大安区桑树湾乡管辖,此后再无变动。

《陕境蜀道图》(局部·大安及周边)

宁强县地方史志老前辈宋文富先生曾撰文,认为金堆铺地名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关”的历史传说,是金牛道的起点,自唐朝时期就是金牛道上一个重要的驿铺,在宋代曾繁盛一时,被称作金堆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戎马倥偬曾在此下榻,饮酒赋诗,“三更投小市,买酒慰羁旅,高咏东山诗,怅然怀往古”(《长木夜行抵金堆市》),抒发抗金报国的心志。昔日的金堆岭,今名火石岭,流传着一个“狗立碑”民间故事,传说一个秦商骑马南下四川贩卖货物,在此地的山岭歇息,不慎将一褡裢银子遗落在山间,随行的家犬见状卧在褡裢上、为护银绝食而亡。数月后秦商自四川返乡,翻越此岭,在死去的家犬下发现丢失的银子,深为义犬感动,用义犬保护下来的银子请当地人将狗埋葬,并立碑纪念。这虽是民间故事,但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古蜀道的商业交通作用,金堆铺和石窝金、烈金坝、金牛峡等一系列地名印证了金牛道的来历。

在《陕境蜀道图》上标有大安镇。据《宁强县地名志》载:大安之名源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三泉升建为大安军,始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大安军迁建于此。大安,取“太平无事”之义,来源于《荀子·王霸》“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汉书高后纪》:“万民大安,莫不受休德”,取其美好寓意,故名。据史料记载,大安唐朝以前称通谷镇;唐武德三年(620)分绵谷(治今四川广元)北部置金牛县,治通谷镇,取石牛粪金之义命名,属褒州,此为宁强境内设县治之始;武德八年(625)废褒州,金牛县改属梁州汉中郡;宝历元年(825)省金牛县入西县(今勉县境);据《新唐书》载:宋太宗至道二年(996)三泉县升建为大安军,治于县西一里(今阳平关镇邓家砭),次年废军,复名三泉县。至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又建大安军,军治移于阳平关东北九十华里之金牛驿(今大安镇),大安之名由此始用;元初,改大安军为州;至元二十年(1283),降州为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沔州;至正二十二至二十六年(1362—1366),明玉珍称帝于蜀,国号大夏,大安县为大夏领地;明初,省大安县入沔县,始属陕西省;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大安镇;清设大安驿。

纵观《陕境蜀道图》宁羌段,既有省际界标,又有县际界标和村镇界标,还有完整的州城图。以蜀道为轴线的行政区划界限分明,是研究清代宁羌政区的重要参考。

三、图中宁羌蜀道塘汛驿关交通机构齐全

在《陕境蜀道图》中,共21处塘,2处汛。其中宁羌段共有12处塘,依次是金堆铺塘、大安汛塘,烈金坝塘、宽川驿塘、五丁关塘、滴水铺塘、浣石铺塘、界碑塘、回水河塘、牢固关塘、黄坝驿和接官亭塘。占总数的一半。

汛是清代绿营体系中最低一级的军事建制,一般由千总、把总、外委千总、外委把总等低级武官统辖。汛一般有防区,防区之内交通沿线和要冲之处设立塘哨,即塘,此外塘可能还具有传递信息的职能,也会被视作驿传系统的组成部分。《陕境蜀道图》中的塘汛既有军事功能,也有驿传功能。

在《陕境蜀道图》宁羌段的12个塘中,大安比较特殊。绘图者先标注大安汛,后又添上“塘”,由此看出,大安经历了一个降“汛”为“塘”的过程。

大安是宁羌重要的军事重镇,清代早期设汛,与阳平关汛、铁锁关汛驻防宁羌北东西三个方位,构成宁羌战略上的铁三角。查阅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卷三武备志》得知;雍正十年(1732)宁羌营分防大安驿,设千总一员、马兵12名,步兵8名,守兵40名。嘉庆十三年(1808)阳平关营分防大安汛,设把总一员,马步守兵60名。由此可见,大安汛在雍正十年属宁羌营管辖,到了嘉庆十三年属于阳平关营管辖,这一隶属关系的变化在2022年11月大安镇出土的道光八年的“大安桥”碑文中得以证实。

