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读其诗,思其人——纪念王中达先生百年诞辰|杨再丽

文摘   文化   2024-05-18 18:35   陕西  




读其诗,思其人

                       ——追忆王中达先生

〇杨再丽

在我的书橱里,有一本《追时楼诗词选集》,它是王中达先生2007年7月23日赠予我的,上面有他的亲笔签名。当时,我通读过一次,似懂非懂,可能是年纪尚轻、阅历尚浅之故。两年后,先生去世,在追思会上,对他的生平事迹及社会评价有了进一步了解。几年后,这本书被我带到汉中。近两年,我开始学习古诗词,又把这本集子找出来阅读,这次,才能稍稍咀嚼出一些味道来。

王中达先生有两个笔名:白天和柴火红;有两个号:拙王和追时楼主。其诗词集名就是以其中的一个号命名的。全集245首,主要是近体诗及少量的词和古风。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以我观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关乎国。这部分体量不小。爱国思想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一直到老,可以说贯穿先生的一生。先生生于1924年,当时的中国充满了变革和动荡。1939年,先生还是个学生,为声援抗战,他和其他师生自编自演秦腔剧和话剧,向广大民众宣传抗日,鼓舞士气。1944年,他第二次报名参军未能如愿,奋笔写下《采桑子·参军未遂》一词:“可怜壮志难酬又,冷水浇头。添我衷心千万愁。茫茫迷雾恨悠久,咋度春秋,咋度春秋!能负今生少年头。”及至耄耋,在《满江红·抗日救亡我成长》一词中也有“思往事心痛彻,年尚幼,仇难雪。少到青年岁,一心救国,课罢宣传真火热。”第三次参军未遂后,他才打消了参军的念头,安心在后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为此,他有多首有关抗战的诗词,彰显了一颗拳拳爱国之心。新中国成立后,他不论是从教还是从政,都恪尽职守,虽然遭受了事业家庭的双重打击,依然初心不改,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变化,香港回归、神舟上天、西部开发、反腐倡廉等等,无不入其诗词。仅“神舟感言”就达8首,讴歌祖国强盛、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王中达先生介绍本土文艺期刊《金牛道》

二,关乎家。在这部分,先生的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祖孙情、兄弟情都有淋漓表达。先生幼时脚被沸汤所伤,母亲每晚用双膝顶被搭蓬使其安睡,一连三月,儿伤好,母累倒。直到60年后,先生还说“母子情深恩义重,但愿能将衣角拽。”先生与夫人同龄,相伴白头,一首《老伴八旬夜走针》感人至深:“老伴八旬夜走针,一针一线系情深。当年共苦同甘味,今日相扶互照心 。尽教银针穿历事,似若彩线贯家珍。谁说棉袄欠华贵,情出肺腑多温馨。”先生的次子刚,因为历史的原因,直到古稀之年才得以初见,这是怎样一段漫长而又难熬的思念。《初次见刚儿》《寄刚儿》两首,催人泪下。“卅春又九儿初见,四十余年恨始平。试泪强识我儿貌,饮泣难叙坎坷程。”“沙飞塞北扑儿面,雨打陕南白鬓丝。热衷欲化天山雪,血泪常增汉水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都说隔辈亲,先生也不例外。《与孙儿对弈》:“小孙约我三盘棋,兴致冲冲似儿时。他赖我争互不让,喧声笑语到终局。”天伦之乐何其美也。对于晚辈们,先生总是谆谆教诲,寄语他们贪求知识,目光远大,自强不息,富贵不骄,为民爱国。如《咏志示儿》:“不羡豪华居,唯珍古今书。百家哲理奥,一世研不足。胸怀天下事,心系宇中福。平生愿淡泊,清廉不可污。”另有示儿孙七首,更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所幸他的后代子孙都很上进很优秀,人才多多,足可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先生兄弟五人,他行四。抗战期间,先生长兄在西安城被炸,二兄气病身亡,让他“身怀国恨更家仇,热血如涛滚滚流。莫道文弱弟尚小,誓承兄志展鸿猷。”(《心怀》)可知那时,先生才十四五岁,正在汉中求学,便立下如此志向。这也才有了后来的立志参军、保家卫国的举动。他与五弟中岳先生,长期书信往来,诗词唱和,72岁高龄偕妻赴黔探望五弟夫妇,五弟也回访于他。《送五弟返黔》时,他写下:“雁行冲散西东分,何日却能再相逢。余岁谁知有几许,阳平关下泣秋风。”其情也悲,其景也哀。

