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黑白瞬间——宁强文化人琐记·之三|单永贵
文摘
文化
2024-03-25 18:15
陕西
【题记】这是一篇二十五年前的旧作,所写六人,大多功成名就,德艺双馨。赵世钧先生获得汉中市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杜正满先生当选汉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三人加入中国书协。文章记录了他们二十五前的奋斗历程,重新在网络媒体发出来,对年轻一代的宁强文化人,或许有些启示,仅此而已。
疑是银河落九天 王金泉 摄
最早听到王金泉这个名字,是八十年代末的一个黄昏,我们学校的几个青年教师在玉带河边的小石桥下合影,不知谁说了一句王金泉相照得好。那次合影很失败,照相的人第一次照彩照,把我们几个全照成了晚霞色块。从此,就把这个名字记住了,至今未谋过面。比起那些天天见面打招呼,哼哼哈哈一转身,这人啥名儿的状况要好些。以后常在《汉中日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他的摄影作品,题材广泛,人物、风景、特写,遍地开花,咄咄逼人之势让人看得气喘。再以后就读到了他的通讯报道,很多,一、二、三、四版全上,诗歌、散文也尾随而来了。每每在小学校读到这些东西,以乡下人的眼光看,还以为他去了州府,有某种渠道,不然,哪有那么多东西在报刊上手榴弹似的全能炸开,我的习作迫击炮般集束射出去,尽是哑炮,泡泡儿也不出一个。傻愣愣地嫉妒别人,眼睛却舍不得离开那些铅字,那些黑白照片。旁边校长说王金泉不过是宣传部的一颗卒子,也能发表这么多东西,是个人材。我这才明白,不服长虫是凉的不行了。逮着个机会进县城编份小报。县城也小,东头一句话,不到十分钟总能在西头听到。王金泉任了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电视台台长,仍能在报上看到他。当然,我家未脱贫,还没能达到读画报的消费水平,所见的只是黑白照片,信口胡诌了个黑白瞬间的孬标题。不过,标题就象人名一样,代号而已,不是有诗人就用阿拉伯数字代替了吗?写出文章就象母鸡下蛋一样,蛋的去向,母鸡是不管它了,我写出来,就任由读者去评说吧。生长于玉带河畔的王金泉,1982年到1998年16年间,在中、省、市3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1008件(幅)。《民族画报》、《陕西画报》、《女友》等报刊都登载过他的作品,有39件作品在省、市获奖。其中《山珍》、《秋韵》1994年被选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第44届国际摄影大赛并获好评。1993年被吸收为中国摄影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1997年当选为汉中新闻学会、新闻摄影学会、摄影家协会理事。罗列以上这段王金泉艺术简历中的文字,只是为了增加一点广告效应,多一些对这位年轻摄影家的了解。当然,这只是外层的光环,就象介绍一个人穿啥衣服一样,至于他的艺术底蕴与个性追求这些深层的东西,留给搞评论的人去写吧,我就不饶舌了。胜似三峽游 金泉 摄
单永贵,宁强大安人,1986年汉中师范学校毕业到乡村学校任初中语文教师,1997年调县文化馆任文学干部(后任副馆长)负责《汉源报》编辑工作,后在县委通讯组、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199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延河》《衮雪》《教师报》《陕西日报》《汉中日报》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作品。
责任编辑:王化斌 苏晓莉
投稿邮箱:290815653@qq.com