《陕境蜀道图》(局部·宽川-烈金坝)

《陕境蜀道图》除去残缺部分,共标注了9处尖站,8处宿站,宁羌各有两处,大安镇和宁羌州为宿站,宽川驿和黄坝驿为尖站。尖站是途中吃饭处,宿站是途中住宿处。关于宁羌的两处宿站的情况,我们在孟超然的《使蜀日记》中约略可见。乾隆三十三年(1768)九月,孟超然提督四川学政,十一月二十日到达大安:“驿馆亦荒凉,……是夜,州牧屠用复来见”“又行三十里,至宁羌州治,州在万山中,土田稀少,而延袤将二百里,州吏目晋江何拔尤来见,夜何君以应试时文见贻”

从上述两处描写可见,大安和宁羌州两处宿站,不仅是朝廷官员入蜀时住宿的地方,也是朝廷官员入蜀途中临时办公和接见下级官员,听取工作汇报的地方。

关于尖站的情况从张照《秦商入川记》中略知一二,“走到宁羌县(州)西北有个宽川铺,在这里可以歇店。村里的饭店、客栈皆有,其中一家饭店所做的一窝丝风味独特、他处罕有”从上述描写,可见宽川铺尖站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在宽川还可以吃到宁强的风味小吃。

在《陕境蜀道图》中标注并绘制了宁羌段的五丁关和牢固关。五丁关:州东北四十五里,山陡峻,中辟一线,由滴水铺至宽川铺险路三十里,其绝险处两面石壁峭立,高接云霄,中宽不过一二丈,涧水弥漫,石径纡折,行人彳亍而登,仅容一人一骑,诚天险也。关上原竖有“五丁开关处”石碑1通,并有五丁庙,内祀壮士五丁。沿途苍崖上有许多古老的摩崖石刻,记录着古关遥远悠久的历史(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1936年修建川陕公路,大部分石刻被毁,今仅有祖师街附近还残存着三处。

牢固关:州西南四十里,当驿站大道,为自川入陕必由之路。登牢固关远眺,东南有红石梁之雄,西北有蔡山岭之秀,群山苍苍,云海茫茫。牢固关是宁强境内汉水流域和嘉陵江流域的又一分水岭(另一处在烈金坝以西),关之东麓水流入汉水,关之西麓水注入潜水,到朝天与嘉陵江汇合。清乾隆御史张问陶在《牢固关》一诗中写道:“雄关经百二,归路易三千,回道迷秦风,低头听蜀鹃”。(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

至于七盘关,在《陕境蜀道图》中明确标示为四川所属。查阅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和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在“舆地志.关隘”中均未收录“七盘关”,说明这一时期七盘关为四川省保宁府所辖是不争的事实。

三关开,蜀道通。蜀道通,国家兴。继1937年川陕公路通车,上世纪八十年代108国道改建,本世纪初京昆高速通行,近年来西成高铁建成后,千里蜀道变成万里通途。

四、图中宁羌州城功能突出

在《陕境蜀道图》中,宁羌州城垣略呈椭圆形,标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西二门不对称,南北二门基本对齐。城墙自西门经南门到北门用黑褐色的砖石砌成,自西门至北门为黄色夯土筑成。城图符合宁羌州城的地势特点。

宁羌州城所在地原名羊鹿坪,是巴山南麓延伸到玉带河的台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城内不平,西南高、东北低。南门经东门至北门为玉带河滩,无险可守,最为薄弱,所以这段城墙用砖石砌成。南门至西门一段依山临水,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所以这段城墙沿着山体用夯土砌成。四座城门现在只存西门,即永惠门,2008年汶川地震,永惠门受损,之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该城楼台座用青石砖砌成,南北长20.1米,东西宽13.6米,座上城楼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歇山灰瓦顶,重檐翘角二滴水。为古宁羌州的标志性建筑。门楼外有宋文富先生撰写的《重修宁羌城楼记》。