三,关乎己。先生严于己,宽于人。对自己的坎坷经历不抱怨,不消沉。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始终以读书自励,以修身自勉。在《夜读》中,他写道:“青灯黄卷作知交,明月情浓伴永宵。素喜书山多乐趣,智门似海力推敲。”在《修持》中他写道:“身居闹市中,交游何惧杂。修持在自己,高唱对晚霞。”回首往事,他一气呵成8首《经历诗》,生于战乱,长于忧患,中年命运多舛,晚年否极泰来。改革开放以后,他的才华得以发挥,他的家庭生活温馨幸福。也许,正是因为那些磨难才练就了先生坚强的意志和豁达的心态。他有自己的苦乐观。《五里坡山头有感》:“遥望南山雪已深,俯观足下美如春。乾坤尚有不平处,苦乐哪能用称称。”他有自己的艺术观。“学古不为囚,创新忌无章。力追时潮进,俗媚未可倡。风骨总须健,神韵艺之光。灵钟自然气,流云任驰张。”(《艺术观自吟》)。越到晚年,先生对生活越是充满热爱与眷恋。他写了许多咏物诗,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是那么地美好和富有哲理。他取斋号为“追时楼”,就是想追回逝去的光阴,感受人间值得。最让我惊讶的是他有一首《遗嘱:请火葬》的诗,“不愿深埋下地狱,但求坦荡归自然。宇中不占一抔土,身后只留数卷言。”先生真是参透生死,视死如归,同时还为后辈儿孙着想,实在令晚生敬佩啊。

捧读诗集,先生的音容笑貌又浮现眼前。认识先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县志办工作,先生受聘编写《英烈传》《地名志》《民政志》,工作上多有联系,他常到县志办与宋文富主编交流讨论问题,或找我借阅资料。先生中等身材,脸色红润,说话慢条斯理,总是面带微笑。对我们年轻人很谦和,有什么问题请教于他,他总是耐心细致地解答。后来,我们又聘他为县志特邀审稿员。1990年,他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准备回大安老家,临行前,写了两幅书法作品赠我,条幅内容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落款还写上“赠再丽小老乡”。另一幅是对联,内容是:悦心未厌无名画,积行唯收有用书。这两幅作品我珍藏至今。

虽然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个春秋,但诗书永存。感谢先生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4年4月21日于汉中

【作者简介】杨再丽,女,生于1964年,宁强大安人,陕西省作协会员。1982年毕业于汉中农校,先后在宁强县妇联、共青团、地方志、档案局、机关工委工作。业余喜欢散步、阅读,偶尔写点散文,有作品发表于省市报刊,先后出版散文集《一杯茶》、长篇纪实文学《汉嘉双鸿》。

作者其他文章链接

【冬日暖文】杨柳再绿:小时候的冬天

【悦读】读《秦兵马俑印谱》|杨再丽

【青木川故事】遗憾与怀念

【宁强故事】《中华奇石》:玩石老人王开贵

【宁强故事】大安棋人棋事

【青木川】青木川的细节|杨再丽

【春节】致敬环卫女工|杨再丽

【荐读】人生必修课 ——《相约星期二》给我的启示|杨再丽

【溯源】新汉源记|杨再丽

【冬日随感】忆雪|杨再丽


王中达书法作品《江山代有才人出》

责任编辑:王化斌  苏晓莉

投稿邮箱:290815653@qq.com

书香宁强一个专注于阅读的微信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书香宁强
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宁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