《陕境蜀道图》(局部·宁羌州附近)

在《陕境蜀道图》中,宁羌州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以内,标绘有关帝庙、城隍庙、文庙和知州署、守备署、游击署、吏目署七处建筑物。与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城池图比较,《陕境蜀道图》中的游击署在州志中为武署或千总署,吏目署在州志中标注为捕厅,知州署标注为衙署,位置不变,名称有异,但功能是同样的。与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中州署图比较,《陕境蜀道图》中没有标注街道、民房和钟楼等民用建筑,从而证实了《陕境蜀道图》并不是一般商旅民用的交通图,而是带有军事意义的地图。

与宝鸡、留坝、褒城、凤县城图比较,宁羌州城绘制的较为详细,足见绘图者对宁羌州城的熟悉和重视,也足以说明宁羌州在蜀道中的重要地位。

《陕境蜀道图》中与宁羌州城西门相对的位置,绘制了一座高高耸立的尖山,山的一侧的树林似乎为后人添补。熟悉宁强地理的人都知道,西门相对的尖山为马面山的制高点鹰嘴岩,树林处为通往后河的枫香沟。与宁羌州城东门相对的位置,绘制了两座高山,分别为东山观和北山观。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阶、文军乱,太祖遣宁正为平羌将军讨伐,第二年平息叛乱,在徽州设置宁羌卫。其曰宁羌,盖辑宁羌氐之义,欲羌之永宁耳!洪武二十九年(1396),羌民田九成据马面山起事,九月败死,同党高福兴在枫香沟至后河一带被擒拿,洪武三十年朝廷命指挥使姜观在今县城筑城建署,迁宁羌卫于此。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立宁羌州,州卫并存。清代废为存州,幸亥革命后降州为县,民国31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时至今日,马面山还有同心寨遗迹,鹰嘴岩曾是宁强县广播电视局的差转台。

《陕境蜀道图》的绘制者似乎很熟悉宁羌历史地理,以此特意在图中绘制了田九成起事的马面山,高福兴被擒拿的后河,以及宁强的两个制高点东山观、北山观。从城内建筑物涂改的痕迹上,甚至让人怀疑《陕境蜀道图》的作者与宁羌有某种关联,或者绘图者请熟悉宁羌历史地理的人参与了修改。

五、图中宁羌境内山河地势写真求实

对于《陕境蜀道图》是否写实,颇有争议。毕琼、李孝聪认为《陕境蜀道图》在最初绘制的时候,可能像清中叶出现的很多地图一样,只是一张非常普通的指路地图,从画法和内容上看应该就是为商旅利用的一种交通图。关于宁羌州城中,许多房舍的朝向留有修改的痕迹,在《陕境蜀道图研究》一文中指出:“虽然无法证明该修改者与留下注记的是否同为一人,却可以认为原始的绘图者也许没有到过宁羌州,但修改者一定是到了这里,才会根据所见在图上进行改动”。

笔者将《陕境蜀道图》中的几处路段和实地做了比对,认为最初的绘图者和后来的修改者均到过宁羌,后来的修改者对宁羌境内的道路山脉河流更加熟悉。

《陕境蜀道图》在大安和烈金坝起伏的连山背后,绘有两座蓝色的高而尖的山,左面的略低,右面的略高,一条小河从右面的一处悬崖断壁下流出。绘图者用蓝色涂抹,似乎意在引人注目。熟悉宁强地理的人都知道,左面的山是分水岭,翻过此岭,可经代家坝到阳平关,与嘉陵江水路连接,南下朝天、广元而抵达四川腹地。这条路是明清之前的金牛道,唐玄宗经此路入蜀避难,南宋陆游经此路达梁州。右面的高山、悬崖、小河意在体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高山指的是汉王山(嶓冢山的主峰),悬崖指的是汉水发源地石牛洞所在的白岩湾,小河指的是汉江之源漾水。

《陕境蜀道图》(局部·漾水)

《陕境蜀道图》烈金坝至宽川之间的蜀道六次穿越宽川河,虽然图中只在临近宽川处表注“三道河”地名,但至今依然有头道水、二道水、三道水、四道水的地名,1936年川陕公路沿宽川河以西而建,在宽川河以北的山林里还保留了三处古蜀道的遗迹。

图中五丁关南,绘有一条丛林密布的沟及一座高山,此处后人添补的痕迹很明显。这条沟应为谢家沟,是通往代家坝、连接阳平关的捷径,高山应为当地人称作红岩子的手扒岩,翻越手扒岩,经周家祠、南沙河可达代家坝。这两条路都是古蜀道主干线外的分支,现在乡村公路可以通行。

《陕境蜀道图》中黄坝驿塘后两条河流绕山而出,牢固关高高耸立,牢固关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牢固关以北的水经玉带河流入汉江,并在牢固关以北给人以河水倒流的错觉,故将牢固关以北的河称为回水河,牢固关以南的水经过关峡至朝天而汇入嘉陵江。黄坝驿至兴宁寺一段前山起伏连绵,比后山更加巍峨壮观,这些起伏的大山,即红石梁,山上有圣寿寺、中山寺、山后有石羊栈等历史遗迹。

将《陕境蜀道图》中大安、烈金坝、五丁关、黄坝驿附近的山川河流与实地比较,明显看出并非虚构,而是写真,再参考宁羌州城图的修改,可以得出该图的作者非常熟悉宁羌,也很重视宁羌在蜀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陕境蜀道图》中描绘的古蜀道宁羌段的走向、沿途的山河、地形、地名、塘汛、关隘及城镇要素齐全。绝不是一副文化商旅随心所欲,信手乱画的旅游示意图,而是一副具有军事意义的历史地图,对研究蜀道宁羌段清代交通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资料

1毕琼、李孝聪《〈陕境蜀道图〉研究》

2冯岁平《美国国会图书馆藏〈陕境蜀道图〉再探》

3孔德成《清〈陕境蜀道图〉考略》

4刘赟《事实与示意:〈陕境蜀道图〉村镇形象的符号表达研究》

5《宁强县地名志》(西安地图出版社)

6《宁强县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三秦出版社)

8清光绪《重修宁羌州志》(三秦出版社)

9《汉源揽胜》(《宁强文史资料》第七辑 宋文富主编)


【作者简介】周凯,宁强县代家坝初级中学历史教师,地方文史研究爱好者,业余从事田野考察,整理地方文史资料,主编《二道河村志》,参编(撰稿)《宁强县地名志》《中国共产党宁强县历史》,有多篇地方史志文章在省市报刊发表。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作者相关文章链接

【乡土】消失在川陕古道上的宁强美景美食|周凯

【风情】青木川散记|周凯

【乡土】逝去的羌族儿歌|周凯

【钩沉】就金堆铺在秦蜀道中的具体位置与粟舜成先生商讨|周凯

【钩沉】巨亭有个宋朝坝|周凯

【故纸】《磨我录》简论|周凯

【故纸】燕玉山和《磨我录》(下)|周凯

【钩沉】宁强版“忠犬八公”——金堆铺有座“狗立碑”|周凯

【故纸】探寻一座八十年前的图书馆——《私立辅仁中学校图书馆图书登记册》拾遗|周凯

【书香】读书·教书·编书|周凯

【物语】陪孩子逛书店|周凯  

【书简】为乡村振兴抒写新篇章 ——《二道河村志》编纂体会|周凯

【荐读】《宁强地名漫话》的漫话|周凯

【乡土】牛年探访大安民国时“金牛牌”商标|周凯

【书事】从《装台》到《主角》|周凯

【书香】《苦难辉煌》,我用心读过的一本书|周凯

【书香】《蜀道天下》中的“宁强故事”|周凯

【荐读】男人、女人和瘫子 ——《夏天的故事》述评|周凯

【纪念日】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宁强烈士|周凯

【书香】走出草地的宁强打旗兵|周凯

秦蜀古道·蜀门遗址

责任编辑:王化斌  苏晓莉

投稿邮箱:290815653@qq.com

书香宁强一个专注于阅读的微信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书香宁强
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宁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